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波斯拜火教的始祖佐羅亞斯特說:“為別人做好事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快樂,因為這能增加你自己的健康和快樂。”紐約心理治療中心的負責人亨利·林克說:“現代心理學上最重要的發現就是以科學證明:必須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或者是自我約束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自我了解與快樂。”多為別人著想,不僅能使你不再為自己憂慮,也能幫助你結交很多的朋友,並得到很多的樂趣。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看看耶魯大學的威廉·李昂·費爾浦教授說的話吧,他說:“每次我到旅館、理發店或者商店去的時候,我總會說一些讓每一個我所碰到的人高興的話;也就是把他們當作是一個人,而不是一部大機器裏麵的一個小零件。有時候我會恭維一個在店裏招呼我的小姐,說她的眼睛很漂亮——或者說她的頭發很美。我會問一位理發師,這樣整天站著,會不會覺得累?怎麼幹上理發這一行的?在這一行幹了多久?我發現,你對別人感到興趣的時候,就能使他們非常高興。我常常和那個幫我搬行李的服務員握手,使他覺得很開心,整天都能打起精神工作。
在一個特別炎熱的夏天,我走進紐海文伯路餐車吃午飯,裏麵擠滿人,幾乎像一個瘋人院,服務非常慢,等到那個侍者終於把菜單交給我的時候,我說:‘那些在悶熱的廚房裏燒飯的人,今天一定苦極了。’那個侍者開始罵了起來,他的聲音充滿了怨恨。起先,我以為他是在生氣,他大聲地說,‘到這裏來的都埋怨東西不好吃,罵我們動作太慢,抱怨這裏太熱,價格太高,我聽他們罵已經十九年了。你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對炊事員表示同情的人,我真想求上帝能多幾個像你這樣的客人。’這個侍者之所以這樣吃驚,是因為我把後麵那些黑人炊事員也當作人看待,而不是一個大鐵路機構裏麵的小螺絲。一般人所要的,隻是別人把他們當人來看待。每次我在街上看到牽著狗的主人時,總是誇那條狗很漂亮,然後我繼續往前走,再回過頭去,通常都會看到那個人用手拍著那條狗表示喜歡,我的讚美使他也喜歡起他那條狗來。
洛克菲勒早在二十三歲的時候就全心全意追求他的目標。據他的朋友說:“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以外,沒有任何事情能令他展顏歡笑。當他做成一筆生意,賺到一大筆錢時,他會高興地把帽子摔到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來。但如果失敗了,那他會隨之病倒。”就在他的事業達到頂峰之時,財富像威蘇維火山的金黃色岩漿那樣,源源不絕地流入保險庫中,而他的私人世界卻崩潰了。許多書籍和文章公開譴責標準石油公司那種不擇手段致富的財閥行為,他們利用和鐵路公司之間的秘密回扣,無情地壓倒任何競爭者。
在賓夕法尼亞州,當地人們最痛恨的就是洛克菲勒。被他打敗的競爭者,將他的人像吊在樹上泄恨。充滿火藥味的信件如雪花般湧進他的辦公室,威脅要取他的性命。他雇用了許多保鏢,以防遭敵人殺害。他試圖忽視這些仇視怒潮,有一次還以諷刺的口吻說:“你盡管踢我罵我,但我還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行事。”但他最後還是發現自己畢竟也是凡人,無法忍受人們對他的仇視,也受不了憂慮的侵蝕。他的身體開始不行了。疾病從內部向他發動攻擊,令他措手不及,疑惑不安。起初,他試圖對自己偶爾的不適保持秘密。但是,失眠、消化不良、掉頭發——這些病症卻是無法隱瞞的。最後,他的醫生把實情坦白地告訴他。他隻有兩種選擇:要麼財富和煩惱,要麼性命。他們警告他:必須在退休和死亡之間作一抉擇。他選擇退休。但在退休之前,煩惱、貪婪、恐懼已徹底破壞了他的健康。美國最著名的傳記女作家伊達·塔貝見到他時嚇壞了,她寫道:“他臉上所顯示的是可怕的年老,我從未見過像他那樣蒼老的人。”醫生們開始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他們為他立下三條規則——這是他終生徹底奉行不渝的三條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