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第二章

太平洋(圖22)

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900千米,而積17968萬平方千米。太平洋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49.8%,占地球總麵積的35%,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島嶼、珊瑚礁最多的海洋。太平洋平均深度為4028米,最大深度為馬裏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點。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印度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北經白令海峽與北冰洋連接,東經巴拿馬運河和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通印度洋,總輪廊近似圓形。

太平洋可分為中部深水區域、邊緣淺水區域和大陸架三大部分。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約占總麵積的87%。全球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區,太平洋東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係和太平洋兩緣的花彩狀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活火山多達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稱,地震頻繁。

太平洋有很大一部分處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故熱帶和副熱帶氣候占優勢,它的氣候分布、地區差異主要是由於水麵洋流及鄰近大陸上空的大氣環流影響而產生的。南、北太平洋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回歸線向極地為20-l6℃,中太平洋常年保持在25℃左右。

大西洋 (圖23)

大西洋位於歐、非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麵積9336.3萬平方千米,約占海洋麵秘的25.4%約為太平洋麵積的一半,為世界第二大洋。

大西洋南接南極洲;北以挪威最北端冰島-格陵蘭島南端-戴維斯海峽南邊-拉布拉多半島的伯韋爾港與北冰洋分界;西南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是大陸棚麵積較大,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水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l%,大陸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 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麵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麵,形成一係列島嶼。整條海嶺蜿蜒成S形,把大兩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

大西洋的氣候南北差別較大,東西兩側也有差異。氣溫年較差不大,赤道地區不到1℃,亞熱帶緯區為5℃,北緯和南緯60°地區為l5℃,僅大洋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5℃。大西洋北部盛行東北信風,南部盛行東南信風。溫帶緯區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在南北緯40-60°之間多暴風: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5-10月常有颼風。大兩洋地區的降水量,高緯區為500-1000毫米,中緯區大部分為l000-1500毫米,亞熱帶和熱帶緯區從東往西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區超過2000毫米。大西洋水麵氣溫在赤道附近平均約為25-27℃,在南北緯30°之間東部比西部冷,在北緯30°以北則相反。在大西洋範圍內,南、北兩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別達南、北緯40°左右。

印度洋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大部分在南半球。麵積7491萬平方公裏,約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為3897米,最大深度為蒂阿曼蒂那海溝,達8,047米。

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聯結。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麵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印度洋的主要屬海和海灣是紅海、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亞灣、大澳大利亞灣、莫桑比克海峽等等。

印度洋有很多島嶼,其中大部分是大陸島,如馬達加斯加島、斯裏蘭卡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留尼汪島、科摩羅群島、阿姆斯特丹島、克羅澤群島、凱爾蓋朗群島為火山島。拉克沙群島、馬爾代夫群島、查戈斯群島,以及爪哇西南的聖誕島、科科斯群島都是珊瑚島。

印度洋氣候 具有明顯的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征。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範圍內,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平均氣溫為15—28℃;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故被稱為熱帶海洋。印度洋氣溫的分布隨緯度改變而變化。

北冰洋(圖24)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淺和最冷的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極圈為中心,位於地球的最北端,被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環抱著,有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通過格陵蘭海和許多海峽與大西洋相連,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個,麵積僅為1500萬平方公裏,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它的深度為1097米,最深為5499米。

北冰洋氣候寒冷,洋麵大部分常年冰涼。北極海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達-20—40℃,暖季多在8℃以下;年降水量僅75—200毫米,格陵蘭海可達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風。北歐海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冰情較輕;暖季多海霧,有些月份每天有霧,甚至連續幾晝夜。北極海區,從水麵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溫約為-1—1.7℃,在濱海地帶水溫全年變動很大,從-1.5—8℃;而北歐海區,水麵溫度全年在2—12℃之間。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處,有來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溫水層,水溫為0—1℃。

南冰洋(圖25)

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南冰洋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

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定義南冰洋為以南緯60度為界的經度360度內,包圍南極洲的海洋,主要有羅斯海、別林斯高晉海、威德爾海、阿蒙森海,部分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峽以及部分新西蘭南部的斯克蒂亞海,麵積2032萬7千平方公裏,海岸線長度為17,968公裏。海洋學家對此定義仍有不少異議,澳大利亞的地圖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南的洋麵都標注為南冰洋,而不是印度洋。

南冰洋與北冰洋的冰蓋年度變化情況(白色部份)南冰洋的海水溫度在-2℃至10℃之間,洋流圍繞南極洲從西向東流,由於極地冰蓋和海水之間的溫差造成洋流的動力很大,在南緯40度到洋流邊界,是地球上最強烈的風帶。在冬季,太平洋方向南緯65度以南,大西洋方向南緯55度以南的海洋都被冰封,水麵以下的溫度都會達到0℃以下,但在南美洲沿岸有的地方,由於來自陸地的暖風,可以保持海岸不封凍。

變化多端的氣候(圖27)

大陸性氣候

大陸性氣候是地球上一種最基本的氣候型。其總的特點是受大陸影響大,受海洋影響小。在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太陽輻射和地麵輻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溫度很高,氣壓很低,非常炎熱,且濕度較大。冬季受冷高壓控製,溫度很低,也很幹燥。

大陸性氣候最顯著的特征,是氣溫年較差或氣溫日較差很大。 在氣溫的年變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別出現在 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別在 1月和 7月)。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也快,一般春溫高於秋溫。在日變化中,最高溫度出現的時間較早,通常在 13-14時;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拂曉前後。大陸性氣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節和地區分布不均勻。大陸性氣候影響下的地區,一般為幹旱和半幹旱地區,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海洋性氣候

海洋性氣候的主要特點和大陸性氣候相比,不僅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小,而且極值溫度出現的時間也比大陸性氣候地區遲;降水量的季節分配較均勻,降水日數多、強度小;雲霧頻數多,濕度高。在溫度年變化方麵,春季冷於秋季,是海洋性氣候的一個明顯標誌。最暖月出現在8月,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為2月,在高緯度地區推遲到3月。人們通常把西北歐沿海地區作為大陸上海洋性氣候的典型。

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氣候終年潮濕,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陸性氣候多;而且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降水量比較穩定,年與年之間變化不大。四季濕度都很大,多雲霧,天氣陰沉,難得晴天,少見陽光。溫和、多雲、濕潤的海洋性氣候,給人們以舒適的感覺;其實這種氣候對植物生長並不有利。

熱帶氣候(圖26)

氣象上的熱帶是指南、北半球副熱帶高壓脊線之間的地帶。由於副熱帶高壓脊線隨季節有南北移動,因而熱帶的邊緣位置和範圍也有季節性變動,通常把南、北緯30°以內的地區稱為熱帶,這一地區約占全球麵積的一半,絕大部分是海洋,是地球上熱量的淨得區,大氣低層經常處於高溫、高濕和條件不穩定狀態。同時,熱帶地區又是氣流輻合、上升帶。這樣的熱力和動力條件有利於對流雲係旺盛發展和對流雲係聚集成巨大雲團。是強烈天氣係統發生、活動的背景和條件。

最顯著的特點是全年氣溫較高,四季界限不明顯,日溫度變化大於年溫度變化。南緯25度和北緯24度之間是熱帶氣候區。在這一區域內,由於地表及降水的不同,熱帶氣候又反映出不同的特點。在赤道附近,常年濕潤高溫,多雷雨天氣,年降水量在2500毫米左右,季節分配較均勻。

主要分布地域是亞洲、非洲、大洋洲及中美洲、南美洲。

溫帶氣候

北緯23°26′的北回歸線到北緯66°34′的北極圈之間為北半球溫帶區;南緯23°26′的南回歸線到南緯66°34′的南極圈之間為南半球溫帶區。南、北溫帶的代表性氣候稱為溫帶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根據地區的降水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行氣候、溫帶季風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幾種類型。

溫帶氣候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氣候類型。由於溫帶氣候分布地域廣泛,類型複雜多樣,從而為生物界創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界。從植物種類上來看,有夏綠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草原地區生活著善跑能飛的動物;在闊葉林中生活著大型食肉類運物;針葉林中生活著一些耐寒動物。

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冬冷、夏熱,氣溫比熱帶低,比寒帶高;晝夜長短和四季的變化明顯。溫帶占地球總麵積的50%.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歐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蘭、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區。這些地方由於受海洋西風的影響,冬季溫暖,夏無酷暑,全年濕潤多雨,降水分配比較均勻。

亞熱帶氣候

又稱副熱帶,是地球上的一種氣候地帶。一般亞熱帶位於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是其夏季與熱帶相似,但冬季明顯比熱帶冷。最冷月均溫在0攝氏度以上。 亞熱帶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氣候帶。竺可楨先生認為亞熱帶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溫的熱帶作物不能良好生長。其另一特點為每年冬季雖有冰雪,但無霜期在8個月以上,使農作物一年可有兩造的收獲”。亞熱帶有冷、熱兩季,冷季種喜涼作物,熱季種喜溫作物,喜涼和喜溫不同生態型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是亞熱帶農業的基本特征。

亞熱帶所在各地區的範圍大小、氣候狀況及地理景觀都不相同。由於海陸分布的顯著差異,使南半球的亞熱帶遠不如北半球亞熱帶明顯;地球運動所造成的行星風係及洋流影響的不同,又使大陸西岸亞熱帶和大陸東岸亞熱帶有相當大的差別。

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區最典型而得名。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冬季受西風帶控製,鋒麵氣旋頻繁活動,氣候溫和,最冷月氣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製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幹燥少雨,雲量稀少,陽光充足。

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澳大利亞大陸和非洲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麵積最廣、最典型。以北半球為例,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北移,為高壓控製,這裏受熱帶大陸氣團影響,天氣晴朗幹燥炎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帶南移,受西風帶(地中海鋒帶)影響,溫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綠硬葉闊葉林和常綠灌木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