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在揚州為官三年,在這江南勝地,自然少不了馬可波羅的蹤跡。
①天寧寺及馬可波羅紀念館
古揚州城曾有七門之一的“天寧門”,門內有“天寧街”,門外正對的就是天寧寺。李鬥描述乾隆年間的天寧門內外,那是相當的熱鬧。“揚人無貴賤皆戴花”。此處設早間花市,附近梅花嶺、傍花村、小茅山、雷塘的花農清晨擔花入城、叫賣於市。清簾沽酒、茶肆品茗、遊人如織。“遊屐入城,山色湖光,帶於眉宇。蒸魚煮筍,盡飲縱談,率在於是”。這裏的山僧茶館吸引遊人。曾在此生活過的鄭板橋有聯曰:“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天寧門架有紅欄釣橋,橋外“華表屹然”,下為天寧寺大山門
按李鬥的描述,找到了天寧寺的大山門。“華表屹然”處早已辟為沿河馬路,窄而通車,川流如梭。想拍張無車幹擾的照片都有些膽戰心驚。山門對麵河上有橋,一個極普通的石頭橋,大概這裏就是李鬥描述的“紅欄釣橋”的位置了。橋左不遠處有禦碑亭,康乾二帝在此登舟遊覽瘦西湖的禦碼頭。康熙有詩曰:
小艇沿流畫槳輕,鹿園鍾磬有餘清。
門前一帶邗溝水,脈脈常含萬古情。
山門門頭刻有“勑賜天寧禪祠”牌匾,傳為宋徽宗所賜,大不可信。估計最多為康熙或乾隆所賜。門後有乾隆四十九年《南巡記》碑文。這裏多次作為康乾二帝巡視江南揚州一站的行宮,當時的榮光是可以想象的。李鬥說,康乾二帝在揚州城南瓜洲的高旻寺旁也有一個行宮。因寺中有“天中塔”,行宮稱為“塔灣行宮”,該地被皇上賜名“茱萸灣”。來往行程先住塔灣行宮,第二天策馬至平山堂,再換湖船到天寧寺行宮。第一段路“以馬便於船,且百姓得以近光”雲雲(《揚州畫舫錄》卷七)。
乾隆四十九年《南巡記》碑文
揚州天寧寺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刹之一。但它的曆史到底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最早的說法,是說唐代柳毅舍宅造寺,這個柳毅就是唐代傳奇《柳毅傳》中的主人公。柳毅是小說中的人物,我們也許不必深究。普通的傳說,是東晉時謝安捐出別墅建寺,以供尼泊爾僧人佛馱跋陀羅在此翻譯《華嚴經》。但是,對這一說法學者也有不同的意見。比較可靠的說法,應該是《寶佑惟揚誌》所記載的,天寧寺始建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以年號為名,最初稱為“證聖寺”。《寶佑惟揚誌》是宋代編纂的揚州誌書,與建寺時間較近,當時寺廟的名聲又很大,當不會有太大出入。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證聖寺改名“興教院”。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全國重要州府均建“天寧寺”,所謂“建寺”也包括將原有的寺廟更名,於是賜予此寺“天寧禪寺”之名,從此沿襲至今。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天寧寺,來曆就在於此。
天寧寺是現在揚州博物館所在地,博物館展品豐富,曆朝曆代的揚州風物看得人眼花繚亂。天寧寺最後一進院落的偏殿,還藏著一位大腕,這裏就是馬可波羅紀念館。
馬可波羅紀念館前石碑
②瘦西湖
出了天寧寺,沿著護城河向西走,便到了瘦西湖的南大門。
瘦西湖位於揚州西北郊,是著名的風景遊覽點。它原來是一段自然河道,經過曆代的疏浚治理,建造園林,逐步發展而成。
瘦西湖園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為一體,在清代康乾時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所謂“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其名園勝跡,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兩岸,儼然一幅次第展開的國畫長卷。
瘦西湖
瘦西湖的美主要在於蜿蜒曲折,湖麵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園林建築古樸多姿。行船其間,景色不斷變換,引人入勝。瘦西湖全長4.3公裏,遊覽麵積46公頃,有長堤、徐園、小金山、吹台、月觀、五亭橋、鳧莊、白塔等名勝。長堤在湖西岸,從公園大門到小金山,長數百米。堤邊一株楊柳一 棵桃,相間得宜,是賞春的好地方。“長堤春柳”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 沿長堤走到盡頭,便見一圓洞門,上書“徐園”二字。這裏過去是軍閥 徐寶山的祠堂,現在是遊人休息的處所。門內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 池周點綴各種形態的山石,幾株翠柳迎風飄舞,景色宜人。園內正廳叫 “聽鸝館”,構造精致,陳設古雅。正麵有紅木護牆板壁,屏風式樣,每屏有清代山水瓷畫五塊,外複玻璃,工藝精美。
③何園
揚州除了大名鼎鼎的瘦西湖,還有以何園為典型代表的私家園林。何園建造於清朝光緒年間,是擔任過湖北漢黃道台、江漢關監督的何芷舠所造的私宅,故俗稱“何園”。因主人附庸風雅,從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取意,取正名為“寄嘯山莊”,被稱為“晚清第一園”。
何園一角
何園集揚州園林的精髓於大成,並很好地融合了西洋建築的元素,成為中國園林史上的一個奇葩。何園中蘊藏著四個“天下第一”:“天下第一廊”指的是何園的複道回廊,“天下第一窗”指的是複道回廊上的花窗,“天下第一亭”指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園池中央的水心亭,“天下第一山”指的是片石山房。全園分三部分,北邊為東花園和西花園兩部分,南部為住宅。
④鳳凰島
鳳凰島旅遊區位於揚州市東郊,距市區僅10公裏,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旅遊區由“七河八島”組成,水域麵積138平方公裏,島嶼麵積6平方公裏。
旅遊區內生長多種野生動物和珍貴的樹種,成千上萬隻白鷺等稀有野生候鳥棲息於這原始生態區中,是被專家認證為蘇中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區。這裏風光秀麗、水潔風清、滿目蒼翠、生態宜人。俊美的景觀,清新的空氣,飄逸的意境,令人心境致遠。
鳳凰島
鳳凰島具有奇、秀、綠、幽等特點,擁有水、湖、島、林等自然要素,是觀光與綠色生態旅遊的理想選擇地。島內目前的景點有:利用湖麵放養野鴨、天鵝等多種水禽的“水禽園”,野生植物濃密、曲徑幽深、香林花雨的“林中棧道”,古老格調、遊玩行走的“跨河索橋”,登高觀鳥、極目天舒的“觀鳥平台”,閑情雅致、修身養性的“垂釣中心”,此外,還有“金灣大壩”、“放鴿廣場”、“繽紛雕塑”、《還珠格格Ⅲ》外景基地等錯落分散的大小欣賞景點。
3、江南生態福地——泰州
(1)馬可·波羅的泰州城
向東南騎行一日,沿途在在接見村莊、農舍。與夫墾治之田畝,然後抵泰州。城不甚大,然百物皆豐……距海洋有三日程。自海至於此,在製鹽甚夥,蓋其地有最良之鹽池也。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離開上述地方,走一日,沿途經過許多鄉村和耕地,最後到達泰州城,這個城市的麵積不是很大,不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十分豐富。居民多為商人,擁有許多商船。鳥獸的數量很多。該城位於東南方,在它的左邊,也就是東方,相距三日路程便是一片大海。在這段路上有許多鹽場,出產大量的海鹽。
(2)祥泰之州
泰州位於揚州東南方向,這裏景致和揚州大體相同,因為揚州已經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因此關於泰州的相似景致我們不再做詳細介紹。泰州獨具特色的地方就是這裏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鄭板橋,這裏鄭板橋故居也成為今日可以遊覽的一景。還有寫了一百零八條好漢的《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還有一位大家更是耳熟能詳的人物,戲曲大師梅蘭芳的祖籍就是江蘇泰州。
①秦潼古鎮
溱潼,地名,俗稱“存中”。原名秦潼,古稱秦泓。地處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舊有“犬吠三縣聞”之說。這裏河港交織、氣候濕潤,境內多處發現麋鹿化石遺骨和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器。溱潼一度臨海,夏商時屬揚州,春秋時屬吳。這裏水草豐茂,麋鹿“千百成群”,農民“不耕而作”。鎮區四麵環水,波光粼粼,環境優美,素有“水鄉明珠”之稱。溱潼盛產稻米、棉花、魚蝦、籪蟹,是名副其實魚米之鄉。
溱潼古鎮
溱潼古鎮是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四麵環水、麻石當街,唐代古槐、宋代萬朵古山茶、明代黃楊等古樹名木,與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及十多處文物保護單位相映成趣、熠熠生輝。據典籍記載,距今三千年這裏就有相當發達的經濟與燦爛文化。
② 梅蘭芳公園
1984年,梅蘭芳90誕辰之際,興建了梅蘭芳公園(以下簡稱"梅園")。
梅園中有“四絕”最值得一看。梅亭為園中一絕;二絕為梅蘭芳大型半身漢白玉雕像;陳列廳外水池中間的梅蘭芳,在《太真外傳》中飾演的楊太真大型漢白玉的藝術形象亦稱得上第三絕;第四絕則為一座巨型石碑,上書趙樸初先生來泰時所作《踏莎行》詞一首。
進得梅園,沿著石徑小路,可先參觀梅蘭芳史料陳列館,裏麵陳列著大師大量生前活動照片和實物。館前是半圓狀的廣場,門廳前簷下懸掛前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館名匾額。館內多處建築為市區明清建築移至此。
走過史料館的北門,梅花的香氣濃了很多。越往公園裏走,一種高雅淡潔的清香更誘得遊人尋尋覓覓。故意猛吸口氣去嗅,卻又聞不到,不嗅時又是滿鼻都是,一下子沁透心肺。原來這裏密密麻麻地栽著數不過來的梅樹。雖過了最緊的時刻,但彌漫在空中的梅香一時不能散去。
梅蘭芳公園
西北角上的梅亭是很有些看頭的。亭平麵為五角梅花形,周身飛簷、亭柱、坐檻無不以梅為形。簷下枋子裏側,嵌刻著大師《貴妃醉酒》等五出代表戲的木雕戲劇場麵。梅亭的東側,一尊潔白的漢白玉大師坐像,在春光的映襯下尤為精神。亭的題匾和漢白玉像分別為趙樸初和劉開渠題寫和創作。這裏常有些京劇愛好者來此亮嗓。在大師麵前唱京劇,其樂融融,哪能比擬。
梅園於2007年進行了新的改造。改建後的展區分為“梅開中華”、“梅香四海”、“梅骨錚錚”、“梅德如玉”、“梅根泰州”5大展區。5大展區濃縮並提煉了梅蘭芳屬於中國、屬於世界、屬於泰州的光輝人生,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和愛國主義情懷以及他和泰州血脈相連的淵源。
③安定書院
安定書院創建於南宋寶慶二年(1226),是江蘇省最古老的書院之一。主建築為蝴蝶廳(外形似蝴蝶,故名)。書院西側有960多年的古銀杏一株,枝繁葉茂,傳為胡瑗手植。高遠而博大,精深而親切,古老而鮮活,泰州諸多遺存中,安定書院最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懷古追聖的震撼。 泰州諸多遺存中,安定書院最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懷古追聖的震撼。
安定書院
安定書院、胡公祠,峙立在泰州城西泰山南麓省泰中校園內。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人,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故稱“安定先生”。景佑初,由範仲淹推薦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後以興學育才為己任,先後為蘇州、湖州府學教授和太學直講。20餘年,隨胡瑗從學弟子數千,名臣學者多出其門。宋神宗稱之為真先生;範仲淹譽之為“孔孟衣缽,蘇湖領袖”;王安石尊之為“天下豪傑魁”;蘇軾推之為“章為萬世程”;文天祥敬之為“一代瞻仰,百世欽崇”;司馬光頌之為“蘇湖之教,造士有術”;米芾讚之為“寬厚純誠,躬行力踐”……胡瑗有《易傳》、《論語說》、《尚書會解》、《武學規矩》等百餘卷著作傳世。嘉祐四年,67歲的胡瑗在杭州逝世後,皇帝追諡文昭。
最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書院內,清初才在書院中自成院落。明嘉靖初,安定書院移位現址後屢經擴建,至清光緒間頗具規模:有大門三間及左右八字牆、東西過街轅門、客廳、東西執事廳各一進、齋舍三進、藏書樓一座。中國古老書院,大多建築精致,環境優美。安定書院的東執事廳與客廳,回廊相連,四角飛翹,形似蝴蝶,又稱蝴蝶廳。客廳後,建環碧亭、辟荷池、架板橋,具園林之勝。書院既以傳授知識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為歸依。2009年, 安定書院又進行了揭頂改造,範曾還為安定書院題寫了牌匾。
4、風物淮南第一州——儀征
(1)馬可·波羅的真州城
尚有一城,名稱真州。城甚大,出鹽可供全州之食,大汗收入之巨,其數不可思議,非親見者未能信也。居民是偶像教徒,使用紙幣。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隨後又到達一座建築堅固的大市鎮——真州,這裏有大量的鹽可供給鄰近各省。大汗從這種鹽務所收入的稅款,其數量之多,幾乎令人無法置信。居民崇拜偶像,使用紙幣,是大汗的百姓。
(2)儀征天寧寺塔
馬可·波羅到了儀征,路線稍微有點彎曲,稍向西南方向。儀征,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公元前1066-771年西周時期就有了建製。唐宋時已是著名的工商業城市,宋真宗曾下詔在此熔鑄四位遠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鑄之像儀容逼真,而得以“真州”、“儀真(征)”地名。這裏曆來經濟發達,人文薈萃,古有“風物淮南第一州”之稱。
儀征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跡有西漢江都王劉非(漢武帝的異母哥哥)墓、唐代的天寧塔、宋元時期的井欄、明代的鍾鼓樓和清代的周太穀墓等。
馬可·波羅在對儀征的描述文字不多,但是我們不能錯過的一處景點是儀征的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始建於唐代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儀真隆慶縣誌》中《天寧萬壽禪寺》一文明確記載:“在縣治東南,澄江橋西。始自唐景龍三年,泗州僧建佛塔七級,以鎮白沙,創永和庵於塔後。宋崇寧中,僧道堅複建,賜名報恩光孝禪寺。政和中,改天寧禪院。後有楞伽庵,蘇子瞻嚐於此寫經,故名。西有井,名慧日泉,南渡後,迭經兵火,寺塔俱毀。國朝洪武初,僧法剛複建。永樂初,智韶繼葺寶塔。道常增建殿堂、塔廊。嘉靖中,僧會佛衡重修,增飾重門,巋然散林之勝。嘉靖四十四年,浮圖災,僧法成、法晟重加修造,易以金錐。”
建塔是為了鎮壓白沙,毀於五代十國的戰亂;宋代重建,此時寺廟已成規模宏大的報恩孝禪寺,後改名為天寧萬壽禪寺,塔以寺名,從此便稱為天寧塔。又毀於宋元戰火;明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又重建,即現在所見的磚木結構塔身,是標準的明代初期建築,但猶有唐宋建築遺風。明代修成後曆經戰火,多次維修,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由於寺內炊火之災,僅存塔身。塔東原有河一條,水麵開闊,東南向有石拱橋坐落於上。河、橋、塔相配構成了小城八景之一“蒼橋塔影”,如今畫存而景已不在。
天寧寺塔,如今隻剩下剝蝕灰黯的磚身。可在當年,卻是雕梁畫棟飛簷,金碧輝煌的壯觀,無論是春夏秋冬,佇立橋下仰觀古塔的雄姿麗彩或登塔遠眺,俯視塔影搖曳於波光瀲灩之中,均是各具特色,令人心怡。尤其是元宵燈節,塔的七層飛角上即掛起紅燈,微風吹過,陣陣風鈴清脆之聲響起在上空,燈塔倒浸在一片清虛之中,水上水下燈光閃爍輝映,形成了倉橋塔影的另一佳境。建國後天寧寺不存,原址被天寧油米廠所用,天寧寺塔內堆放雜物,塔體殘損嚴重,年久失修。1987年天寧寺塔被儀征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保單位。2003年儀征市政府撥資對天寧寺塔進行了維修,使天寧寺塔又煥發了生機,儀征人可圓登臨天寧塔的百年之夢。
儀征天寧寺塔坐落在城河南岸,與鼓樓對峙,隔河相望,與鼓樓並稱為真州“雙 壁”。始建於唐代景龍年間(公元709年),毀於五代十國,宋代重建,又毀於宋元戰火,曆代屢建屢毀,明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又重建,即現在所見的磚木結構塔身。
塔身外部為正八麵形仿樓閣形狀,外部層層有回廊,磚木結構建築;塔體內部為正方形,層層收宿,交錯上升,總體氣勢十分壯觀,令人歎為觀止。原有刹件、腰簷、平座等磚木結構已在大火中塌毀,現僅存一磚筒塔身,原塔高近70米,現高47.2米,仍為江蘇省境內最高之塔,是曆代文人來儀征觀光的景區。
5、六朝古都——南京
(1)馬可·波羅的南京
《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的南京,也是物產豐富,商業繁榮的地方。南京在當時隻是一個著名的大省:
南京是一大州,位置在西。居民是偶像教徒,使用紙幣,臣屬大汗, 恃商工為活。有絲甚饒,以織極美金錦及種種綢絹。是為一富足之州,由是一切穀糧皆賤。境內有野味甚多,且有虎。有富裕之大商賈包辦其所買賣商貨之稅額,君主獲有收入甚巨。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南京是蠻子王國一個著名大省的名稱,位於西方。人民是偶像崇拜者,使用紙幣,大多數經營商業,是大汗的百姓。他們盛產生絲,可織出大量的金銀布匹,並且花色種類十分豐富。這裏穀物豐足,家畜遍地。鳥獸隨處都可獵到,老虎則更多。大汗收取的大宗稅收中,主要是對商人的珍貴商品所征的稅款。
(2)六朝古都南京城
南京今日是江蘇的省會城市。如果旅遊到南京,那麼一定會讓你不枉此行。南京是個曆史文化名城,還是風景名城。說這些絕對沒有半點吹噓成分。到這裏不怕你沒有景點可以去,處處是景,處處是文化,處處是古跡。
①秦淮河
南京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名龍藏浦,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裏,是南京地區的主要河道,又是南京的母親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
相傳秦始皇東巡時,遠遠望見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是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引入於長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
秦淮河曆史悠久,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複蘇為江南文教中心。
秦淮河
明清兩代,是十裏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淩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清末民初,內秦淮河日漸式微,繁華不再,直至1949年後,南京對秦淮河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治理,重點開發了秦淮風光帶,古老的秦淮河又重新煥發了青春。
千百年來,秦淮河哺育著古城南京,“錦鏽十裏春風來,千門萬戶臨河開”,夫子廟附近的河房是綺窗絲幛,十裏珠簾,燈船之盛,甲於天下。
秦淮河最著名的是盛行於明代的燈船。河上的船,不論大小,都一律懸掛著彩燈,凡遊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為快。朱自清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對此就有很好的敘述。
經過修複的南京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瞻園、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趣和魅力,是到南京必遊的旅遊景點。
②玄武湖
玄武湖古名桑泊,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在岩漿侵入體和斷層破碎的軟弱部位,經過風化剝蝕發展而成的湖盆,曆史上的湖麵要比現存的廣闊得多。位於南京城中,鍾山腳下的國家級風景區,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是江南最大的城內公園。在南京主城區內,一名後湖,又名練湖,自東晉以來為勝地,南朝恒講武於此,湖周四十晨,宋以後廢為田,歲久舊跡益堙,惟城北十三裏僅存一池,明初複開浚,中有舊洲新洲及龍引、蓮萼等洲,置黃山庫於洲上,以貯天下圖籍。湖水深度3米,湖內養魚,並種植荷花,夏秋兩季,水麵一片碧綠,粉紅色荷花掩映其中,滿湖清香,景色迷人。1964年,仿造濟南大明湖牌坊重建大門,此後作為景區的標誌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