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3 / 3)

摩爾在藝術上的拓展主要體現在空間的連貫性方麵。他從空洞、薄殼、套疊、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膽而自由地異化為有韻律、有節奏的空間形態。最出色的代表作如1951年作的《內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它的母題仍是自1926年受印地安托爾特克文化中雨神雕像影響而創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圓孔處理頸、胸、腹部的體積,流暢自然,韻味無窮。1952年所作的《國王和王後》是扁平造型的代表。簡練的平片形產生了起伏的立體空間。此後,他又迷戀於直立主題,用以創造紀念碑式的偉大、肅穆的雕塑,亦受到廣泛的讚美。

考爾德

考爾德是美國最受歡迎、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的現代藝術家,是20世紀雕塑界重要的革新者之一。他以創作風格獨特的“活動雕塑”和“靜態雕塑”馳名於世。他的創作領域很廣,從巨大的鋼鐵雕塑、繪畫、掛毯到寶石設計,作品分布於世界各國的公共空間。他的靜態雕塑,展示蜻蜒點水的舞姿他的活動鋼鐵雕靠風力產生動態平衡的美。

作品《鋁葉子》、《紅花瓣》、《黑色怪獸》、《四邊形的星群》。

哲學

哲學發展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裏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隻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

世界上著名的哲學家

柏拉圖(圖344)

柏拉圖(約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經濟學圖表等含義。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係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隻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和《法律篇》中。

蘇格拉底(圖345)

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

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

亞裏士多德(圖346)

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曆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最早論證地球是球形的人。亞裏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代表作《工具論》,《物理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

黑格爾(圖347)

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德國哲學家,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在其生前正式出版的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和《法哲學原理》,後人又根據其講義、筆記和學生的聽課筆記整理出版了《哲學史講演錄》、《曆史哲學》和《美學》等。

康德(圖348)

伊曼努爾·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康德是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代表作品《純粹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實踐理性批判》。

叔本華(圖349)

亞瑟·叔本華(1788年—1860年)德國哲學家。意誌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亞瑟·叔本華,出生於1788年2月22日。

在人生觀上,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欲忘我。

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誌。意誌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隻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係在一起,認為意誌的支配最終隻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尼采(圖350)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采的哲學思想。

主要著作:通譯《悲劇的誕生》、《尼采論叔本華》、《人性,太人性的》、《樂觀的智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