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誰與爭鋒,蘋果的輝煌時代(1 / 3)

超越微軟

對於互聯網的王者來說,也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互聯網再次找到了盈利的機會,創業者第一次擁有了在一個無壟斷管控的平台上自由發揮的機會。也許,這又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時代的變革必然導致市場的重新洗牌,沒有人可以篤定自己是最後的王者。

毫無疑問,微軟是蘋果的競爭對手,也是蘋果的同盟者。喬布斯和蓋茨,這兩位了不起的電子業的大佬也長期保持著亦敵亦友的關係。其實,蘋果公司與微軟的恩怨糾葛由來已久。1977年,蘋果公司以21000美元的價格為蘋果II購買了微軟的Basic軟件八年的使用權,兩家公司由此展開合作;20世紀80年代,微軟憑借自己的操作係統軟件和廠商結盟,控製了整個計算機行業,後來居上,徹底的壓倒了蘋果模式。在市值方麵,蘋果公司與微軟也相差懸殊,但即使在微軟如日中天的時候,蘋果也毫不示弱。

“蘋果的桌麵係統被微軟抄襲了。”每當談到微軟時,喬布斯就會用一種挑釁的口吻說,“我們最大的目標就是一直保持對微軟的領先優勢,直至網絡環境普及到微軟無法壟斷,一家獨大為止。”當時,此話被視為誇誇其談,因為人們認定微軟就是IT業界的龍頭老大,不可能被超越。沒有人會相信蘋果公司會超越微軟,但是喬布斯從不懷疑這一點。正是喬布斯的這種不服輸的精神,讓他帶領蘋果真正超越了微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年以後形勢大變。2010年5月26日,蘋果公司的市值在紐約股市收市時達到2220億美元,超過微軟市值近30億美元。蘋果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而蘋果上一次股票市值超過微軟是在1989年12月19日。幾乎所有媒體都禮貌但又克製地報道了這件事。《華爾街日報》稱市值奪冠對蘋果的業務不會產生重要影響,但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每日電訊報》強調微軟仍在全球計算機運行係統擁有90%的市場份額;英國《金融時報》說,這象征著一個拒絕傳統思維、敢於承擔巨大風險的強勢領導者的完勝。

矽穀的殘酷或許就在於競爭座次的瞬息即變。1998年,當喬布斯重掌蘋果公司大權時,比爾·蓋茨透過《名利場》諷刺道:“明知贏不了,他為什麼還要那樣做?”那一年,微軟的股價為29美元左右,蘋果則僅為7.25美元。如今形勢大變,蘋果的股價是當年的33倍,而微軟的股價卻比12年前還下跌了20%。當然,時間並不會永遠定格在蘋果超越微軟的瞬間,兩者的排名可能還會隨著市場的動蕩再次發生變化。但是,這卻顯現出一個新趨勢:微軟已經將最有價值科技公司的頭銜拱手讓人,蘋果全麵超越微軟隻是時間問題。

在2000年,微軟市值是5560億美元,而同時期內,蘋果市值是156億美元。十年後,微軟市值縮水一半至2192億美元,而蘋果暴漲到2220億美元。蘋果創造的商業奇跡將所有人都震的目瞪口呆。十年間,是什麼讓蘋果和微軟之間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毫無疑問,這個答案是“創新”

《華爾街日報》認為,創新讓蘋果能夠撼動30多年來由微軟占據的科技界霸主的位置。“不斷創新的蘋果推出很多能夠獲得媒體和技術權威關注的新產品,如iPod、iPhone及iPad等產品,而微軟卻一直沒能跟上蘋果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蘋果超越微軟昭示著,“一個舊的時代已經結束,而新的時代也已開始:全球科技含量最高的產品不再是你桌上的,而是在你手中。”《紐約時報》如是說。《經濟學人》也這樣總結蘋果超越微軟的原因:“是蘋果不斷創新的理念打敗了陳舊的微軟產品,微軟的個人操作係統已經被蘋果的iPod、iPhone和iPad徹底擊敗。”

1985年,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離開公司後,蘋果經曆過一段低迷時間,開始六神無主並迷失方向。1997年,喬布斯返回蘋果公司,並推出iPod等熱賣的電子產品。自此,蘋果售出成百上千萬部iPod播放器、iPhone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最新推出的平板電腦iPad自4月3日發售以來,銷量已經超過200萬台,供不應求。近年來,蘋果進軍軟件和娛樂市場,借助iTunes平台銷售音樂、電影和小型應用軟件。《紐約時報》評論:“盡管蘋果依然在銷售電腦,但手持設備和音樂的收入是其兩倍。去年全球共銷售1.72億部智能手機,3.06億台電腦,但智能手機銷售增長速度是電腦的五倍之多。”

反觀微軟,近年來對日新月異的技術環境反應遲緩。微軟一直是個人電腦市場的霸主,目前它的大部分利潤依然來自於個人電腦市場的產品,而麵對一些最熱的技術領域,微軟表現的反應遲緩,以至於現在淪落到難以插足的地步。在蘋果公司剛進軍音樂領域時,蓋茨批評道:“盡管蘋果公司的風頭正勁,但我不認為iPod會持續暢銷,他們有過失敗的例子,以前蘋果機和圖形用戶界麵係統很受歡迎,但現在卻消聲滅跡了。”但是,很顯然,這樣的評價有失公允。蘋果推出的iPod在市場大熱,連創銷售佳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直到這時,微軟才基於其Windows操作係統推出類似的音樂播放器Zune,但由於缺少獨特性,難以被消費者認可;當蘋果開發平板電腦的設想變成iPad的現實時,微軟的開發計劃還隻限於紙上談兵。微軟一直是個人電腦革命的馱馬,但這匹馬似乎已黔驢技窮了。

蘋果的創新不僅表現在超越微軟等競爭對手之上,還表現在超越其自身上。早期的蘋果一直以標新立異著稱,今天電腦廣泛使用的鼠標、圖形消費者界麵、USB接口、激光打印機、DVD刻錄機、彩色顯示器,都離不開蘋果研發人員的創造。1977年,蘋果推出全球首台有彩色圖形界麵的微電腦,這是後來的個人台式電腦的早期雛形。1989年,蘋果又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

但是,技術上的創新,並沒有讓蘋果站上產業的巔峰。當時的蘋果過於迷戀對技術創新的追求,其創新完全沒有針對性,純粹為創新而創新,而忽略了成本和消費者需求。比如,1984年,蘋果推出的Macintosh電腦,以今天的價格計算,約高達4300美元,高昂的價格讓消費者止步。

蘋果的“曲高和寡”,讓其在戴爾、微軟等巨頭猛烈的攻勢下,電腦市場占有率一度下降到2%以下。不過,窮則思變,蘋果終於開始深刻思考自身的問題,認識到技術的創新應該是為市場服務這一商業基本規律。“永遠不要讓曲高和寡的產品在保持高價的同時失去市場份額。”這是喬布斯得到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