第十八章(3 / 3)

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撰寫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對即將到來的革命中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以及在未來的無產階級革命中無產階級的行動策略,在理論上做了深刻的闡述,指出無產階級必然將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的姿態,投入革命。

普法戰爭的爆發(圖425)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意誌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但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戰爭後期,普魯士將戰爭由自衛戰爭轉化為侵略戰爭。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於1871年1月18日建立德意誌第二帝國告終。戰役發生在在德法兩國,因此稱為“德法戰爭”。

普法戰爭發生於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企圖保持多年歐洲霸權地位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曆來竭力阻止德意誌的統一,同時還想侵占萊茵河左岸的德意誌領土,因而對於普魯士的挑釁,不但沒有回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魯士宣戰,結果招來了戰爭慘敗、帝國滅亡的厄運。

開戰契機普法開戰的契機是西班牙王位的繼承問題。1870年 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親屬利奧波德親王,應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去西繼承王位。法國擔心普西聯合反法,怕他們實力大增,於法國不利,而極力反對。於是,第三國的一項內部事務引發了歐洲兩大強國的爭鬥。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侖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侖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象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製,恢複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後,帝製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德意誌的統一(圖426)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誌各地之間的聯係日益密切;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到,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統治階級野心勃勃,實力雄厚。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和外交。

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取得了丹麥控製下的部分的意誌地區。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在薩多瓦戰役中,奧軍主力被擊潰,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誌。第二年,成立了北德意誌同盟,普魯士統一了德意誌北方諸邦。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不久,南方諸邦並入北德意誌同盟。

1871年初,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誌帝國皇帝,德國統一完成。

它結束了德意誌長期的分解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製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俄國1861改革(圖427)

1861年改革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發動起義,衝擊了俄國社會。 19世紀中期,進步文學家的文學作品宣傳了啟蒙思想,動搖了封建思想的基礎。

1853-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的失敗,徹底暴露了農奴製度的腐朽性,加深了農奴製的危機。戰爭導致農民生活狀況急劇惡化,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農民運動風起雲湧。

農民暴動和起義僅1861-1863 年就發生了2000次,в.и.列寧指出,農奴製改革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

1860 年10月擬出解放農奴法令草案,1861年3月3日(俄曆2月 19日),亞曆山大二世批準廢除農奴製度的“法令”和 “宣言”。

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參加委員會的大多為大貴族地主,他們並不熱心改革,委員會沒有解決任何問題。11月20日,沙皇向維爾納省總督納齊莫夫發布詔書,允許立陶宛3省成立省貴族委員會,要求依照以下原則調整農民和地主的關係:保留地主全部土地的所有權;地主享有世襲領地治安權;保證妥善地、全部地繳納國稅、地方稅和貨幣稅。

1859年3月成立了受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領導的編纂委員會。該委員會於8月底完成了製訂方案的工作。直至1860年10月10日才將修改案交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討論。委員會討論修改後,於1861年1月14日提交國務會議審批。1月28日,國務會議批準改革方案。2月19日,亞曆山大二世簽名後生效。同時,沙皇又簽署了關於廢除農奴製的宣言。這就是著名的2月19日法令。

1861年以後,俄國從農奴製社會逐步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俄國無產階級逐步形成,作為一支獨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

美國南北戰爭(圖428)

美國內戰是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製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但是,內戰並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由於南方種植園經濟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矛盾,大部分黑人奴隸被押送到美國的南方,並且要求獨立。南方首先發動了戰爭(薩姆特堡的炮擊)。聯邦軍史無前例地招募了黑人進入軍隊。盡管大多黑人士兵隻被分配作一些低下的工作,林肯總統的這一舉措仍然贏得了黑人奴隸的擁護,也成為南北戰爭勝利的因素之一。

林肯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獲勝引發南卡羅萊那州脫離聯邦。到1861年2月,再多六個州脫離。在2月7日,七個州為邦聯采納臨時憲法並在蒙哥馬裏建立首都。

在1861年3月4日,林肯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在他的總統就職會場上,他主張憲法作為一個“更完美的結合”,有別於之前的邦聯條例作為一份有約束力合約;並宣稱脫離聯邦“在法律上無效”。 內戰初期,由於南方早有準備,北方政府接連失利。

為動員廣大群眾,特別是黑人奴隸參加到北方軍隊中來,瓦解和戰勝南方奴隸主的反叛,林肯在1862年先後頒布了《宅地法》(Homestead Act) 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3年時格蘭特將軍已經控製了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將南方分割成東西兩個部分,戰略格局也從此改變。

1864年總統大選中林肯再次當選,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鬥爭積極性,扭轉了戰局,使南方軍隊徹底陷入了絕境。加速了北方軍隊的勝利其中主要戰役是1865年葛底斯堡大捷。1865年5月26日,南軍全數投降,戰事宣告結束。

英國的殖民擴張

英國的工業革命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是最早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工業國,成為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國。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要求英國迅速擴大國外市場和原料產地。自19世紀初開始,英國憑借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在世界各地大肆進行殖民擴張。英國海外殖民地的麵積,也由1800年的1 130萬平方千米,迅速擴大到1850年的2 000萬平方千米。到1876年,英國海外殖民地麵積達2 250萬平方千米,人口達2.5億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法美對非洲和亞洲的侵略

法國的工業革命大體上開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基本完成於19世紀中期。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法國大力加強了對海外殖民地的侵略和占領。拿破侖政權時期的侵略戰爭,一度極大地擴充了法國的版圖,但第一帝國的覆亡,使法國重新回縮到1790年的疆界。經過十幾年的積蓄力量,到30年代,法國再次加強了殖民擴張。從50年代起,法國在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了一係列侵略戰爭,殖民擴張達到高潮。法國殖民地的麵積由1820年的5萬平方千米,增加到1876年的90萬平方千米,同期殖民地人口由40萬增長為600萬,成為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強國。

美國自18世紀晚期開展了工業革命。在內戰爆發前,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的東北部地區已完成了工業革命。內戰之後,工業革命在包括南部和西部地區在內的全國範圍繼續迅速發展。19世紀上半期,美國主要致力於在北美大陸擴張領土。但就在這一過程即將結束之時,從對中國、日本的侵略開始,美國也走上了向外擴張的道路,它積極參加了對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侵略活動。

英法對埃及的侵略(圖429)

埃及地處歐、非、亞三洲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長期以來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英法要在東方建立殖民地,埃及是必經之地,對埃及一直垂涎三尺。拿破侖曾經於18世紀末侵占埃及,但遭到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1801年,法軍被迫撤出埃及。此後,埃及進行了近代化改革,國力日益強盛,實際上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英國不願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出現一個強大的埃及,挑動奧斯曼帝國再次侵略埃及。同時,英國糾集俄、奧、普等國開會,威脅埃及接受不平等條約,遭到拒絕。

1840年,英國和奧斯曼帝國聯軍攻入埃及控製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次年,英軍在亞曆山大港登陸,埃軍失敗,被迫求和。此後,英法勢力趁機侵入。英國工業品大量傾銷,它還在埃及取得了修築鐵路、架設電報線,建立商船隊及自由通航的特權;它通過修建貫通尼羅河三角洲的鐵路,逐步控製了埃及的經濟。法國也加緊在埃及擴張勢力,1856年取得開鑿運河的權利,規定埃及要提供土地和無償提供勞動力,運河建成後要出租99年,每年隻可收取運河收益的15%。

19世紀60年代初,埃及日益淪為英法等國的原料供應地,棉花、甘蔗等農產品被迫壓價出售。埃及國家財政入不敷出,1863年,國債已經達一千六百多萬英鎊,逐漸淪為英法的半殖民地。

英國的世界工業霸權地位

1851年,英國在倫敦舉辦了博覽會,數百萬人參觀了這次博覽會。這次博覽會充分顯示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

19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它不僅有發達的紡織工業,而且,煤鐵工業、機器製造工業和造船工業都發達起來了。1850年,英國的棉紡織工業加工了世界半數的棉花。1850-1870年,英國的動力織布機從29萬台增加到61萬多台。1854-1870年,英國的煤炭生產從6 400多萬噸增加到1.1億噸;生鐵生產從300萬噸增加到596萬噸。由於工業生產的迅速增長,英國的對外貿易急增。據統計,1850-1870年,英國的進出口額都增加了兩倍。大量工業品出口,1845-1870年,英國的機器出口增加了9倍。

資本和技術也大量出口,特別是大量轉向殖民地,加劇了對殖民地的經濟侵略。1854年,英國對外投資總額約為3億英鎊,1860年增為約6.5億英鎊。1868年左右,英國對印度的鐵路投資就達7 500萬英鎊。1870年,英國對外投資達7.5億英鎊。

沙皇俄國的對外擴張(圖430)

1807年,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和拿破侖簽定了提爾西特和約,規定俄國可以攫取芬蘭。次年,2.4萬俄國軍隊突然趁寒冬季節,分兵三路入侵芬蘭,並在當年底完全占領了芬蘭。1809年,俄軍進攻瑞典,並擊敗瑞典軍隊,迫使瑞典簽定條約,瑞典割讓了包括阿蘭群島在內的芬蘭,芬蘭成為俄國境內的一個大公國,沙皇兼任芬蘭大公。在維也納會議上,俄國夥同普奧兩國再次瓜分波蘭,攫取了波蘭大部分地區。

1826-1828年,俄國擊敗了伊朗,迫使伊朗割讓了幾乎全部格魯吉亞、北阿塞拜疆和東亞美尼亞,伊朗還賠款2 000萬銀盧布。1828年春天到1829年秋天,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發動了戰爭,吞並了高加索的整個黑海海岸,並迫使奧斯曼帝國承認它合並從伊朗得到的南高加索地區。俄國還逐步向中亞推進,到19世紀中後期,吞並了包括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在內的廣大地區,麵積近三百九十萬平方千米。

19世紀中後期,俄國通過與中國簽訂的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如《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陸續割占了中國共計達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千米的廣闊地區。

日本明治維新(圖431)

十九世紀的日本明治維新,薩長土肥四強藩合兵。在伏見·鳥羽戰役中戰勝幕府軍,末代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奉還大政於明治天皇,從此日本正式邁入資本主義社會。

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鄉隆盛的領導下發生叛亂——西南戰爭是戊辰戰爭的餘波。明治維新毀滅了舊的封建秩序,開創了新時代,無論在日本曆史還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維新主角並非四強藩藩主,而是廣大中下級武士和平民。明治維新是日本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曆史的重要轉折點。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麵實行大改革, 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

“明治”維新從1868年10月23日(舊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開始。但一般通常把前一年的1867年大政奉還、王政複古等許多政治變動都包含在內。其下限則也有廢藩置縣(1872年)、西南戰爭結束(1877年)、實施內閣製(1885年)、確立立憲製(1889年)等多種主張。

無產階級崛起

英國憲章運動(圖432)

19世紀20-3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的商業和運輸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因此,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壯大起來,他們誌得意滿,進而要求取得政治的統治地位。1832年議會改革,他們的政治要求得到滿足,登上了統治地位。工人階級在議會改革運動中支持了資產階級,但是結果一無所得,政治上依然處於無權的地位。於是工人階級決定掀起一場爭取普選權的運動。

1842年5月2日,倫敦街頭人山人海。浩浩蕩蕩的工人隊伍來到國會下院,憲章派全國協會的負責人向下院遞交了全國憲章派第二次請願書。

《人民憲章》是1837年由論教工人協會向國會提出的一份請願書,它提出年滿21歲的男子都有普選權,選舉投票應秘密進行,廢除議會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製,國會每年舉行一次改選,平均分配選區。次年5月,這份請願書公布後,被稱為《人民憲章》,1839年在請願書上簽名的有125萬人。

1840年7月,各地憲章派的代表在曼徹斯特召開了大會,宣告成立全國憲章派協會。協會在全國各地設有幾百個分會,入會者須交納會費,它是近代第一個工人政黨的萌芽。

1848年,在歐洲大陸革命風暴的推動下,憲章運動再度高漲。

列寧評價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憲章運動標誌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曆史舞台,揭開了同資產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的序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