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現實主義文學(圖228)

現實主義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法國——現實主義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首先形成於法國,其奠基人為司湯達和巴爾紮克。其後的雨果、大仲馬、福樓拜、莫泊桑等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產生並得到發展,四、五十年代達到高潮,出現了狄更斯、薩克雷、蓋斯凱爾夫人、夏洛蒂、勃郎台等一大批作家。

俄國——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普希金在創作上完成了俄羅斯文學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過渡。接著出現了果戈理、車爾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岡察洛夫、奧斯特羅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大師。

美國——馬克·吐溫是美國現實主義文學中挖掘現實最深、批判性最強的作家。其後有歐·亨利、傑克·倫敦等。

現實主義文學的成果

法國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

法國司湯達《紅與黑》

法國莫泊桑的《項鏈》

英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霧都孤兒》《雙城記》

俄國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俄國果戈裏《死魂靈》

20世紀文學(圖229)

20世紀文學沿襲了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其中也包括了很多的名家著作。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裏斯朵夫》、蕭伯納的《華倫夫人的職業》、德萊賽的《美國悲劇》、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肖洛霍夫的《靜靜地頓河》等。

而20世紀的東方文學也有了印度泰戈爾的《吉檀迦利》、日本川端康成的《雪國》、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等。

世界文學名家與名著

希臘神話(圖230)

神話是人類童年時期的文學樣式,也是人類思維形式中最古老的一種。它主要產生在人類曆史發展的初期,產生在人類對外界現象不能作科學說明的時代。

《希臘神話》是歐洲最早的人民口頭創作,大約產生在公元前l2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之間。它曆經古希臘人數百年口耳相傳,代代相承,不斷地藝術加工,在以後的各種文學、曆史、哲學著作中保存下來。

《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個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類的起源、神的產生及其譜係等內容。英雄傳說起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臘人對遠古曆史和對自然界鬥爭的一種藝術回顧。這類傳說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與人的後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們體力過人,英勇非凡,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豪邁氣概和頑強意誌,成為古代人民集體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傳說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

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文學的土壤,而且對後來的歐洲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荷馬史詩》(圖231、232)

《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

這兩部史詩最初可能隻是基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它作為史料,不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社會的重要史料。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處理的主題分別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綺色佳島上的王國,與皇後珀涅羅珀團聚的故事。

荷馬史詩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文學巨著,它反映了古希臘史前時代的生活麵貌,是研究希臘早期社會的重要文獻;它那獨特精湛的藝術特色,對後世歐洲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伊索寓言》(圖233)

伊索,弗裏吉亞人,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

《伊索寓言》原書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臘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經後人加工,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伊索寓言》通過簡短而精煉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讀者眾多,而且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

其中《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烏鴉喝水》、《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孩子們》、《蚊子和獅子》、《狼來了》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

到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童話集之一。閱讀量僅次於《聖經》。

但丁與《神曲》(圖234、235)

但丁是意大利詩人,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一生中創作了《神曲》,《新生》,《論俗語》,《饗宴》及《詩集》等著作。

《神曲》(1307—1321)是但丁於流放期間曆時十四年完成的長篇詩作,原名為“喜劇”。

全詩長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分為3部,每部33篇,詩句三行一段,連鎖押韻象征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由《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構成,譴責教會的統治,但仍然未擺脫基督教神學的觀點,各篇長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獄4720行;煉獄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一詞結束。它是但丁幻遊三界的神奇描述。

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圖236、237)

塞萬提斯(1547年-1616年)是文藝複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馬德裏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裏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代表作有《伽拉泰亞》、《訓誡小說集》、《英國的西班牙女人》和《慷慨的情人》等。

《堂·吉訶德》是歐洲最早的長篇現實主義小說之一,享有世界聲譽。《堂吉訶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堂吉訶德在遊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訶德和他的仆從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

它通過堂·吉訶德的遊俠冒險,描繪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麵,展示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傾向,表現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已用100多種文字譯成數百種譯本。

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圖238、239)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著名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曆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本·瓊森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隻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著名的戲劇家本·瓊斯說:“他不隻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

《哈姆雷特》是著名悲劇之一,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在《哈姆雷特》中,複仇的故事中交織著愛恨情愁。哈姆雷特是丹麥古代的王子,為父王的鬼魂所困擾,要對殺父凶手複仇。經曆了痛苦的掙紮之後他達成了目的,整個王宮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之中。他最後也中了致命的毒劍死去。

莎士比亞故意以超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雷特搬到伊麗莎白統治末年的英國現實中來。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莫裏哀與《偽君子》(圖240、241)

莫裏哀,(1622-1673),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裏哀是他的藝名。莫裏哀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裏哀給後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劇,我國曾翻譯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種。莫裏哀不僅是位傑出的劇作家、出色的導演,還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演員,他以整個生命推動了戲劇的前進,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是法國古典主義文學,以及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的傑出代表。

其代表作有:《可笑的女才子》、《憤世嫉俗》、《無病呻吟》,《偽君子》,《慳吝人》,《唐璜》等。

《偽君子》是一部5幕詩體喜劇。全劇通過對達爾杜弗的所作所為的刻畫,揭露和鞭撻了教會勢力的欺騙性與虛偽性。

寫的是:偽裝聖潔的教會騙子答爾丟夫混進商人奧爾恭家,圖謀勾引其妻子並奪取其家財,最後真相敗露,鋃鏜入獄。劇作深刻揭露了教會的虛偽和醜惡,答爾丟夫也成為“偽君子”的代名詞。其劇作在許多方麵突破古典主義的陳規舊套,結構嚴謹,人物性格和矛盾衝突鮮明突出,語言機智生動,手法誇張滑稽,風格潑辣尖利,對世界喜劇藝術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莫裏哀寫的《偽君子》,表達了全社會的反宗教情緒,給了宗教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因而它引起了宗教勢力的猖狂反撲。

盧梭與《懺悔錄》(圖242、243)

讓·雅克·盧梭 (1712-1778),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

《懺悔錄》:1765年出現了一本題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小冊子,對盧梭的個人生活和人品進行了攻擊,令人痛心的是,這一攻擊並不是來自敵人的營壘,而顯然是友軍之所為。盧梭眼見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為一個千古罪人的危險,迫切感到有為自己辯護的必要,於是在這一年,當他流亡在莫蒂亞的時候,他懷著悲憤的心情開始寫他的自傳。

整個自傳是在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中斷斷續續完成的。在莫蒂埃和皮埃爾島時,他僅僅寫了第一章,逃到英國的武通後,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則是他回到法國後,1767年住在特利堡時完成的,這就是《懺悔錄》的第一部。經過兩年的中斷,他於1769九年又開始寫自傳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懺悔錄》的第二部,其中大部分是他逃避在外省的期間寫出來的,隻有末尾一章完成於他回到了巴黎之後,最後“竣工”的日期是1777年11月。

《懺悔錄》前六章第一次公之於世,是1781年,後六章是1788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