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 / 3)

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1794年7月27日,雅各賓中被羅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庇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借助軍人力量控製局麵。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侖·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匆匆收場。

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複辟了波旁王朝。恢複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鬥,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拿破侖帝國(圖417)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波拿巴出生於法國東南部地中海科西嘉島上,24歲時在土倫一戰成名,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將軍。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在法國建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

從領土上來說,1810年和1811年是拿破侖帝國的鼎盛時期:當時除巴爾幹半島外,帝國囊括了整個歐洲大陸。拿破侖統治的區域包括兩部分:其核心是法蘭西帝國;然後是一層層的附庸國。往北和往東是幾個在其傳統政府治理下的盟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丹麥和瑞典。拿破侖成為歐洲不可一世的霸主,成為與凱撒大帝、亞曆山大大帝齊名的拿破侖大帝。

1812年5月,拿破侖率領操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俄羅斯的寒冬,無時無刻不出現的俄國追軍和遊擊隊使不可一世的拿破侖也畏懼了,法軍不是戰死就是凍死,最後回到法國的隻有不到3萬人。從此,讓整個歐洲都戰栗的大軍已經不複存在,遠征俄羅斯失利後,法蘭西第一帝國元氣大傷,日益衰落的法國麵對的敵人將是曾經被迫臣服的整個歐洲。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打響了。英軍的指揮官是威靈頓公爵。7萬2千法軍和6萬8千英軍在小鎮滑鐵盧附近打了一場改變了十九世紀的大決戰。滑鐵盧戰役的慘敗,使百日王朝徹底垮台了。

美國的獨立戰爭和美國的建立(圖418)

1775年波士頓人民在美國來克星頓與英軍交戰拉開獨立戰序幕到1783年英軍在法國簽訂《巴黎條約》投降的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殖民地居民大多來自英國,還有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北美原有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被屠殺或驅趕到偏遠的“保留地”。

到18世紀中葉,一個新興的美利堅民族已經在北美大地上出現。隨著民族的形成,民族自覺意識也日益增長。

1765年英國頒布印花稅法,在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出觸發了反英風暴。華盛頓強烈抨擊印花稅法,要求予以廢除。1773年發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頓人民反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茶葉貿易的事件,史稱“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人民在來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來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0月13日,又決定建立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隨後,美國與殖民主義進行了真正的戰鬥,取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1778年法國承認美國獨立並於同年六月對英宣戰。1871年10月19日,英軍投降,成為北美獨立戰爭結束的標誌。1783年英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及拉丁美洲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製,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拉美的民族獨立運動(圖419)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首先於1791年8月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爆發。在桑·盧維杜爾杜領導下,海地經過12年浴血奮戰,打敗法國、西班牙和英國三大侵略軍,贏得民族解放和獨立,揭開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序幕。

西屬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分為兩個階段。1810-1815年為第一階段,是各地普遍發動起義時期。起義首先在墨西哥礦區爆發,土生白人地主伊達爾哥和莫洛雷斯為領導,礦工、城市失業者和農村印第安人為主體。但起義軍在初步建立政權後,不敢發動廣大印第安人和黑人參加革命,也沒有能提出適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經濟政治綱領,各起義政權各自為政,力量分散。1815年底,隨著拿破侖帝國的覆滅和西班牙專製政權的恢複,殖民地建立的獨立政權大部分被摧毀。

1816-1824年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第二階段。起義者吸取了前一階段的教訓,提出了較為明確的目標和綱領,得到下層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獨立運動走向新的高潮並不斷取得勝利。西蒙·玻利瓦爾(1783-1830)領導了南美北部的獨立運動,他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巴拿馬和玻璃維亞5個獨立國家的締造者,被譽為“解放者玻璃瓦爾”。

何塞·聖馬丁(1778-1850)領導了南美南部的獨立運動,首先解放阿根廷,隨後他指揮了翻越安第斯山脈的著名遠征,對解放智利和秘魯做出了重要貢獻,另外,當與玻璃瓦爾意見分歧時,他能顧全大局,激流勇退,將權力交給玻璃瓦爾,保證了獨立戰爭的最後勝利。

墨西哥也在1824年最終將獨裁者趕走,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

1888年,巴西人民經過艱難曲折的努力,終於廢除了奴隸製,並於1889年宣布成立聯邦共和國。

古巴人民從1868到1898年,連續兩次發動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起義,最後擊敗西班牙,取得了勝利。

獨立運動使拉丁美洲絕大部分地區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建立起十多個獨立國家,基本奠定了現代拉美國家的政治格局。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圖420)

德川幕府又稱江戶幕府。1603年由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所建。至1867 年德川慶喜被迫宣布還政天皇為止,共經十五代將軍,曆時265 年。

幕府原為將軍征戰時處理軍務的營幕,後將軍架空天皇取得實際統治權。曆史上先後有鐮倉(1192—1333)、室町(1338—1573)和德川三個幕府。

德川幕府的統治形式是幕藩體製。將軍之下,設大老(不常設)、老中(常設)掌握全國政務,設若年寄協助老中,設大目付,目付負責監視大名和幕府的直屬武士旗本和禦家人。

設寺社、勘定、江戶町三奉行,分別管理寺社、幕府財政和江戶市政。在大阪、長崎等主要城市設遠國奉行來支配地方的直轄領地。在京都設立所司代以監視皇室和寺社,以及近畿諸大名。在幕府賜封的260—270 多個諸侯國內,藩主們擁有行政、司法和征收年貢的權力。武士們則以為各自的藩主服兵役為己任。

幕府的統治在初期是有效的,給日本帶來了長達200 多年的和平和繁榮。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德川幕府自18 世紀中期起逐漸陷入危機之中。幕府財政日益困窘,農民和市民的起義此起彼伏,雖進行了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也不見收效。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日本開關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終於導致了全國規模的倒幕運動。1867 年11 月,德川慶喜被迫向天皇“大政奉還”。至次年鳥羽、伏見之役,幕府軍終於被擊潰,德川幕府徹底垮台。

朝鮮王朝的興起與滅亡(圖421)

1388年,高麗國王辛禑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欲出兵明朝東北地區。李成桂反對出兵,師至威化島(雲山郡)後回軍發動政變,廢黜辛禑而立其子辛昌為王,控製了高麗國軍政大權。1392年,李成桂在鬆京(今開城)壽昌宮正式登基,建立朝鮮王朝。

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朝鮮由於遭到後金和日本的攻擊而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

1876年,經由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朝鮮開國,首次於近代初次實現了自主的本衷。1894年,為了爭奪對朝鮮的控製權,清朝與日本爆發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後,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成為近代國家。1897年,朝鮮國王高宗稱帝登極,將國名改為大韓帝國,但是日本設立了朝鮮統監一職,控製了朝鮮的內政和外交。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會派遣秘使,尋求國家獨立而被日本逼迫退位。1910年8月22日,大韓帝國總理大臣李完用與日本代表寺內正毅正式簽訂《日韓並合條約》,將朝鮮的主權永久讓與日本,並且於1910年8月29日公告。朝鮮王朝覆亡。

莫臥兒帝國的建立(圖422)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蘭教封建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莫臥兒帝國,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分裂後,其後裔帖木兒建立了帖木兒帝國。十五世紀末,帖木兒帝國分裂後,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被烏孜別克人逐出中亞,率軍南下占領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滅德裏蘇丹國後所建。

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誌著莫臥兒王朝統治印度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

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采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臥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製,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

到查罕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時代,莫臥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其典型代表。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1740-1761年期間,德裏的莫臥兒皇帝先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臥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臥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臥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資本主義世界體係初步形成

英國工業革命(圖423)

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於l8世紀中葉,首先在棉紡織業中開始。l769年,哥拉斯哥大學的教具製造員詹姆士·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製造了單向蒸汽機。1782年,他又試製成功雙向蒸汽機。經過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很快成為適用於各種機器的動力機。

到19世紀40年代,蒸汽機的使用推廣到許多生產部門,機器工廠廣泛地建立起來。從此英國的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開始了社會化的大生產。

18世紀上半期英國出現了焦炭煉鐵法。為了適應大工業的發展,從l8世紀中期起,英國的交通運輸也出現了重大的變化。l812年,英國仿造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的汽船成功,l819年,英國的第一艘汽船橫渡大西洋。l814年,史蒂芬遜發明了第一台實用蒸汽機車,l825年,在史蒂芬遜負責建成的斯托克頓至塔林頓的英國第一條鐵路上,這台蒸汽機車正式通車成功。

19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大規模修築鐵路。交通運輸的發展,使工業革命的進程進一步加快。蒸汽機和各種工作機的普遍應用,也促進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1774年,機械師莫茲利發明了車床上的刀架,l797年又發明了可以自由移動的刀架,並將帶動工件轉動的腳踏板裝置改為蒸汽機驅動的轉動輪。這種裝有滑動刀架的機動車床的發明,使機器製造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此後,自動刨床、銑床、汽錘、鑽床等工作母機相繼發明出來,加上各種測量手段的改進和零部件的標準化和規格化,使機器製造業逐步形成,實現了以機器製造機器的目標,從而標誌著工業革命的完成。

法國工業革命(圖424)

從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法國產業革命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各個生產部門,主要是紡織工業部門開始大量使用機器,到1848年,蒸汽機已經從1820年的65台增加到5000台。輕工業特別是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到40年代末,法國已有 566個棉紡織廠,共擁有11.6萬台紡紗機和350萬紗錠,年消耗棉花在6000萬公斤以上。同時,煤鐵生產由於更換設備和推廣了新技術,產量也有成倍的增加。交通運輸的發展也很迅速,自從1832年建成第一條全長39公裏的裏昂-聖艾蒂安鐵路之後,鐵路建設蓬勃興起,到40年代末已經完成了約3000公裏的鐵路線,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工業的高漲。

50-60年代是法國產業革命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法國國內局勢相對穩定,而且政權也由金融資產階級轉入到工商業資產階級手中,在政治上保證了國民經濟的繼續高漲,大大加快了工業發展的進程。這20年是法國國民經濟空前大發展的時期,特別是重工業的增長尤為迅速,煤和鐵的產量在此期間都提高了兩倍。鐵路的修建在政府的鼓勵和扶助下,更是形成了高潮。1870年法國鐵路總長度已達17924公裏,基本上完成了各條主要的幹線。這一時期輕工業的發展,也仍然保持著較高的速度。紡織工業進一步采用了新的技術裝備,機器生產普遍地代替了手工勞動,棉花的消費量增加了一倍,棉紡織品也開始大量運銷到國外市場。

到60年代末,法國工業部門中使用的蒸汽機已有 2.9萬台,近代工廠也在各地普遍建立。工業總產值達到 120億法郎,20年間增加了兩倍。至此,產業革命基本完成,資本主義製度最終確立起來。

歐洲1848年革命

1848-1849年主要發生在法國、德意誌、奧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民族革命。

1845年發生了馬鈴薯病蟲害及農業歉收,l847年爆發了工商業危機,這兩大國際性的經濟事件,終於導致了階級、民族矛盾的迅速激化。

在法國,七月王朝空前孤立。資產階級各主要黨派團體競相攻擊現政權,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國。在德意誌,反封建和要求民族統一的運動四處興起。民主派發起了有各邦代表參加的大會,要求民主改革,呼籲實現德國的統一。普魯士國王陷入困境,由於得到沙皇的1500萬盧布的貸款才得以暫渡難關。奧地利帝國的統治也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許多被壓迫民族,正在醞釀新的革命。波蘭、意大利、捷克、愛爾蘭等地,民族革命和獨立的浪潮此起彼伏。其中尤以匈牙利的鬥爭最為突出,民族主義者已爭得國會的召開,民族運動正在步步高漲。

到19世紀40年代在歐洲各國,民主革命是主要任務,即要求推翻封建製度或消滅封建殘餘。但更為普遍存在的是民族革命的任務。政治上分裂的民族,如德意誌和意大利,統一是主要的目標,被壓迫民族,則以爭取民族獨立為主要任務。與此同時,民族革命與民主革命在許多民族又交織在一起,使得1848年歐洲革命呈現出錯綜複雜的景況。工人運動還主要限於英、法、德三國。所以,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還不能成為1848年革命的主要內容。但是,由於英國、法國、德國在歐洲所占的地位,這三個國家的工人運動必然要對其他國家的工人運動產生極大的影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