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諸侯王國的存在與中央政權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諸侯王享有特權,可以任命所轄支郡的郡太守以下的官員及征收賦稅徭役。此外,他們還利用控製鹽、鐵等資源,減免百姓賦稅,與朝廷爭奪民戶。平日,他們還豢養了不少賓客,幫他們出謀劃策,通過各種方法與漢廷分庭抗禮。漢商帝十二年(前195)十王國示意圖

同姓諸侯王的這些特權與舉動,使得中央政權不得不采取措施,限製與打擊他們勢力的增長。劉邦死後,呂後執政,她采用分封外戚為王的方法,試圖抑製同姓諸侯王的發展。她廢梁、趙,割齊、楚,先後設立了8個與呂氏有關的諸侯國。這種做法自然引起了劉氏宗室的不滿,因此,在呂後死後,同姓諸侯王便與朝中大臣聯手,除掉了諸呂,擁立文帝,恢複了劉姓政權。隨後,將呂後所封的外戚諸王廢除,複齊、楚、趙諸同姓王國的故地。這樣一來,除了長沙國一國之外,重新又出現了諸侯王國都為劉姓的情況。由於在文帝即位之事上,同姓諸侯王立了大功,因此,文帝對他們優禮有加,使得這些同姓諸侯王的氣焰更為囂張。

但是這些同姓諸侯王國畢竟是中央政權的潛在威脅,尤其是到了此時,同姓諸侯與皇帝之間的親屬關係已經疏遠,人人都想嚐嚐當皇帝的滋味,如不加以限製,一旦這些諸侯王發動叛亂,勢必會對中央政權造成嚴重的危害。有鑒於此,文帝采納大臣賈誼的以親製疏與“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建議,先後做了兩件事,一是把自己的親子由淮陽王遷為梁王,目的是為了牽製其他較疏遠的同姓諸侯王;一是趁齊文王死時,無子即位,將齊國一分為七,又遷淮南王為城陽王,把原淮南國一分為三,用這種分地的方法使諸侯王國的轄境變小,借以達到削弱諸侯王勢力的作用。到文帝十六年(前164),諸侯王國的數目已增加到了17個。漢郡的總數也由於諸侯王國的更動而有所增加,到文帝後期,已達24個。

漢景帝初年,禦史大夫晁錯針對諸侯王國這個老大難的問題,向景帝提出削藩之策,將諸侯王國下轄的支郡削掉,收歸中央。景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前154),消掉楚王與趙王的各一個郡,膠西王的六個縣。這一舉措無疑直接觸及了諸侯王們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當朝廷下令削吳國二郡的詔書送到吳王劉濞的手中時,這位資格最老、實力最強的諸侯王便聯合楚、膠西等六國起兵叛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當時吳王在他統治的諸侯國境內實行總動員,征集了20多萬人,打著誅“賊臣晁錯”的旗號,與楚國聯合攻打對朝廷效忠的梁王,殺死了好幾萬人。景帝得文帝後期十七王國示意圖知這一消息後,大吃一驚,連忙派太尉周亞夫等人分頭迎擊反叛的七個諸侯王。在此期間,景帝又聽信諂言,將獻“削藩策”的晁錯問斬,以為這樣就可以平息諸侯王的叛亂。但當他得知吳楚等國並未因此而收兵時,才醒悟過來,後悔不已。在周亞夫等人的率領下,漢軍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便將反叛的七國全部平息,吳王等七個諸侯王都落得了悲慘的下場,不是被殺,就是自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