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 / 3)

《懺海錄》就是這樣一個激進的平民思想家與反動統治激烈衝突的結果。它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在封建專製壓迫麵前維護自己不僅是作為一個人、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人權和尊嚴的作品,是對統治階級迫害和汙蔑的反擊。

笛福與《魯濱遜漂流記》(圖244、245)

丹尼爾·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說家,現實主義者。英國18世紀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魯濱遜漂流記》。

繼《魯濱遜漂流記》後,又寫了許多小說,比較有名的有:《辛格頓船長》《傑克上校》《羅克薩娜》《大疫年日記》《一個騎士的回憶錄》等。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流傳很廣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5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遜不聽父親勸戒,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鬥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此外還有續集。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著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則是一部道德說教的作品。

《魯濱遜漂流記》的出現是西方文學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變革,它摒棄了舊的古典主義束縛,開創了全新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

歌德與《浮士德》(圖246、247)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曆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麵,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歌德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封建製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文藝作品。代表作品有《致月詞》《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普羅米修斯》等。

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巨著,前後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

內容簡介:浮士德為了尋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要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得到了滿足,那麼他的靈魂就將歸魔鬼所有。於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讓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經曆,他嚐過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家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想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自主地說,那時自己將得到滿足。這樣,魔鬼就將收去他靈魂,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

《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此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複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席勒與《陰謀與愛情》(圖248、249)

席勒是德國戲劇家和詩人,生於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曆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

代表作《陰謀與愛情》(1784年)、《歡樂頌》(1785年)詩劇《唐·卡洛斯》(1787年)等,席勒的著名劇作包括《華倫斯坦三部曲》(1799年)、《瑪麗亞·斯圖亞特》(1801年)、《奧爾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爾》等等。

《陰謀與愛情》故事講述平民琴師的女兒露伊絲和宰相的兒子深深相愛,然而,這段愛情在等級森嚴的社會和勾心鬥角的宮廷陰謀下,最終以二人死去的悲劇告終。這部戲劇結構緊湊,情節生動,衝突激烈,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宮廷內部爭權奪利的種種陰謀與惡行,反映了十八世紀德國社會宮廷貴族階級和小市民階級的尖銳衝突。

拜倫與《唐·璜》(圖250)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裏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

代表作:《寫給奧古斯塔》、《普羅米修斯》、《錫雍的囚徒》、《給托馬斯·穆爾》、《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唐·璜》等。

《唐·璜》是拜倫的長篇詩體小說。

主人公唐璜是個年輕貌美的西班牙貴族,因經不起誘惑,16歲便被一個有夫之婦勾引。為了掩飾醜行,父母打發他外出遊曆。在海上遇到風暴,船覆,他隻身漂流到一個美麗的希臘小島上,與海盜頭子的女兒海蒂產生了牧歌式的愛情。但海蒂的父親不但不同意這門親事,反把他連同一批奴隸送到土耳其市場上去出賣了。他被當成女仆賣進了土耳其蘇丹的後宮,在那裏又不得已演出了不少風流韻事。俄土戰爭爆發時,他趁機逃了出來,參加了俄國軍隊。因作戰英勇,獲得俄軍統帥蘇沃洛夫的嘉獎,並很快成了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的寵臣。不久,女皇又把他封為外交使臣出使英國。按作者的構思,他出使英國後,還要“經曆各種圍攻、戰役和冒險,最後以參加法國革命為結”。但長詩隻寫到這裏便中斷了。

通過唐·璜的經曆,小說展現了歐洲各國社會、政治生活的麵貌,深刻揭露了“神聖同盟”和歐洲封建勢力的極端反動,辛辣刺諷了英國“文明社會”的虛偽奸詐,同時痛斥了英國的世界性殖民掠奪。

狄更斯與《雙城記》(圖251、252)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狄更斯是高產作家,他憑借勤奮和天賦創作出一大批經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師,常常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在浪漫和現實中講述人間真相,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著稱。馬克思把他和薩克雷等稱譽為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

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雙城記》、《遠大前程》《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大衛·科波菲爾》等。

《雙城記》“雙城”指的是巴黎和倫敦,作者以法國大革命為當今英國社會的借鑒。小說分為3 部,情節圍繞梅尼特醫生的經曆展開。法國革命前夕,梅尼特醫生出診時發現貴族厄弗裏·蒙地侯爵蹂躪農家婦女並殺害她的弟弟的罪行,他不顧侯爵的威脅利誘,向朝廷告發,遭到侯爵的反誣,關入巴士底獄18 年。

曾經血氣方剛的梅尼特醫生在女兒愛的撫慰下捐棄舊怨,接納仇人家族的後代代爾那為女婿。代爾那拋棄貴族特權,以自食其力、清白為人,救贖祖先的罪惡。路茜的愛慕者卡爾登代替被革命者判處死刑的代爾那上了斷頭台,不惜以生命來實現愛的諾言。

《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複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從這兩部小說栩栩如生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情節。

《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麵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曆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一。

司湯達與《紅與黑》 (圖253、254)

司湯達(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包括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遊記。 他以準確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練的筆法而聞名。他被認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現實主義的實踐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紅與黑》(1830)和《巴馬修道院》(1839)。

司湯達是以長篇小說名世的。他的長篇代表作《紅與黑》,傳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減。然而,他的短篇小說也寫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譯為《卡斯特羅修道院長》)等,寫得生動傳神,膾炙人口,堪稱世界短篇小說花園裏的奇葩。它們與梅裏美的《馬特奧·法爾戈納》、《塔芒戈》、巴爾紮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標誌著法國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

《紅與黑》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這部小說的故事據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曆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曆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複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大仲馬與《基督山伯爵》 (圖255、256)

大仲馬(1802-1870),法國十九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傑出的通俗小說家。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創作的各類作品達三百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

他的通俗小說情節迂回曲折,結構完整巧妙,人物形象鮮明,對話精彩生動,在藝術上得到了極高的成就,是世界通俗小說中獨一無二的作品,大仲馬因此享有“通俗小說之王”的稱號。其代表作有《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二十年後》、《布拉熱洛納子爵》等。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 “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著名通俗曆史小說大仲馬(1802-1870)的代表作。法老號大副堂泰斯船長委托,為波拿巴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死牢。獄友法裏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秘密告訴了他。堂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名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本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章章奇特新穎,引人入勝。

《基督山伯爵》被公認為通俗小說中的典範。這部小說出版後,很快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出版,在法國和美國多次被拍成電影。100多年以來,這本書擁有了難以計數的讀者。

雨果與《巴黎聖母院》(圖257、258)

維克多·雨果(1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幾乎經曆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雨果的創作曆程超過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