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塑造完美的人生(3)(2 / 3)

盡管現在這種行業已經沒有了,但這種找“替罪羊”的行為還在一些心智不成熟的人身上有所體現。這些人總是把許多東西當作責怪的對象,但就是不敢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在這些被視為造成人們諸多困難的外在因素中,許多人還將迷信的星相學或是命相學作為自身不是的理由。比如有些人說:“我的生辰八字就決定了我一生命運坎坷”。或者“我的星座就決定了我這種多變的性格”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人們對許多困難與不幸的最常見的解釋。

但莎士比亞卻曾在《愷撒大帝》中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話語:“親愛的布魯斯諾,這樣的錯誤,並不應歸結於我們所屬的星座,而是我們養成的長期地聽命的習慣。”

所以,對於那些希望自己的心靈不斷成熟的人,他們最應該做的事情是:要勇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總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不要理會你的煩惱

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煩惱在無形中糾纏著我們,使我們鬱鬱寡歡,疲憊不堪,甚至心力憔悴。而這些對我們的成長自然沒有好處,怎樣才能克服這討厭的心情呢?讓我來告訴你吧,那就是不要理會你的煩惱,如果可以,你應該試著心平氣和地對待它,更應該解決。

偉大的心理學家阿佛瑞德·安德爾說,人類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負變為正的力量。”二十世紀,哈瑞·艾默生·福斯狄克把這句話又重說了一遍:“快樂大部分並不是享受,而是勝利。”這種勝利來自於一種成就感,一種得意,也來自於我們能把酸檸檬做成甜檸檬汁。尼采對超人的定義是:“不僅是在必要情況之下忍受一切,而且還要喜愛這種情況。”

那些事業有成的人之所以成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他們開始的時候有些煩惱和困難,有些甚至有阻礙他們發展的缺陷,但他們卻因此加倍努力,並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報償。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我們的缺陷對我們有意外的幫助。”是啊,煩惱、困難、缺陷沒什麼大不了的,隻要你能以此為動力,化害為利。也許,很可能密爾頓就是因為瞎了眼,才能寫出更好的詩篇來,而貝多芬是因為聾了,才能作出更好的曲子。海倫·凱勒之所以能有光輝的成就,可能也就因為她的瞎和聾的不幸所激勵。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是那麼的痛苦——而且他那個悲劇性的婚姻幾乎使他瀕臨自殺的邊緣,如果他自己的生活不是那麼悲慘,他也許永遠不能寫出那首不朽的《悲愴交響曲》。如果陀思妥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樣的充滿折磨和荊棘,他們可能永遠寫不出那些不朽的小說。

“如果我不是有這樣的殘疾,我也許不會做到我所完成的這麼多工作。”達爾文坦白承認他的殘疾對他有意想不到的幫助。達爾文出生於英國的那一天,另外一個孩子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森林裏的一個小木屋裏,他的名字就是亞伯拉罕·林肯。如果他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得到學位,而又有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的話,他也許絕不可能在他心底深處寫出那些在蓋茨堡發表的不朽演說,也不會有在他第二次政治演說中的那句如詩般的名言——這是美國的統治者所說過的最美也最高貴的話:“不要對任何人懷有惡意,而要對每一個人懷有喜愛……”

假設我們因煩惱而頹喪到極點,覺得根本不可能把酸檸檬做成甜檸檬汁。那麼,下麵是我們為什麼應該試一試的兩點理由——這兩點理由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隻會賺而不會賠。理由第一條,我們可能成功。理由第二條,即使我們沒有成功,隻有試著要化負為正的企圖,才能使我們向前看而不會向後看。所以,用肯定的思想來替代否定的思想,能激發你的創造力,能刺激我們忙到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憂慮那些已經過去和已經完成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我們會把威廉·波裏索的這句話刻在銅板上,掛在每一所學校裏:“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把你的收入拿來算做資本,任何傻子都會這樣做。但真正重要的事是要從你的損失裏獲利,這就需要有才智才行,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個聰明人和一個傻子之間的區別。”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露西莉·布萊克,在學會怎樣以自己所有的為滿足,不為她所缺少的而憂慮之前,幾乎瀕臨悲劇的邊緣。下麵是布萊克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