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高歌猛進,向新領域進軍(3 / 3)

平板電腦的屏幕需要使用一種被喬布斯形容為“多點觸控”的技術,能夠在同一時間處理多個輸入。這就意味著,用戶能夠通過手指觸摸屏幕輸入,而不再需要鍵盤和手寫筆。喬布斯要求蘋果的研究團隊做出一個多點觸控、反應靈敏的樣品。最終,蘋果的這些天才研發成員僅花了六個月左右時間,就做出了一個粗糙但可行的樣機。喬布斯把樣機交給了蘋果公司另一位用戶界麵設計師,一個月後,這位設計師建議增加卷頁功能——讓用戶能夠輕掃屏幕移動圖像,就像在實際生活中移動一張照片一樣。喬布斯意識到,可以用它解決手機界麵的問題。由於手機項目更為重要,於是喬布斯暫時擱置了平板電腦的研發,將多點觸控界麵用於手機大小的屏幕上。蘋果公司的每個人都喜歡這項技術,但是還不確定能否在手機設備上予以實現。於是,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組人馬研發滾輪手機,代號P1;另一組人馬研發多點觸摸屏手機,代號P2.

滾輪P1項目和多點觸控P2項目進行了六個月後,喬布斯把蘋果公司研發部門的核心成員召至自己的會議室,進行最終抉擇。盡管很努力,但研發滾輪模型還未找出簡單的撥號方式。多點觸控的方案風險更大,因為不確定能否將其工程化,但是該方案也更激動人心,更有前景。“我們都知道,這就是我們想做的東西”喬布斯意指觸摸屏,“那麼,就讓我們實現它吧。”這就是他所謂的拿公司一搏的時刻,風險高,但如果成功了,回報也高。幾位團隊成員主張配備鍵盤,但喬布斯否決了這種想法。物理鍵盤會占用屏幕空間,而且不如觸摸屏鍵盤靈活、適應性強。喬布斯說道:“物理鍵盤似乎是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但是會有局限,如果我們能用軟件把鍵盤放在屏幕上,那你想想,我們能在這個基礎上作出多少創新呢。賭一把吧,我們會找到可行的方法的。”

最後的產品被製作出來了,如果你想撥號,屏幕會顯示數字鍵盤;想寫東西,調出打字鍵盤。每種特定的活動都有對應的按鈕可以滿足需求,但當用戶觀賞視頻時,這些鍵盤都會消失。軟件取代硬件,使得界麵流暢而靈活。蘋果公司花了半年時間來完善屏幕顯示,很多現在看似簡單的功能,都是當時創意頭腦風暴的結果。例如,手機團隊擔心手機放在口袋裏不小心碰到會播放音樂或撥號,他們就會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方案是“滑過打開”,屏幕上簡單有趣的滑塊,用來激活處於休眠中的機器。另一個突破是,在用戶打電話的時候,傳感器能夠作出判斷,不會認為是手指在進行操作,從而避免出現耳朵意外激活某些功能的問題。

會議一個接一個,研發iPhone的團隊成員們總能成功地想出簡化手機其他複雜功能的方法。他們添加了一個大指示條,用戶可以選擇保持通話或進行電話會議;找到了一種瀏覽電子郵件的簡單方法;創造了能夠橫向滾動的圖標,用戶可以選擇啟動不同的應用程序。這些改進使得手機更加易於使用,因為用戶可以直觀地在屏幕上進行操作,而無需使用物理鍵盤。

在iPhone的製作材料上,蘋果公司原計劃像iPod一樣,使用塑料屏幕。但是,喬布斯認為玻璃屏幕會更好,感覺更優雅實在。於是,蘋果開始尋找更加結實耐劃的玻璃。他們注意到了康寧公司,該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就研發出一種化學交換過程,能夠做出一種被他們稱為“金剛玻璃”的材料。這種玻璃非常結實,但當時找不到市場,於是就停產了。喬布斯希望康寧公司在六個月內生產盡可能多的金剛玻璃,於是,康寧公司在肯塔基州哈裏斯堡的一家生產液晶顯示器工廠,一夜之間改頭換麵,開始全麵生產金剛玻璃,並把自己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用在這個項目上。

在許多重大項目上,如《玩具總動員1》和蘋果專賣店,喬布斯都會在其接近尾聲的時候叫停,要求作出重大修改。iPhone的設計過程也沒有逃開這個命運。其最初設計是將玻璃屏幕嵌入鋁合金外殼。問題在於,iPhone的重點是屏幕顯示,而他們當時的設計是金屬外殼和屏幕並重。整個設備感覺太男性化,太注重效能,是一款任務驅動型產品。喬布斯說:“夥計們,在過去九個月你們為了這個設計拚死拚活,恨不得殺了自己,但是我們要改掉它。”然而,團隊成員並沒有遲疑,同意修改,這是喬布斯在蘋果最值得驕傲的時刻之一。新的設計出來了,手機的正麵完全是金剛玻璃,一直延伸到邊緣,與薄薄的不鏽鋼斜邊相連接。手機的每個零件似乎都是為了屏幕而服務。新設計的外觀簡樸而親切,讓人忍不住想要撫摸。這也意味著,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重新設計製作手機內部的電路板、天線和處理器,但是,喬布斯認可了這種改動。如果是其他公司做了這麼長時間,可能都已經發貨了,但是在蘋果公司,喬布斯按下了複位鍵,一切就得重新來過。

iPhone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它完全密封,無法打開,也不可能更換電池。這不僅體現了喬布斯的完美主義,也展現了他的控製欲,就像1984年最早的麥金塔電腦一樣,喬布斯不想讓人在裏麵亂動。事實上,2011年,發現第三方修理店能夠打開iPhone4後,蘋果公司放棄了之前使用的小螺絲,而改用一種五角形防撬螺絲,用市售的螺絲刀無法打開。而且由於無需更換電池,iPhone可以更薄。對喬布斯來說,總是越薄越好。“他始終以纖薄為美”,蒂姆·庫克說道,“從我們所有的產品上就能看出。我們有最薄的筆記本電腦,最薄的智能手機,我們的iPad也很薄,而且以後會更薄。”

2007年1月,iPhone在舊金山Macworld大會亮相。喬布斯邀請了安迪·赫茨菲爾德、比爾·阿特金森、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以及麥金塔的研發團隊,就像之前的iMac發布會一樣。在其輝煌的產品演示生涯中,這是喬布斯表現最好的一次。喬布斯開場說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能夠改變一切的革命性產品。最早的麥金塔電腦,它改變了整個計算機行業,第一台iPod,改變了整個音樂產業。”經過一番小心翼翼的鋪墊,他引出了自己即將推出的新產品。“今天,我們將推出三款這一水準的革命性產品。第一個是寬屏觸控式iPod,第二個是一款革命性的手機,第三個是突破性的互聯網通信設備。”他又將這句話重複了一遍以示強調,然後他問道:“你們明白了嗎?這不是三台獨立的設備,而是一台設備,我們稱它為iPhone。”這次發布會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人們對iPhone寄予了很大的期待。五個月後,即2007年6月底,iPhone上市銷售,售價500美元。

這時,那熟悉的不和諧的聲音又一次出現了,微軟公司評價道:“這是世界上最貴的手機,但它確實對商務人士沒有吸引力,因為沒有鍵盤。”但是,微軟又一次低估了蘋果公司的產品。因為到了2010年年底,蘋果公司已售出9000萬部iPhone,其利潤占全球手機市場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

現在,無論在正式商務談判、還是在日常社交場合,每當我們使用手機時,旁人都會下意識地觀察一下。如果恰巧我們拿出的是大名鼎鼎的iPhone手機,這就足以能滿足自己對於地位和身份的虛榮心了。手機行業正在發生著這樣的一個變化: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憑借其性能和價格在高端手機市場高歌猛進。iPhone手機外形設計時尚、操作界麵誇張,既開發出了多點觸摸這樣的操作模式,又附帶有蘋果零售店這種新式武器,其中包含數百種大受年輕人歡迎的獨家應用軟件。

在手機行業,蘋果通過iPhone這一品牌搶占了高端市場的先機。在iPhone麵世之前,人們對手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硬”需求,比如像打電話、發短信、拍照、聽音樂等功能以及存儲器容量、攝像頭像素大小、上網速度等這些硬指標。在iPhone手機問世後,人們開始意識到:手機竟然可以完成如此多的與日常相關的應用,還擁有無限的遊戲功能,與此相比,打電話、發短信都是基本功能,可以不必太挑剔。與此同時,客戶對手機接入互聯網速度的要求不斷提升,不僅大大改變了傳統手機的設計模式和後台硬件特點,而且開辟了一個全新戰場。麵對手機的新聞閱讀、音樂下載、移動搜索、網遊、地圖服務等,這些“軟”需求成為用戶選擇一款手機的重要標準,而不再是之前的那些硬性參數了。

毋庸置疑,蘋果的iPhone手機已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獨占鼇頭,成為這個時代最靚麗的風景了。

出版和新聞領域:iPad,你說你想要一場革命

在蘋果公司舉行的大多年度集思會上,平板電腦都被納入了未來項目的討論之中。2007年,喬布斯在考慮低成本上網本計劃時,意外推動了平板電腦項目。在一次頭腦風暴會議上,艾弗說,為什麼要在屏幕旁邊裝上鍵盤呢,那樣又貴又笨重。他提議利用多點觸摸界麵,將鍵盤的功能納入屏幕中。喬布斯對此表示讚同。於是,蘋果公司放棄了設計上網本的想法,將資源投入平板電腦項目,並令其快速運轉了起來。

這次,喬布斯還是一如既往地主張最為純粹的簡潔設計,而這就需要明確平板電腦的核心本質,那就是顯示屏。因此,蘋果公司將平板電腦項目的指導原則定為:所有功能和設計都必須服從屏幕的需要。於是,怎樣才能不讓眾多功能和按鈕分散用戶對屏幕顯示的注意力?這成為了蘋果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必須麵對的問題。在每一個步驟上,他們都會進行刪除和簡化。

除了簡約外,平板電腦還必須看起來自然、友好,可以讓人隨意地拿起來。艾弗敏銳地指出:平板電腦的形狀要讓人有將之拿起來的衝動,而且可以隨意地用一隻手就抓起來。邊緣的底部需要再圓潤一點,這樣會讓人覺得拿起來很舒服,而不用小心翼翼地抬起來。這意味著,必須把必要的連接接口和按鈕都設計在平板電腦的邊緣,同時設備的邊緣又必須薄,薄到讓人忘卻它的存在。關注專利申請的人應該會注意到,2004年3月,蘋果公司申請了編號為D504889的專利,並於14個月後通過。這項專利的發明者是喬布斯和艾弗。專利申請中附有一張圓角矩形平板電腦的草圖,草圖上一個男子隨意地用左手拿著這部平板電腦,右手食指觸碰屏幕,圖上的平板電腦看上去正是後來推出的iPad。

2010年1月27日,iPad在舊金山亮相激起的狂熱,令喬布斯之前在所有的產品發布會上所能激起的熱情都黯然失色了。在《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麵上,喬布斯穿著長袍,頭頂光環,手持被稱為“耶穌平板電腦”的iPad。《華爾街日報》也發表了類似的讚美報道:“人類上一次對一個平板如此興奮是因為上麵寫有十誡。”似乎是為了強調這一產品的曆史意義,喬布斯邀請了蘋果公司當年的許多參與者。喬布斯以一貫的大師風格為新產品的登場鋪陳渲染,就像三年前發布iPhone時一樣。這一次,屏幕上顯示出一台iPhone和一台筆記本電腦,中間標著一個問號。這個問題是,兩者之間還可能存在別的東西嗎?這個“東西”必須能用來很好地瀏覽網頁,查收電子郵件,看照片、視頻,聽音樂,玩遊戲和看電子書。這個問題給予了上網本概念致命的一擊,因為上網本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乏善可陳!“但是我們有這樣一個東西,它叫做iPad。”喬布斯喊道。為了強調iPad的親和性,他從容地走到一把舒適的皮革椅子和一張桌前,拿起了一台iPad,他熱情地說,“它比筆記本電腦親和得多。”接著,喬布斯開始瀏覽《紐約時報》的網頁,在現場給斯科特·福斯托和菲爾·席勒發送電子郵件,題目是:“哇,我們真的在發布iPad。”然後他又翻閱相冊,使用日曆,在穀歌地圖上放大了埃菲爾鐵塔的圖片,觀看了《星際迷航》和皮克斯《飛屋環遊記》的一些視頻片段,展示iBook%書架,並播放了鮑勃·迪倫的《像一塊滾石》,這首歌他曾在iPhone發布時播放過。在最後一張幻燈片中,是一個路牌上標識著“科技”與“人文”兩條街的交彙口。喬布斯著重闡述其人生的一個理念,這一理念也在iPad身上得到了體現。他總結道:“蘋果之所以能夠創造出iPad這樣的產品,是因為我們一直努力融合科技和人文藝術。”iPad是《全球概覽》的電子化身,在這裏,創意與實用工具相遇。

但是,iPad最初收到的反應並非頌歌。由於產品同年4月才上市,觀看過喬布斯演示的一些人不太清楚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一個增強型iPhone?有個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iPad的八大遜處”,列舉出iPad的種種缺點:沒有多任務,沒有攝像頭,不支持Flash等。甚至就連iPad的名字也遭到博客圈的調侃,被惡搞成女性衛生用品。當然,比爾·蓋茨也少不了要冷嘲熱諷一番。他說:“我仍然認為,手寫筆和真正的鍵盤,也就是上網本,會是主流,我沒有當初iPhone發布時的那種感覺。iPhone發布的時候,我心裏想:‘哦天哪,微軟的目標不夠高。’iPad是個不錯的閱讀器,但是它沒有任何地方會讓我覺得,‘噢,我多希望這是微軟做出來的。’”他堅持認為,微軟的手寫筆輸入方案會成為行業標準。一直以來,他都預言今後會出現配備手寫筆的平板電腦。要麼他是對的,要麼他就死定了。蓋茨和他的微軟的結局如何,我們暫且不論,但這次他們似乎又錯了,他們總是在低估喬布斯和他的蘋果。

2010年4月份,當iPad開始銷售、人們親手拿到它之後,公眾的挑剔情緒終於消退了。《時代》雜誌和《新聞周刊》都將其作了封麵報道。《時代》雜誌寫道:“撰寫蘋果公司產品文章的難題之一在於,它們常常伴隨著天花亂墜的宣傳。另一個難處則是,有時候炒作都是真的。”電腦,尤其是麥金塔,已經成為人們製作音樂、視頻、網站和博客的工具。iPad將重點從內容創造轉移至吸收和使用內容。它讓用戶成為觀者和被動消費者,消費其他人的傑作。《新聞周刊》的封麵標題是“iPad好在哪兒?哪兒都好”。之前刻薄評論iPad的丹尼爾·萊昂斯也修正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在觀看喬布斯演示的時候,我第一感覺就是,這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是個大點兒的iPod,不是嗎?後來,我有機會用了一下iPad,一下就愛上了它:我也想要一個。”萊昂斯和其他人一樣,意識到這是喬布斯的得意之作,體現了他的所有理念。“喬布斯有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能夠創造出一些小工具,我們原先不知道自己需要它們,等推出以後我們卻發現自己離不開它們,封閉的係統可能是傳達蘋果的技術禪理的唯一途徑。”他說。

關於iPad的大部分爭論都著眼於,其封閉的端到端一體化係統是卓越的還是注定失敗的。穀歌這時開始扮演起20世紀80年代微軟的角色,該公司推出了移動係統安卓。像微軟的“組裝模式”一樣,這也是一個開放平台,所有硬件製造商均可使用。與之相反,蘋果公司卻可以通過捆綁硬件、軟件和服務,並對其進行緊密控製,成功超越競爭對手,推出優美的產品。現在,對整個矽穀來說,設備、操作係統、應用程序商店和支付係統,蘋果公司都具有絕對發言權。

喬布斯的天才之處就在於,他知道如何把東西變得簡單,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控製一切,以前,人們會互相詢問:“你的電腦裏麵有什麼?”現在,這個問題卻變成了:“你的iPad上有什麼?”連奧巴馬總統也在玩iPad,他認為iPad是技術時代的象征。

在網絡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畫麵: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北部農村的一個奶牛場,一個打掃馬廄的六歲小男孩在沒人指導,也從未見過電腦的情況下,憑自己的直覺使用iPad。他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動,啟動應用程序,玩彈球遊戲。網友評論:“蘋果設計出了一個強大的電腦,連目不識丁的六歲孩子都能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使用。如果這還不算神奇,那真不知道有什麼東西稱得上神奇了。”不到一個月,蘋果公司就售出了100萬台iPad,iPhone花了兩倍的時間才達到這一銷量。至2011年3月,即iPad發布九個月後,其銷量已達1500萬台。從一些數據來看,它已成為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消費產品。

在為iPad製作宣傳廣告時,喬布斯明確表示不要幽默,不要名人,也不要產品演示。這個廣告隻需要發出一份聲明,或者一個宣言,告訴人們iPad很了不起,iPad會改變世界。喬布斯認為,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裏,其他的公司將會跟風蘋果推出各種平板電腦,而他希望人們記住,iPad才是真正的平板電腦。他需要這個廣告能夠站起來,向人們宣告蘋果的成就。在他的要求下,這部廣告片被製作出來了,它的節奏很快,激昂的節拍,生動的畫麵,它宣告iPad是革命性的產品。畫麵展示出iPad神奇的功能,一個強有力的旁白宣告道:“iPad非常強大,它不可思議……它是視頻,是照片。它能裝下你一輩子都讀不完的書。它已經是一場革命,而一切才剛剛開始。”iPad廣告沒有介紹設備本身,而是講述你可以用它做什麼。

在網絡發展的第一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人們在上網時,通常需要撥號進入一個服務商網絡,如美國在線。這些服務商會提供一個圍牆網絡“花園”,裏麵會有一些服務商精心挑選組織的內容。網絡發展的第二階段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瀏覽器開始興起,所有人都能利用萬維網超文本傳輸協議,通過瀏覽器瀏覽互聯網上的數十億個網站。雅虎和穀歌等搜索引擎的崛起,使用戶可以輕易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網站。而現在,iPad的發布預示著一個新階段的到來,iPad及其應用程序商店的出現,開始改變所有媒介,從出版到新聞,再到電視和電影。

iPad的成功不僅來自其漂亮的硬件,也來自其應用程序,用戶可以借此進行各種有趣的活動。最開始隻有數百種應用程序可供免費或低價下載,但很快,應用程序的數量就已成千上萬。你可以玩“憤怒的小鳥”,也可以追蹤股票信息、看電影、閱讀電子書和雜誌、獲知新聞、玩遊戲,消磨大把時光。硬件、軟件和應用程序商店的整合讓一切都變得很簡單。這個平台就像一個精心管理和控製的社區花園,創作者能夠為下載它們的用戶提供更多功能。iPad可以同時使用應用程序和網絡瀏覽,它確實為內容創造者和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

應用程序熱潮始於iPhone,當2010年4月iPad開始銷售時,應用程序商店已經擁有18.5萬個iPhone應用程序。大多數應用程序也能在iPad上使用,雖然它們並未利用更大的屏幕。但是,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出現了2.5萬個專門為iPad編寫的新應用程序。至2011年6月,蘋果應用程序商店中的iPhone和iPad應用程序已達42.5萬個,並且下載量超過140億次。應用程序商店在一夜之間創造了一個新的產業。創業者們在宿舍、車庫以及主流媒體企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