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2 / 3)

經典(圖197)

猶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來聖經》(又稱《塔納赫》),所有猶太人都要絕對忠誠地信奉它;《西伯來聖經》的前五卷書稱為《妥拉》(又稱《律法書》、《摩西五經》),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對《妥拉》及猶太教經文中的“613條誡律”逐一做出了詳盡解釋。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猶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闡釋與評注式著作,由於編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現相互包容和交叉評注現象。

傳播

猶太教隻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並不多,但猶太教派後出現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因此在宗教界有很大的影響。

基督教本身原來隻是猶太教的一個支派,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聖保羅仍然在巴勒斯坦宣揚耶穌的理論,幾乎獲得和耶穌同樣的下場,隻是由於聖保羅是出生於小亞細亞的羅馬公民,所以幸免於處死被遣返回羅馬。他因此得出一個結論:與其在猶太人中間傳道,不如在外民族中間傳道。由於他在羅馬帝國中間的各民族中傳道,將基督教變成一個世界性的大宗教。

現在全世界信仰猶太教的人很少,隻局限在猶太人內部,還沒有信仰錫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

印度教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和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

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起源(圖198)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並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欲和對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回而達到超脫,這並非有形的升入天國,而是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借助凡人肉體的不死靈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

教義經籍

《吠陀經》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經籍,至今仍用於禮拜儀式中。它們是在約公元前1500年到前600年間次第編成的,起初口頭傳講,後編寫成一套用於獻祭的聖歌、咒語、儀式和神秘詩。

《奧義書》是年代最晚的《吠陀經》,成書於公元前7世紀,主要探討宇宙的本質和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其中包含了微妙的具有印度特征、卻與古雅利安人格化的諸神相去甚遠的玄學成分。

但印度教的主要倫理經籍則是晚得多的《薄伽梵歌》(公元2世紀),它講的是阿周那王子麵對由他曾經愛戴和尊敬過的朋友、親屬和老師們領導的叛亂時的故事。

天主教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簡介(圖199)

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舊稱: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希伯來聖經為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帝國在政治、社會、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麵的差異,影響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漸分成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語派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語派,東西兩派為教會最高權力和教義等問題長期爭論,終至1054年由色路拉裏烏斯分裂而分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道教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曆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麵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知名宮觀(圖200)

中國的道教知名宮觀主要有:北京白雲觀, 重慶老君洞道觀, 成都青羊宮, 青海貴德三清觀,大邑鶴鳴山迎仙閣, 廣州三元宮, 上海白雲觀,河南上清宮道觀 湖北長春觀、河南睢縣袁家山道場等 。

傳播以及影響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西方人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製思想,並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排第二。

世界各地風俗習慣

亞洲國家人民的習俗

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目前有人口近21億。同時,亞洲也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佛教,其次就是信奉伊斯蘭教。下麵簡要介紹幾個國家的一些生活特點及風俗習慣。

中國(圖201)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春節是中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中國,客來敬茶更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

中國人待客十分熱情,經常會把自己家裏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款待客人。主人在宴會開始之前,便該準備妥當,並隨即站立於門前迎接賓客。照例是:作為晚輩的主人,站在最前麵,長輩居後。

日本 (圖202)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比較複雜,多數人信奉本國固有的神道和佛教。

日本民族的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敬老節和文化節等等。其中春節最隆重,時間在公曆的元旦,春節來臨,家家戶戶忙做年糕,若在春節吃不上年糕,會被認為太窮或寒酸,也毫無節日氣氛。端午節亦吃棕子,中秋節在日本被稱為“月圓節”,每年8月15日、9月13日過兩次。每年的9月15日為“敬老節”,這一天人們都到退休的老人家中表示慰問,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尊重老人的社會風尚。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節”,每年的11月3日,政府在這一天對知識分子進行慰問和授勳活動,以示對知識分子在發展國家文化方麵的貢獻。

日本的禮儀聞名於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大多彬彬有禮,見麵時互間“您好”。日本語言中規定有敬體和簡體,凡對客人、長者和上級都要用敬語講話。初次見麵時要鞠躬,問候禮是30度,告別禮是45度。鞠躬要脫帽,眼睛向下,表示誠懇親切。特殊的是:“對日本男子一般不稱“先生”,否則會令對方神態尷尬,因為在日本“先生”是對老師、醫生、年長者、上級或者有特殊才能人的尊稱。

日本人較注重服飾,一般場合不允許穿背心或赤腳。在正式場合大都穿禮服,男子穿成套的服裝,講究深色的西裝以示男子氣。

在交往時,日本人不用香煙待客,抽煙而不敬煙。但茶道卻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貴賓、友誼懇親的特殊禮節。並且喜歡飲烏龍茶,認為它是“瘦身茶”,可以解脂肪助消化。

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晚睡旱起,愛整潔衛生,房間裏從不亂放東西,換洗的衣服除內衣、襯衣、襪子和手帕外都外送洗滌。

泰國 (圖203)

泰國被稱為“僧侶的世界”,全國9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佛教為國教。在泰國有佛寺2萬多座,僅首都曼穀就有400多座。泰國人民對佛教是很尊崇的,僧侶多達15萬人,預備和尚7萬多人。按照古老習俗,男子成年後,必須削發為僧,出家一次,就連國王也不例外。

泰國人很講禮貌,晚輩對長輩處處表示尊敬,並以雙手在胸前合掌表示。晚輩在長輩麵前走過要有歉意的表示,行“合十禮”。見麵時,地位較低、年輕者也應向對方先行合十禮,地位高者、老者還禮時,手不高過胸。合十禮的雙掌舉得越高,表示尊敬程度越深。

宋幹節,又叫“潑水節”,是泰國傳統的新年,時間為每年的4月13日到15日,“宋幹”在泰語中是“求雨”的意思,其節日的內容與緬甸的潑水節大同小異。宋幹節的前一天,要作“浴佛”盛典。清晨,善男信女提著食物、鮮花、蠟燭到寺廟去祈禱,和尚用桃枝把浸著花瓣的香水灑在人們頭上,然後把佛像從寶座上搬至院裏,用香水淋灑佛像。以示滌除邪惡、祈求吉祥。浴佛後,民間開始相互拜年和潑水祝福,被人潑水愈多愈高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