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寒帶氣候

寒帶氣候是高緯度地區各類寒冷氣候的總稱,也稱極地氣候。盛行的極地氣團和冰洋氣團,兩者交綏的冰洋鋒上有氣旋活動。

在最古典的氣候分類中,寒帶氣候指極圈以內的氣候。在柯本氣候分類中指極地氣候(全年寒冷,最熱月氣溫在10℃以下。)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在阿裏索夫氣候分類中相當於副北(南)極帶與北(南)極帶的合稱。在斯查勒氣候分類中,包括副極地大陸氣候(冬季漫長,夏季短促,最熱月氣溫也在10℃以上,又稱針葉林氣候或雪林氣候)、極地長寒氣候(最熱月氣溫在0—10℃間)和極地冰原氣候(各月氣溫低於0℃)。

神奇的地理

世界上的山脈

世界上的陸地隻有1/4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餘主要是山地、丘陵或高原。山的分布一般都是成群、成帶地出現,孤立的山很少,因此有“山脈”、“山係”、“山帶”等名稱。

地球上有兩個大山帶,一是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大山帶,另一是縱貫北美洲和南美洲西部的大山帶。前者包括阿爾卑斯山係各山脈、高加索山脈、安納托裏亞高原和伊朗高原周圍各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後者包括北美洲科迪勒拉山係各山脈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係是一個複雜的山係,除阿爾卑斯山脈本身外,還包括許多條不同走問的山脈,其中有東西向的比利牛斯山脈和巴爾幹山脈,有西北—東南向的亞平寧山脈和狄那裏克阿爾卑斯山脈,還有呈弧形走向的喀爾巴阡山脈等。北美洲科迪勒拉山係的結構比較簡單,由數條大體上互相平行、南北延伸的山脈構成,山脈之間分布著山間高原或盆地。落基山脈是科迪勒拉山係最大的山脈,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國境內,綿延達5000公裏。

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係——科迪勒拉山係

科迪勒拉山係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萬千米。

科迪勒拉山係屬中新生代褶皺帶。其構造複雜,由一係列褶皺、斷層組成 。主要形成於中生代下半期和第三紀,褶皺斷層構造複雜,地殼活動至今仍在繼續,多火山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重要組成部分。山脈一般為南北或西北——東南走向。由一係列平行山脈、山間高原和盆地組成。

北美科迪勒拉山係寬度較大,海拔較低,約800-1600千米,海拔1500-3000米。地形結構包括東西兩列山帶和寬廣的山間高原盆地帶。自墨西哥向南,山係變窄,分為兩支:一支向南經中美地峽伸入南美大陸,大部分為火山林立、地形崎嶇的山地;另一支向東經大、小安的列斯群島伸入南美大陸,各島多為山地盤踞。南美科迪勒拉山係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中段夾有荒漠高原和山間小盆地其寬度較窄(300-800千米),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尤其是介於南緯4°-28°的中段,山勢雄偉,海拔平均在4500米以上,許多高峰達五六千米,西半球和南美最高峰漢科烏馬山 海拔7010米,為西半球第一高峰。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圖28)

安第斯山脈雄據七國的安第斯山脈長約9000公裏,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這裏山勢雄偉,絢麗多姿,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安第斯山脈屬科迪勒拉山係,這個山係從北美一直延伸到南美,全長18000公裏,是世界最長的山係。安第斯山脈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頂終年積雪的高峰。南部山脈中的阿空加瓜山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多火山,它們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這裏共有40多座活火山。安第斯山脈孕育了無比巨大的銅礦,這裏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銅礦,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龐大的地下坑道總長超過2000多公裏,采礦的自動化程度極高,地下生活設施完善。

世界上高峰最多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位於亞洲的中國與尼泊爾之間,分布於青藏高原南緣,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北緯35°14'21",東經74°35'24",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北緯29°37'51”,東經95°03'31”,海拔7756米),全長2400公裏。

喜馬拉雅山脈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110多座山峰高達或超過海拔7,300米。其中之一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藏語Qomolangma,西方通稱埃佛勒斯峰,薩加瑪塔峰),高達8844.43米。這些山的偉岸峰顛聳立在永久雪線之上。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圖29)

珠穆朗瑪峰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4.43米(2005年10月9日發布數據),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於東經 86.9°,北緯27.9°。由於處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地帶,每年依然以1厘米的速度長高。珠穆朗瑪峰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的定曰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藏語稱 “珠穆朗瑪”意為“神女第三”。

珠穆朗瑪峰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壯昂首天外,地形極端險峻,環境異常複雜。雪線高度:北坡為5800—6200米,南坡為5500—6100米。東北山脊、 東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間夾著三大陡壁(北壁、東壁和西南壁)。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公裏的範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障。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麵3公裏處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麵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 ,北麵3公裏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 ,西麵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裏峰(7145米)。

在這些巨峰的外圍 ,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幹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麵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湧的波瀾壯闊的場麵。

珠穆朗瑪峰麵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嶽冰川就有15條,最大的絨布冰川長達26千米,平均厚度達120米,最厚處超過300米以上。這些冰川類型齊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其中最大、最為著名的是複式山穀冰川—絨布冰川。絨布冰川冰舌平均寬14千米,麵積達86.89平方千米。

歐洲——阿爾卑斯山脈(圖30)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宏偉的山脈。位於歐洲中南部,是一條不甚連貫的山係中的一小段,該山係自北非阿特拉斯延伸,穿過南歐和南亞,直到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從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後再向東-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

阿爾卑斯山脈遍及下列6個國家的部分地區∶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僅有瑞士和奧地利可算作是真正的阿爾卑斯型國家。阿爾卑斯山脈長約1,200公裏,最寬處201公裏以上,是西歐自然地理區域中最顯要的景觀。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呈一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山勢雄偉,風景幽美,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晶瑩的雪峰、濃密的樹林和清澈的山間流水共同組成了阿爾卑斯山脈迷人的風光。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美洲——落基山脈(圖31)

落基山脈又譯作洛磯山脈,是美洲科迪勒拉山係在北美的主幹,由許多小山脈組成,被稱為北美洲的“脊骨”,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南北縱貫4500多公裏,廣袤而缺乏植被。其名稱源自印第安部落名。巍峨的落基山脈綿延起伏,自北向南,有數千公裏之長。整個落基山脈由眾多小山脈組成,其中有名稱的就有39條。這條巨大的山脈南北狹長,北至加拿大西部,南達美國西南部的得克薩斯州一帶,幾乎縱貫美國全境。除聖勞倫斯河外,北美幾乎所有大河都源於落基山脈,是大陸重要分水嶺。

諸多山脈高聳入雲,白雪覆頂,極為壯觀。大部分山脈平均海拔達2000到3000 米,有的甚至超過了4000 米,如埃爾伯特峰高達4399 米,加尼特峰高達4202 米,布蘭卡峰高達4365米等。在這個大山脈的加拿大境內,由賈斯珀、班夫、庫特內和約霍4個國家公園和羅布森山、阿西尼博因山和漢姆伯3個省立公園,總麵積約2.3122萬平方千米,組成了“加拿大落基山脈公園群”。

非洲——乞力馬紮羅山(圖32)

乞力馬紮羅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是一個火山丘,高5963米,麵積756平方公裏,它位於坦桑尼亞東北部,鄰近肯尼亞,坐落於南緯3度,距離赤道僅300多公裏。乞力馬紮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則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乞力馬紮羅山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占據了整個乞力馬紮羅山及周圍的山地森林。乞力馬紮羅山國家公園由林木線以上的所有山區和穿過山地森林帶的6個森林走廊組成。乞力馬紮羅山四周都是山林,那裏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是瀕於滅絕的種類。

乞力馬紮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基博,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10多公裏長的馬鞍形的山脊相連,遠遠望去,乞力馬紮羅山是一座孤單聳立的高山,在遼闊的東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氣勢磅礴。乞力馬紮羅山基博峰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四壁是晶瑩無瑕的巨大冰層,底部聳立著巨大的冰柱,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

山脈的另一種形式——裂穀

東非大裂穀 (圖33)

東非大裂穀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層陷落帶,據說由於約三千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

東非大裂穀分東西兩支。東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內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亞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亞的約旦河岸,全長5800公裏(又說6500公裏)。其中以肯尼亞境內的一段具有最顯著的地貌特征。這段峽穀長約800多公裏,寬50-100公裏,深450-1000米。兩側斷壁懸崖,象築起的兩道高牆,首都內羅畢就座落在裂穀南端的東牆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群山,無數熱帶野生動物生活在群山的懷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蘊藏著大批古人類、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的寶貴研究資料。裂穀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穀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麵海拔1900米,是裂穀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堿,是肯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科羅拉多大裂穀

科羅拉多大裂穀聞名遐邇,它位於美國西南部,亞利桑那州西北與猶他州、內華達州交界處凱巴布高原的三角地帶。科羅拉多河穿流其間。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切割層層沉積岩,由此形成了裂穀形態。色彩斑斕,峭壁險峻。隆起的高原,最深處達1500米,地形險峻綺麗,地質多由花崗石構成,色彩奪目。大裂穀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科羅拉多河流經於此,將深穀分為北峰和南峰。

“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是由於河中夾帶大量泥沙,河水常顯紅色,故名。科羅拉多大峽穀的形狀極不規則,大致呈東西走向,總長349公裏,蜿蜒曲折,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蟒,匍伏於凱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寬度在6公裏至25公裏之間,大裂穀兩岸北高南低,平均穀深1600米,穀底寬度762米。科羅拉多河在穀底洶湧向前,形成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壯觀,其雄偉的地貌,浩瀚的氣魄,懾人的神態,奇突的景色,世無其匹。大裂穀崖壁上裸露的岩層年代跨度很大,既有20億年前形成的毗濕奴片岩,又有2.3億年前形成的凱巴灰岩。當最初的北美大陸海岸線反複向前推進或後退時,許多岩層便在溫暖的淺海、沿岸海灘、或是沼澤地中沉積下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