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會作這樣的建議:你為什麼不請我的朋友,勃洛克林鷹報的編輯洛格斯先生替你們演講?你有沒有想到那位伊考克先生,他曾在巴黎住了十五年,關於在歐洲作通訊員的經驗,相信會有許多驚奇的故事可說。還有那位郎法洛先生,他還有很多在印度打獵的影片。像他的作為,將永遠使別人樂於做自己所提到的事。
萬特是紐約一家印刷公司的經理,他的公司裏有個技術師,這位技術師負責管理若幹台打字機和其它日夜不停在運轉的機器。他總是抱怨工作時間太長,工作太多,壓力太大,他需要一個助手。
萬特先生要改變一位技術師的態度和要求,而不引起反感。
後來,萬特先生沒有壓縮他的工作時間,沒有替他增加任何一個助手,卻使這位技師高興起來,原因何在?萬特想出的主意很簡單,他給那位技師一間私人辦公室,辦公室外麵掛上一塊牌子,上麵寫著他的名字和頭銜“服務部主任”。
這麼一來,任何人都不可以隨便下命令使喚他為修理匠了。他現在是一個部門的主任,他有了自尊自重的感覺。所以這位服務部主任現在很高興,也不再抱怨了。
是不是太幼稚了?或許是的。可是就有這樣一件事,發生在拿破侖身上。當他訓練榮譽軍時,給他的士兵們發出了一千五百枚十字徽章,封他的十八位將軍為“法國大將”,稱他的軍隊為“偉大的軍隊”的時候,人們也說他“孩子氣”,譏笑他拿玩具給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軍人。拿破侖回答說:“是的,有時人就是受玩具所統治。”
這種以頭銜或權威贈予的方法,對拿破侖有效,對你同樣有效。例如:前麵我曾提到過我的一個朋友——紐約的琴德夫人。她家裏有一塊草地,常被那些頑皮的孩子踩壞,這使她很煩惱。琴德夫人對那些孩子勸告和嚇唬都不管用,可是終於給她想出一個辦法來了。
她從他們之間,找出一個最壞的孩子,並給那孩子一個頭銜,使他有一種權威的感覺。她叫那孩子做她的密探,專門偵察那些侵入她草地的孩子們,她這個辦法果然有效。做她密探的那個孩子,在後麵院子燃起一堆火,把一條鐵棍燒得紅紅的,恐嚇那些孩子,誰再闖進草地,他就用燒紅的鐵燙那個人。獲得權威,這就是人類的天性。
所以,你要改變他人的意誌,而不引起他的反感、抱怨,那就堅持一個原則:使人們樂意去做你所建議的事。
讓對方開口說“是”
跟人們談話時,別開始就談你們意見不合的事,不妨談些彼此讚同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你更應該提出你的見解,告訴對方,你們所追求的是同一個目標,所差異的隻是方法而已。
使對方在開始的時候,就連連說“是!是!”,如果可能的話,盡量防止他說“不!”。
奧弗斯德教授在他所寫的那部《影響人類行為》一書中說過:“一個‘不’字的反應,是最不容易克服的障礙,當一個人說出‘不’字以後,為了自己人格的尊嚴,他就不得不堅持到底。事後,他或許覺得自己說出這個“不”字是錯誤的,可是,他必須顧及到自己的尊嚴。他所說的每句話,必須堅持到底,所以讓對方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往正麵走,那是很重要的。”
懂說話技巧的人,開始的時候就能得到很多是的反應,隻有這樣,他才能將聽者的思想導向正麵方向。
就以人們的心理狀態來講,當一個人說出“不”字時,同時他心裏也潛伏著這份意念,從而使他所有的器官、腺、神經、肌肉完全緊縮起來,形成一個拒絕的狀態。從反麵來說,當一個人回答“是”的時候,體內那些器官,沒有收縮動作的產生,組織是鬆弛、接受、開放的狀態。所以,在談話開始的時候,我們如果能誘導對方多說“是”的讚同回答,會更容易為我們以後的建議博得對方的注意。
得到這個“是”字的反應,本來是極簡單的,可是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很多人都是這樣的,那就是一開口就反駁人家的意見,似乎這樣就能顯現自己有主見有思想。開放的人和保守的人談話,很容易引起一方的發怒。其實他們這樣做,僅僅是為了一種感官上的快感,也許這樣還可以理解,但要是為了做好一件事,那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你身邊的人,他們一開口就是個“不”字,那即便你耗盡你的智慧,用極大的忍耐,也很難改變他們的意誌。
運用這個“是,是!”的方法,曾使紐約一家儲蓄銀行的出納員,拉住了一位闊氣的存戶。
這件事發生在格林威治儲蓄銀行的一名出納員愛伯遜身上。他說:“有個年輕人來到銀行存款,按照我們銀行規定,我把存款申請表格給他填寫,有的他會馬上填寫,但有些他拒絕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