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 / 3)

攀西大裂穀(圖34)

攀西大裂穀位於中國川滇交界處的南高原橫斷山脈,是經過3億7千萬年的長時間的構造運動形成的,在整個構造運動過程中間,地下的礦物質重新組合,重新集結,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重要的礦產資源富集之地,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礬鈦磁鐵礦,還有鉛鋅礦、銅礦等。攀西地區是典型的南亞熱帶幹熱河穀區域,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境內地形崎嶇,山高穀深,加之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地質構造活躍,河流下切形成了攀西大裂穀把全境分為二塊。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縱貫區內,形成了裂穀獨特地貌。攀西大裂穀縱橫捭闔,氣勢磅礴,憾人心魄。

不萊斯大裂穀

不萊斯大裂穀位於美國猶他州帕紹甘梯高原的東端。它實際上並不是由河流切蝕而形成的,而是嶙峋的、呈半圓形的高原之端。猶他州南部的地形呈巨大的梯形狀裂穀海拔達2800米,最低一級位於深穀的邊緣處。當地的派尤特人說該區“直立的紅色岩石就像站在一碗形深穀中的人群”。

約六千萬以前,該地區淹沒在水裏,有一層由淤泥,沙礫和石灰組成的六百米厚的沉積物。後來地殼運動使地麵抬升。水逐漸排去,龐大的岩床在上升過程中裂成塊狀。岩層經風化後被刻蝕成奇形怪石。岩石所含的金屬成分給一座座岩塔添上了奇異的色彩。從裂穀上瞭望,千千萬萬跟石柱組成的石柱陣,氣勢磅礴,氣派非凡。它所顯現的,是大自然的無與倫比的威力。

高原、平原

麵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圖35)

南美洲的巴西,它的南半部則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這裏數目比較稀疏,主要是茫茫的熱帶草原。 巴西高原是南美洲東部位於巴西境內的廣闊高原。也有人說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麵積第二大的高原(排在南極洲冰雪大高原之後)。

巴西高原廣達5百多萬平方公裏,比青藏高原達一倍以上。但它的高度一般隻有600—900米,最高的邦德臘山也隻有2884米,比青藏高原低得多。從地質上講,青藏高原還很年輕,而巴西高原則很古老,它的表麵以變得相當平緩,一些山頭也呈渾圓的饅頭狀。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圖36)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

青藏高原,舊稱青康高原。在中國西部及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昆侖山、祁連山及橫斷山脈環繞,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甘肅省西南部。總麵積約250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各大河流發源地。湖泊眾多,有著名的世界最高湖泊"納木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等。按地形差別分藏北高原、藏南穀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及川藏高山峽穀等。

高原麵平均海拔4000-5000 m,從高原往北和 往東地勢急劇下降,往北到國境,往東到大興安嶺、太行山、伏牛山、武當山、武陵山一線等廣大地區。除少數山地外,地勢降到3000 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隻有1000 m左右,再往東地勢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與台灣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 m以下,東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 m,向海延伸到淺海大陸架。這種地貌分布特征除與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強烈隆升有關外,每個地貌台階的邊坡常是一些新構造斷裂分布位置,許多延綿千裏的高大山脈的走向受斷裂構造線的控製。

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最深的高原(圖38)

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位於中國中部偏北。北緯34°-40°,東經103°-114°。東西千餘千米,南北700千米,麵積約40萬平方千米。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著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米之間。最厚達150-180米。年均氣溫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從東南向西北,氣候依次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半幹旱氣候和幹旱氣候。植被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草原和風沙草原。土壤依次為褐土、壚土、黃綿土和灰鈣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帶性分布也十分明顯。氣候較幹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黃土顆粒細,土質鬆軟,富含可溶性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穀農墾曆史悠久。黃土高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亞洲屋脊——帕米爾高原(圖39)

帕米爾高原是地球上兩條巨大山帶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帶和帕米爾-楚科奇山帶)的山結,也是亞洲主要山脈的彙集處,包括喜馬拉雅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五大山脈。

帕米爾高原也是亞洲主要山脈的彙集處,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侖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興都庫什山脈五大山脈,它群山起伏,連綿逶迤,雪峰群立,聳入雲天,號稱亞洲屋脊。

帕米爾高原實際上不是一個平坦的高原麵,而是由幾組山脈和山脈之間寬闊的穀地和盆地構成。根據地形特點。帕米爾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帕米爾地形較開闊坦蕩,由兩條西北—東南方向的山脈和一組河穀湖盆構成,絕對高度5000米-60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1000米-1500米。西帕米爾則由若幹條大致平行的東北—西南方向的山脈穀地構成,地形相對高差大,以高山深穀為特征。

墨西哥高原

墨西哥高原位於北美大陸南部墨西哥境內中部的高原。墨西哥高原占全國麵積的5/6,北起墨、美邊界,東、西、南三麵為馬德雷山脈所環繞,高原邊緣山脈的外側陡峭,內側平緩寬廣,使高原在地貌形態上似一方桌隆起在兩側海岸平原之上,故稱“梅薩”(意為桌狀高原)。 墨西哥地形主要為山地和高原,總稱墨西哥高原,所以墨西哥又被稱為“高原之國”。

地勢由北向南逐漸抬升,大致以北緯22°為界分成南北兩部。北部高原海拔約1000米,內有許多被山嶺隔開的內陸沉積盆地,地勢平坦,故又稱“北部盆地”,當地人叫“博爾鬆”,氣候溫熱幹燥,農業需靠灌溉;南部稱“中央高原”,地勢高峻,平均海拔2000—2500米,多寬廣平坦的山間穀地和火山錐,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是墨西哥主要農業區。富鉛、鋅、銻、汞、銀、錳、銅、鐵、錳等礦產資源。

格陵蘭冰雪高原(圖37)

世界第一大島。位於北美洲東北部。全島約4/5的麵積在北極圈以內。海岸線長4.4萬公裏。年平均氣溫在0 ℃以下,最低可達-70 ℃。環球諸島的大哥大。地球變暖的前線。?

在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麵積217.56萬平方千米。人口5.4萬(198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因紐特(愛斯基摩)人占多數。首府戈特霍布。全島2/3在北極圈以北,氣候凜冽,僅西南部無永凍層。全生活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島5/6的土地為冰所覆蓋,中部最厚達3411米,平均厚度接近1500米,為僅次於南極洲的現代巨大大陸冰川。

世界最大的衝積平原——亞馬遜平原(圖40)

中亞馬孫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遊,介於圭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麵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衝積平原。

亞馬孫平原西寬東窄,最寬處1280千米;地勢低平坦蕩。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的馬瑙斯,海拔僅44米。東部更低,逐漸接近海平麵。亞馬孫平原的河漫灘約占平原麵積的10%,由鬆軟的近代衝積層組成,地勢特別低下,河漫灘之外,45-60米的陡岸之上為高位平原,在西經60°以西最為寬廣,表層物質由第三紀和第四紀的沙與粘土組成,已呈部分固結狀態。亞馬孫平原是在南美洲陸台亞馬孫拗陷基礎上,經第四紀上升、成陸後,由亞馬孫河幹、支流衝積而成的。下遊河口附近,因近代沉降作用,沒有三角洲出露。

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密布,植物種類繁多並富特有種;動物種類亦很豐富,尤多樹棲動物。礦藏主要有石油。人煙稀少,總人口約1500萬,包括10萬生活在密林中的印第安人。

東歐平原

東歐平原位於歐洲東部,世界上第二平原之一,其範圍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裏海之濱;東起烏拉爾山脈,西至波羅的海,近400萬平方公裏廣大區域,平均海拔約170米。東歐平原大部分在俄羅斯境內,因此又稱為俄羅斯平原。它是歐亞草原,尤其是欽察荒原的延伸。

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帶。裏海北岸為半荒漠和荒漠。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礦藏豐富,有世界著名的頓巴斯煤田、庫爾斯克和克裏沃羅格鐵礦區、尼科波爾錳礦區、第二巴庫油田。人口稠密,工農業和水陸交通發達。俄羅斯東歐部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都在這片波狀平原上。平原南部地形較平坦。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衝溝平穀地貌比較發育。

恒河平原(圖41)

又稱“印度大平原”,在南亞喜馬拉雅等山脈和德幹高原之間,麵積約75萬平方千米,大部在印度境內;西部又稱印度河平原,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內。

南亞東部的大平原。由恒河及其支流衝積而成,恒河下遊段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彙合,組成下遊平原與河口三角洲。西起亞穆納河,東抵梅格納河,北為西瓦利克山麓與印、尼國界線,南迄德幹高原北緣,麵積約51.6萬平方公裏。恒河平原西起亞穆納河,東抵梅格納河,北界西瓦利克山麓與印、尼邊境,南迄德幹高原北緣和孟加拉灣。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圖42)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中東兩河流域,是一片位於底格裏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之間的衝積平原,現今的伊拉克境內,那裏是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巴比倫所在,有高度發達的文明。

東起伊朗高原西緣,南抵波斯灣,西達敘利亞沙漠,北至亞美尼亞山區。地勢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從北向南傾斜,巴格達以北為上美索不達米亞也叫亞述,地勢略高,丘陵起伏。以南稱下美索不達米亞也叫巴比倫尼亞,地低多湖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南部彙合成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兩河流域的平原從西北伸向東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稱。古時這一地區農業發達,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縱橫,土地肥沃。

北美大平原

也稱普列裏草原或北美大草原,位於西經97°-98°以東,地勢較低的平原可稱為內陸低平原,主要在海拔500米以下。其北部冰川廣布、湖泊眾多,南部由密西西比河下遊衝積平原構成主體,較為低平。

東西長800公裏,南北長3200公裏。總麵積約130萬平方公裏。主要包括了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堪薩斯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北達科他州、俄克拉何馬州、南達科他州、得克薩斯州和懷俄明州,加拿大的草原三省(阿爾伯塔省、曼尼托巴省和薩斯喀徹溫省)及墨西哥的一小部分。

鬆遼平原(圖43)

鬆遼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在中國東北部,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省和內蒙古的一部分。

位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北起嫩江中遊,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公裏,東西寬約300-400公裏,麵積35萬平方公裏。主要由遼河、鬆花江、嫩江衝積而成,所以地麵平坦,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

鬆遼平原屬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冬季氣溫低,封凍期長,但夏季氣溫高。南部遼河平原可二年三熟,其他為一年一熟。

平原土壤肥沃,是著名的“黑土”分布區,腐殖質含量多,通氣和蓄水性能好,是大豆、高粱、玉蜀黍、小麥、甜菜、亞麻的重要產區。也可以種植水稻,是中國早熟粳稻的重要產區之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