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3)

第九章

各種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其他國際法主體)為實現共同的政治經濟目的,依據其締結的條約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設性機構。

國家組織的發展

國際組織是為了適應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交往的領域和地區不斷擴大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最早在歐洲出現了如萊茵河、易北河等國際河流委員會。19世紀後半期,科學技術和交通工具的進步使國際交往逐步擴大到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在通訊、公共衛生和經濟貿易等方麵,出現了“國際行政聯盟”的組織形式,如國際電信聯盟(1865)、萬國郵政聯盟(1875)等。這種以專門業務和行政性的國際合作為目的的組織,成為現代國際組織的雛型。

進入20世紀後,出現了以政治和國際安全為中心的綜合性的國際組織,其中有全球性的如國際聯盟和聯合國,也有地區性的如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國家統一組織等;還成立了各種專門業務性的國際合作機構,如聯合國專門機構。

組織的分類

當代的國際組織名目繁多,宗旨不一,數量巨大。 按組織屬性,國際組織可分為兩種主要型態: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根據性能,國際組織可分為綜合性(即一般政治性的)和專門性兩種。

根據成員國的地理範圍可分為全球性和區域性兩種。

結合上述所有標準,國際組織可分為四類:

(1)全球綜合性組織。如聯合國,成員具有普遍性,兼有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發展、科技文化合作,以及人權保護等多種職能。這類的組織是允許所有國家加入的。

(2)全球專門性組織。具有某種特定功能,故又稱功能組織。最典型的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還有如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這類的組織同樣是允許所有國家加入的。

(3)區域綜合性組織。具有政治、安全和社會經濟功能的地區性組織。如美洲國家組織、歐洲共同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等。這類組織是接受世界上,某一地區或大陸的成員加入的。

(4)區域專門性組織。可分為經濟貿易、軍事同盟、科技文化等類別。此外還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等少數組織,雖都具有專門功能,但其成員國並非嚴格以地區而是以社會製度、意識形態以及軍事戰略關係為分野的。這類組織是否屬於地區性組織,在國際上尚有爭議。 這類組織同樣也隻是接受世界上某一地區或大陸的成員加入。

各種組織

聯合國(圖213)

聯合國是一個統一的世界性綜合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截止2011年有193個會員國。聯合國大會總部所在地是美國紐約、瑞士日內瓦、奧地利維也納、肯尼亞內羅畢;主要出版物有《聯合國記事》 季刊,用中、英、法、西、俄和阿拉伯六種文字發行。《聯合國年鑒》聯合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權威的國際組織,其國際集體安全機製的功能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衝突方麵,在協調國際經濟關係,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文化的合作與交流方麵,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等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非常任理事國按地區分配原則由大會選舉產生,任期兩年,不能連選連任。

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三章第七條之規定,聯合國設有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聯合國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聯合國秘書處等6個聯合國主要機構(聯合國主要機關)。(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現在是聯合國大會的附屬機構,直接向聯合國所有會員國負責。)

歐盟(圖214)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由歐洲共同體 (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發展而來的,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荷盧比三國經濟聯盟、歐洲共同體、歐盟。其實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人口5億,GDP16.106萬億美元。

歐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

歐元,2002年1月1日正式啟用。英國仍然使用英鎊。

歐共體創始國為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

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個成員國,他們是:

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奧地利、瑞典、芬蘭、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東盟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東盟的前身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穀成立的東南亞聯盟。

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穀舉行會議,發表了《曼穀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為政府間、區域性、一般性的國家組織。

1967年8月28-29日,馬、泰、菲三國在吉隆坡舉行部長級會議,決定由東南亞國家聯盟取代東南亞聯盟。

成員國:

文萊(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亞、老撾(1997年)、馬來西亞、緬甸(1997年)、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1995年)。

美國與俄羅斯於2011年加入東盟領導的東亞峰會。 總麵積約446萬平方公裏,人口約5.6億。 觀察員國:巴布亞新幾內亞。 候選成員國:東帝汶。

東盟10國總麵積444萬平方公裏,人口5.76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5062億美元,是一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區域性組織。

北約(圖215)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資本主義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誌,是馬歇爾計劃的發展,使美國得以控製歐洲的防務體係,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標誌。

創立時間:1949年4月4日 性質:軍事同盟,總部:比利時布魯塞爾 成員:28個成員國 官方語言:英語、法語。

宗旨: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麵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福利。

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組織機構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常設代表理事會、軍事委員會、國際秘書處等。

七十七國集團

七十七國集團是一個為扭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被動地位的經濟組織,於1964年成立。77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在反對超級大國的控製、剝削、掠奪的鬥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國際集團。

1964年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發表了《77國聯合宣言》。七十七國集團不設總部、秘書處等常設機構,也沒有章程或預算,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鬆散的磋商機製,每次聯大或貿發會議前該組織都要舉行部長會議,以研究對策,統一步調。該機構的的宗旨是在國際經濟領域內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推進建立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加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