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3 / 3)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普賽女郎艾絲美拉達。麵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伽西莫多為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巴黎聖母院》采用以古代的曆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的浪漫主義手法。它以中世紀封建製度鼎盛時代的巴黎為背景,描繪五光十色的奇異圖畫,從熱熱鬧鬧的場麵中揭示出吉普賽姑娘被迫害致死的現實的悲慘故事。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夏洛特·勃朗特與《簡·愛》(圖259、260)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的豪渥斯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母親早逝,八歲的夏洛蒂被送進一所專收神職人員孤女的慈善性機構——柯文橋女子寄宿學校。在那裏,她的兩個姐姐瑪麗亞和伊麗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後死去。於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鄉,15歲時她進了伍勒小姐辦的學校讀書,幾年後又在這個學校當教師。後來她曾作家庭教師,最終她投身於文學創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兩個姐姐、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國文學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稱。其代表作《簡·愛》。

《簡·愛》是l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新型的小資產階級女性簡·愛的生動形象,集中描寫她為謀求婦女經濟獨立和愛情平等權利而進行的鬥爭。《簡愛》是一部帶有作者自傳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稱的自敘寫法,讓女主人公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和人生理想、愛情友誼,具有娓娓動聽,親切感人的藝術魅力。

《簡·愛》寫一個孤女個人的奮鬥故事,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憂患、緊張和勇氣在小說中得到了強烈的反映。繈褓中父母雙亡的簡·愛被舅舅收養,舅舅死後,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最後將她送入慈善學校,在那裏備受淩辱摧殘。成年後,她被聘往桑費爾德莊同當家庭教師,與主人真誠相愛;及行婚禮,發生不測,主人被證明早已結婚,其妻固瘋病被私關密室。簡·愛不願作人情婦,隻身遠離,流浪途中昏倒在風雨之夜,被一青年牧師聖約翰救回家,在其兩個妹妹的照顧下恢複健康。牧師準備去印度傳教,他認為簡·愛堅強而勇於吃苦,可以作個好幫手,就向其求婚,但遭到拒絕,因為簡·愛情有所鍾。愛情又使她返回桑費爾德莊。這時瘋女人已將莊園燒毀,自己也被燒死,主人搶就她時還弄成了殘廢,主人的所為使她有了新的認識,兩人終於幸福地結合。此外,簡·愛意外地得到浪跡海外的叔父的一筆遺產,同時被證明她與聖約翰原是姑表兄妹。

列夫·托爾斯泰與《安娜·卡列尼娜》(圖261、262)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在世界文壇中堪與莎士比亞、歌德、巴爾紮克並肩而立的作家當首推列夫·托爾斯泰。他那三部鴻篇巨著無疑代表了19世紀世界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水平。他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之一,他在文學方麵的成就受到舉世矚目的認同。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讚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也令人熟知。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麵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巨著一發表便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托爾斯泰並沒有簡單地寫一個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揭示了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

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

馬克·吐溫與《百萬英鎊》(圖263、264)

馬克·吐溫(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射手座)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馬克·吐溫是著名的幽默諷刺作家,他的幽默諷刺風格別具特色。魯迅評價馬克·吐溫“成了幽默家,是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著哀怨,含著諷刺,則是不甘於這樣的緣故了。”馬克·吐溫自己則說:“不能一味逗樂,要有更高的理想。”

代表作品:《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湯姆·索亞曆險記》、《競選州長》、 《案中案》等。

《百萬英鎊》講述了一個在美國街頭乞討的窮小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倫敦的兩位富翁兄弟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 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愛情,在兄弟那裏也獲得了一份工作。以其略帶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大師小說中諷刺與幽默,揭露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百萬英鎊》作者寫的很滑稽、有趣,歡樂之清溢出紙麵。作者用漫畫筆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萬英鎊”麵前的種種醜態,幽默滑稽,趣味橫生,就如同一幅世態諷刺畫,生動的表現了小市民的見聞,令人忍俊不禁。

巴爾紮克與《人間喜劇》(圖265、266)

奧諾雷·德·巴爾紮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國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文學大師雨果曾站在法國巴黎的蒙蒙細雨中,麵對成千上萬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評價道:“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紮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紮克是佼佼者。”

從1829-1849年,巴爾紮克為《人間喜劇》寫出了96部作品,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隨筆等,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個部分。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頭》(1834)、《幻滅》(1837-1843)、《農民》(1845)、《貝姨》(1846)。

《人間喜劇》,1841年,巴爾紮克製定了一個宏偉的創作計劃,決定寫137部小說,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總名字叫《人間喜劇》,全麵反映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寫出一部法國的社會風俗史。到巴爾紮克逝世時,《人間喜劇》已完成了91部小說。

《人間喜劇》展示了法國社會的整個麵貌,其社會曆史內容可以歸納為:貴族衰亡、資產者發跡、金錢罪惡,被稱為三大主題。

《人間喜劇》是巴爾紮克的多卷本巨著,是他以畢生精力完成的光輝創作群,堪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奇跡。在這裏,他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筆觸,被恩格斯譽為“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曆史。”它再現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複辟”到七月王朝期間廣闊的社會圖景。

泰戈爾與《吉檀迦利》(圖267、268)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

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的兩位巨人”。

著詩集有《故事詩集》(1900)《園丁集》(1913)《新月集》(1913)《采果集》《邊緣集》(1938)《飛鳥集》(1916)《吉檀迦利》(1910)《愛者之禮物》《流螢集》(1928);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等。

《吉檀迦利》是泰戈爾中期詩歌創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觀念和藝術風格的作品。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不少人以為“吉檀迦利”是奉獻之意,其實是獻詩之意,作者的另外一部詩集《奈維德雅》才具奉獻之意.風格清新自然,帶著泥土的芬芳。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懷。

泰戈爾獲諾貝爾獎的作品英譯詩集《吉檀迦利》,是1912-1913年間,泰戈爾本人用英文 從孟加拉語詩作《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裏,選擇部分詩作而成。《吉檀迦利》的孟加拉語詩作是韻律詩,而翻譯成英文之後變成自由詩。

海明威與《老人與海》(圖269、270)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小說家。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等,憑借《老人與海》獲得1953年普利策獎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隻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老人與海》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對於他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