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3)

畢加索(圖337)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拉加,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立體畫派創始人,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1905年 創作《拿煙鬥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

畢加索也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畫 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代表作品有:《亞維農的少女》 ,《卡思維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爾尼卡》,《夢》。

喬治·布拉克(圖338)

喬治·布拉克(1882—1963),法國畫家,立體主義代表。1882年5月13日生於塞納河畔的阿讓特伊, 1963年8月31日卒於巴黎。他的影響實際上並不比畢加索小。他與畢加索同為立體主義運動的創始者,並且,“立體主義”這一名稱還是由他的作品而來。

布拉克的作品多數為靜物畫和風景畫,畫風簡潔單純,嚴謹而統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體派畫家更多地帶來不可縮減的具體和一針見血的分析,帶來少有的和諧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無能為力的典雅流暢的線條。

代表作《埃斯塔克的房子》。

康丁斯基(圖339)

俄國畫家康丁斯基是抽象畫派和表現主義的創始者之一,不論是他的畫或是著作,對二十世紀的藝術都有重大的影響。他旅居德國的那幾年,也深深的影響到德國的表現主義畫風。

康丁斯基的繪畫,在1910年轉為徹底抽象之前,主要趨於野獸主義的風格。他1896年從莫斯科來到慕尼黑之後,便全身心投入前衛藝術運動中去。他曾在巴黎渡過數月,在那裏接觸到印象主義、象征主義、野獸派及立體派的繪畫。這對於他日後抽象繪畫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啟示。

他認識到色彩在繪畫構成要素中占有首要地位。他發現高更和凡高的畫尤其將色彩的表現放在首位;在這兩位畫家那裏,把草地畫成紅色,要比將房子或人體變形容易得多。他還領悟到,色彩與線條具有象征性的意義。

康丁斯基在1913年創作的《構成第七號》可以稱為是一支音樂狂想曲。這是他作品中畫幅最大的一幅,也是超越他以往其他作品的傑出成就的作品之一,因此用“狂想”來形容也不為過。

雕塑

世界雕塑大師

菲狄亞斯

希臘著名雕刻家,雅典人,歐洲古典雕刻藝術高峰的代表,與伯裏克利的交情很深。在重建雅典衛城時,被委任為負責藝術裝飾的總設計師。菲迪亞斯的作品已經很難見到,目前,從雅典衛城的主要建築物帕特農神廟的殘餘雕刻中還可窺見菲迪亞斯藝術風格的一些真跡。

其中,壁帶浮雕表現了四年一度的向雅典娜獻新衣盛典的遊行隊伍,數以萬計的人物和動物布滿在長160米、高僅1米的浮雕帶上。人物、動物的姿態、表情、以及其他細節都表現得淋漓盡至,充分表現了藝術家的高超技藝。

米開朗基羅(圖340)

米開朗基羅不僅是著名的畫家還是一名偉大的雕塑師。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23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托,為聖彼得教堂製作《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自多納太羅之後又一顆雕刻巨星升起。

米開朗基羅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穩定了自己藝術家的地位。1499年創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學科的藝術實踐和細致入微的匠心獨運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們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譽為15世紀最動人的人性擁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劇卻掩飾了哀傷。這一時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創作於1501年的《大衛》--神化的人形已經確立。米開朗基羅其後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幾組陵墓雕像,斷斷續續工作了很長時間,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隸》、《被縛的奴隸》、《摩西》和《晝》、《夜》以及《晨》、《暮》。

羅丹(圖341)

法國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裏埃·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

1875年遊意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紮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隻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

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貝尼尼(圖342)

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1598-1680)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築師,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中師。他是那一列傑出的、具有多方麵才能的藝術家中的最後一人,正是由於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裏一直成為西方世界之光。

貝尼尼的肖像雕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奉教皇、國王之命所作的肖像雕塑。這類作品多般華麗有餘,個性不足,往往缺乏人物內心的刻劃。第二類是他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所作的肖像雕塑。在製作朋友和家人肖像時,他有更大的自由,所以表現得更為生動些。

貝尼尼的噴泉是他對羅馬市最顯著的貢獻。他的第一個噴泉是在西班牙廣場的《破船》,與華蓋同樣把雕刻和建築融合在一起。《特裏同》是羅馬式噴泉的大變樣,傳統的幾何形式廣場噴泉的重疊水池看起來栩栩如生。4條彎形魚舉起一個巨大的貝殼,海神站在貝殼上由一個海螺殼號角向上方噴水。

貝尼尼最偉大的建築藝術成就是聖彼得大教堂前環繞廣場的柱廊。巨大空間的主要功能是在複活節和其他特殊場合容納前來聆聽教宗祝福的群眾。

代表作是《阿波羅和達芙妮》、《聖德列薩祭壇》。

亨利·摩爾(圖343)

亨利·斯賓賽·摩爾(1898年7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國雕塑家。摩爾以他的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陳列的“斜倚的人形” (1951年),表現一個高度精簡、抽象的女性形象,是摩爾雕塑風格的典型代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