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真誠地讚賞他人
人世間,隻有一種辦法,可以讓人做任何事情。那麼,這種辦法究竟是什麼呢?是用武力威逼嗎?還是利用手中的職權強迫員工服從你的命令嗎?又或是恫嚇一個小孩子聽從你的話?也許這些都有可能讓他人去聽你的指令做事,但我敢肯定,這些方法都是很愚蠢的,而且都會帶來極為不利的後果。
那麼,究竟什麼方法是最好的呢?那就是給別人所最需要的。可是,一個人又到底最需要什麼呢?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我們每個人做事的動機源於兩點:一是人本能性衝動,還有一個是渴望偉大。美國偉大的哲學家約翰·杜威則認為,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受到重視,注意這句話:“希望受到重視。”這點很重要,下文還會常常提到。
一個人的存在,究竟會需要什麼?實際上,我們需求的並不多,歸納一下,也就是這麼幾種東西是真正不可或缺的:
生命的保證和健康的身體
食物的供給
充足的睡眠
金錢以及金錢所能買到的東西
未來生活的保障
性生活的滿足
下一代的幸福
被人重視的感覺
這些需求可以說都不難滿足,惟有一項卻不可能輕易滿足。但它的需要程度卻不亞於其他各項,它就是弗洛伊德和杜威說得那樣,即被人重視的感覺。
所以,當你要勸說某人去做某件事時,在你尚未開口之前,我們不妨先真誠地讚賞他一番。
記得小時候在密蘇裏州的農場裏,父親精心飼養了品種優良的豬和牛,並且幾度在鄉間家畜大賽中奪得藍緞帶獎。每當家裏來客人時,父親就把這些獎章別在一大塊白布上拿出來向客人展示,讓朋友們觀賞。
其實,獲得大獎的豬牛們並不在乎這些獎章,因為它們畢竟是牲畜,而這些獎勵對於父親而言卻是十分珍貴的。正因為如此,他被人尊重,受人重視。
如果我們的祖先不具備這樣的“自重感”,我們的文明就不會產生,這也就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
恰恰是這種“自重感”,促使了一位家境貧困,沒有受過教育的雜貨店店員,在一個堆滿雜物的儲物間的大箱子中找出那本他用伍角錢買來的法律叢書,認真鑽研,最終學以致用,他就是林肯。同樣是這種“自重感”,促使了英國著名文學家狄更斯的成功。洛克菲勒也在具備了這種渴望以後成為了富裕者。
曆史上,有許多知名人士,也同樣是為自重而活。喬治·華盛頓讓別人稱他為至高無上的總統;哥倫布要求賜予他“艦隊總司令”的頭銜;女皇凱瑟琳拒絕拆閱沒有標明“女皇陛下”的信函;在白宮裏,林肯夫人對格蘭特夫人大吼道:沒有我的邀請,你怎麼敢坐在這裏。
作家雨果甚至希望自己居住的巴黎市能改名為雨果市;莎士比亞也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一枚象征榮譽的徽章來為自己的家族添光。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精神方麵的。有專家指出,人會在精神異常的幻覺中來肯定自己,在美國很多醫院中,精神疾病的患病比例要比其他疾病總和還要多。
事實上,在患精神疾病的諸多因素中,有一半原因歸入生理因素;而另一半則不是。那麼造成精神失常的令一半原因是什麼呢?
一家醫院的精神科極有權威的醫師說,許多精神失常的人,在他們自己所編造的幻境中,找到了自己在真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的自重感。就這種情況,他給我講述了下麵一個真實的案例:
我有一個女病人,她是個婚姻的失敗者。她極需得到愛、孩子和社會地位。但是,現實生活沒能讓她如願。她得不到丈夫的疼愛,甚至她的丈夫不想與她共進午餐,但是還硬要她把飯端到他麵前食用。而且,更可悲的是她沒有孩子,社會地位更不用說了。在這種種的不如意中,她終於瘋了,整日沉浸在她自己編織的幻境當中。在她自己虛幻的世界中,她與丈夫離婚了,並且有一位紳士正在狂熱的追求自己,他們結了婚,並有了溫暖的新生活,而她還被稱為史密斯夫人。與此同時,她還夢想自己有了一個小孩,每次看病,她都高興的對我說她生了個孩子。
你認為這故事悲慘嗎?沒有人能回答。醫師說,我可以為她治療。但實際上,我並不想那樣做,我不忍心讓她失去她那“快樂”的生活。
在我們身邊,這種情況盡管不多,可卻十分可怕。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要是我們在這些人未發瘋之前給予她們適當的真誠的讚賞,那麼能拯救多少人呀!
美國著名小說家柯恩是個鐵匠的兒子,終其一生,他也沒有受過八年以上的教育,可是在他去世的時候,他卻是世界上一位最富有的文人。
具體情形是這樣的,柯恩喜歡詩詞,所以他讀盡了羅賽迪的詩。甚至還寫了一篇演講稿,歌頌羅賽迪學術上的成就,並且還送了一份給羅賽迪。羅賽迪很高興,他表示:一個年輕人,對我的才學有這樣高超的見解,他一定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