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對東南之行是從上都開始出發,向南走滄州,到東南走山東、江蘇等地,過長江,入陝浙江,向南的到福建,最後到泉州。
這一段路程江南特色尤其明顯,因此可以說是一次園林鏡湖的江南之旅。這一段路程的介紹主要是沿著京杭大運河的路線行走的。我們就跟著這京杭運河的奇跡尋找更多中國東南方向的奇跡吧。
(一)古運河岸 孔府聖地
1、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臨清
(1)馬可·波羅的強格裏城
強格裏是契丹向南之一城,隸屬大汗,居民是偶像教徒,使用紙幣。此城附近有一寬大之河,其運赴上下流之商貨,有絲及香料不少,並有其他物產及貴重貨品甚多。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臨清也是契丹的一個城市,位於南方,隸屬大汗。居民同樣使用大汗的紙幣。這個城市附近有一條很寬的河,船隻往來運送商貨,主要是絲綢和香料,其他貨物運輸和交易的物產很多,其中貴重物品為數不少。
(2)運河名城——臨清運河鈔關
臨清雖不是大的城市,但是在山東這個承載著幾千年文化曆史的省份,去臨清,一定不能錯過的是京杭大運河的風采。臨清運河鈔關就是在城區內運河旁邊設置的古代征稅關卡。因為規定以鈔納稅,也就是以紙幣納稅﹐所以稱之為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位於臨清市城區內運河旁,是明清兩代中央政府設於運河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也是目前僅存的一處運河鈔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清運河鈔關始設於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臨清鈔關升為戶部榷稅分司,由戶部直控督
理關稅,下設五處分關,直控督理關稅。萬曆年間征收稅銀八萬三千餘兩,多於京師崇文門稅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占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運河漕運停止,鈔關署治遂廢。
臨清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為一組建築群,自運河而西依次為河口正關、閱貨廳、“國計民生”坊、關堞、儀門、正堂等。南北三進院落,置設穿廳、船料房、鼓鑄坊等,占地四萬平方米 ,廳堂坊舍室四百餘間。占地東西長130米 ,南北寬96米 。現存兩進院落,前院為公署辦公區,後院為倉儲區,南部住宅區現大部分成為民居。主要古建築為儀門、南、北穿廳、科房、船料房等80餘間,麵積六千餘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鈔關官員住宅若幹,保存較好。建築大都為硬山建築,青色灰瓦屋麵。
臨清運河鈔關是目前全國僅存的運河鈔關,對研究當時的曆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發展均具重要價值,是研究漕運曆史、封建社會經濟關係、社會形態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它還是明代萬曆年間王朝佐反稅監鬥爭的曆史見證,也是著名小說《金瓶梅》一書中多次描寫的一處重要史跡。
2、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濟寧
(1)馬可·波羅的新州馬頭
馬可·波羅從臨清出發,繼續向南,到中定府城,就是今日山東東平縣附近。介紹了東平的物產,有園林很美並且商業發達。從東平繼續前行,到達山東濟寧。譯為新州馬頭。
騎行三日畢,抵一貴城名稱新州馬頭,頗富麗,工商茂盛。居民是偶像教徒,為大汗居民,使用紙幣。有一河流,彼等因獲大利,茲請言其故。
此河來自南方,流至此新州馬頭城,城民析此河流為二,半東流,半西流,使其一注蠻子之地,一注契丹之地。此城船舶之眾,未聞未見者,絕不信其有之。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約三日路程便抵達濟寧,這是一個雄偉美麗的大城,商品與手工藝製品特別豐富。所有居民都是偶像崇拜者,是大汗的百姓,使用紙幣。城的南端有一條很深的大河經過,居民將它分成兩個支流(運河),一支向東流,流經契丹省,一支向西流,經過蠻子省。河中航行的船舶,數量之多,幾乎令人不敢相信。這條河正好供兩個省區航運,河中的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著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的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
(2)古運河與孔孟之鄉
關於濟寧的描述,馬可·波羅認為是美麗而豐富的。其中還說到了運河。可見馬可·波羅此行中,運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濟寧素有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的稱號。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曆史文化悠久,是東方文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動蹤跡,人類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少昊、少康帝均出生於濟寧;春秋戰國時期,被後世尊稱為中國曆史上五大聖人的“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都誕生在這裏。杜甫、李白、曹操等文人墨客都在濟寧留有足跡。元明清三朝在濟寧設立河漕衙門,乾隆等帝王到這裏駐足探訪。
我們也去運河看一看,到三孔勝地感受儒家風采。
①曲阜三孔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曆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曆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孔府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係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孔子死後,子孫後代世代居廟旁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位於孔廟東側,為孔子嫡長孫的衙署。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並封孔子九世孫世為奉祀君,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後曆代不斷加封,至宋代封為衍聖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獨立的衍聖公府。
孔府
孔府大門,為間五檁懸山式建築,匾書“聖府二字”,為明朝嚴嵩所書。門兩邊有對聯一幅“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富”字上麵少一點,寓“富貴無頭”,“章”字一豎通到上麵立字,寓“文章通天”,此聯概括出千百年來“聖人家”的氣派。
孔廟
孔廟始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隻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後,曆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孔廟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廟,並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於廟”。曆史上,孔廟先後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形成了目前這樣的宏大規模。現在的孔廟的規模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築仿皇宮之製,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孔廟占地約200畝,四周圍以高牆,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
孔林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位於曲阜城北,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麵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醜,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塚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
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隻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
據統計,自漢以來,曆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裏,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麵積為2平方公裏,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
②太白樓
太白樓也在運河邊上,我們不妨尋訪馬可·波羅足跡的時候,看看運河並且去太白樓轉一轉。既感受唐代詩仙的風骨,也能體會馬可·波羅看到的運河繁盛的心情。
太白樓位於濟寧市中區古運河北岸,太白樓路中段路北。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原址坐落在古任城東門裏(今小閘口附近)。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同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移家至任城(濟寧),居住在酒樓之前,“常在酒摟日與同誌荒宴”。李白去世近百年時,唐懿宗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吳興人沈光過濟寧時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作《李翰林酒樓記》一文,從此“太白酒樓”成名並傳頌於後世。
宋、金、元代對該樓都進行過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開鑿濟州河時,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牆易土為磚。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 ,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太白樓,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於南門城樓東城牆之上(就是現今的地址),並將“酒”字去掉,更名為“太白摟”,留傳至今。
太白樓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牆上,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樓門向西,環以圍牆。坐北朝南,十間兩層,鬥拱飛簷,雄偉壯觀,係古樓閣式建築。
太白樓
樓體為兩層重簷歇山式建築,青磚灰瓦,朱欄遊廊環繞,占地4000多千方米。二層簷下高懸一楷書匾額,上書“太白摟”三字。四周院內,鬆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磚鋪地,花牆環繞,台階曲折,古樸典雅。
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人所書“詩酒英豪”四個大字石刻,字體豐碩,道勁豪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線鐫刻的“三公畫像石”,李白居中,杜甫在左,賀知章在右,線條流暢,體態浪漫,風流典雅。
北牆上還鑲嵌著兩副對聯,引人注目。一聯是羅振玉所書:把酒臨風看帶郭,千家何處青山留。謝朓的:登高望遠指布帆 一片當年春水別汪倫。另一聯是王以敏寫的:青天騎白龍 我欲因之夢吳越 ,長風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一樓正廳中間還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橫匾“詩仙醉聖”,兩邊對聯是“豪飲吐萬丈長虹,醉吻涸三江之水”。四周牆壁上書有李白生平介紹。二樓大廳現為書畫展覽。
樓的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縣廳壁記》和唐朝以來曆代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摟》等刻石碑碣40餘塊,還有珍貴的李白手書“壯觀”鬥字方碑。樓內藏有唐天寶元年李白醉書的《清平調》三首狂草橫軸和乾隆時期曲阜的孔繼涑摹李白筆跡刻石《送賀八歸越》詩貼,還有明代祝允鳴於書的杜甫《飲中八仙歌》長卷。另外還有曆代名家編撰的李白集和文章,以及當代著名書畫家的數十幅作品。
登上今天的太白樓,俯瞰新建太白小區仿古建築群,古樸典雅,玲瓏剔透;玉帶橋南北跨越古運河,與新建居民小區連為一體。改造後的河南岸街更是一處靚麗的人文景觀,酒樓餐館,濟寧名吃,比比皆是。太白樓廣場彩磚鋪地,古運河畔長廊曲折,遊人絡繹不絕,老人對弈,童稚遊戲,實為人們休閑之佳地。夜幕降臨,更是燈火輝煌,吸引著人們流連忘返,真是“登斯樓也,寵辱皆忘,心曠神怡”!中國特色商業街——秀水城依河而建,店鋪林立、商品薈萃、客商雲集,再現當年繁榮。
3、實戰臨清 濟寧
濟寧土特產有曲阜香稻、魚台魚農一號水稻、金鄉金穀小米、嘉祥紅皮蒜、白菊花、細毛長山藥、金鄉白皮蒜、汶上大荸薺、魯西黃牛、青山羊、嘉祥大蒲蓮豬、泗水裘皮羊、濟寧百日雞、微山麻鴨、南四湖四鼻孔鯉魚、芡實米、菰、葦、蓮藕、湖菱等。
濟寧玉堂醬菜是創辦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百年老店。它生產的醬菜製品是當年進京貢品,享有“味壓江南”、“京省馳名”的美名,飲譽大江南北。
到了山東不能不吃海鮮,所以一定要帶止瀉藥和治療過敏的藥物,以防吃海鮮後會有不適。
(二)江南勝地 水韻江蘇
1、風物淮安
(1)馬可·波羅的淮安州
馬可·波羅從濟寧出發,接下來到了臨州城,講述臨州城工商繁盛。是富貴之城。接下來說到邳州,但是翻譯後馬可·波羅遊記邳州具體地點不可考,《馬可·波羅遊記》馮承鈞譯本中主要指的是黃河舊道五十公裏,但是後來這裏被水淹沒。離開邳州,到了今日安徽境內。在此就不再贅述。我們直接到馬可·波羅的下一站淮安州。
淮安州是一甚大城市,在蠻子地界入境之處,居民是偶像教徒,焚死者之屍骸,臣屬大汗。此城有船舶甚眾,並在黃色大河之上,前已言之也。此城為府治所在,故有貨物甚眾,輻輳於此,緣此城位置此河之上,有不少城市運貨來此,由此運往不少城市,愜意所欲。應知此城製鹽甚多,供給其他四十城市之用,由大汗收入之額甚巨。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這是一個很大的城市,工商業十分發達。居民全是偶像崇拜者,對於死者實行火葬。這個城市有很多船隻,航行在黃河之上,黃河之前已經介紹過,這個城市是州府中心,所以貨物往來繁茂。這裏產鹽很多,以提供給其他很多城市之用,也因此大汗能得到很多的稅收和收入。
(2)壯麗東南第一州
馬可·波羅進入江蘇境地之後,可以說開始了真正的江南之旅。這裏山水風物人情都和馬可·波羅之前見到的有太大區別。江南繁華和山水,不管是哪個旅行家都會讚歎。
江南商業繁榮,少商人也多。在淮安,剛進入江蘇境地,這種現象已經表現的很明顯。鹽,是當地的主要商品交易稅款收入,正因為馬可·波羅的商人身份,對於其他風景馬可沒有過多描述。
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淮安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曆長期戰亂,市境一片淒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曆》的著名盲人天文曆算家衛樸,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等大家的珍品。
淮安旅遊資源豐富,淮安曆史悠久,曾是南船北馬交彙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享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淮安旅遊景點有眾多的古跡、遺址記錄著淮安的輝煌曆史。淮安名勝古跡眾多,自然風光秀麗,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明祖陵、水下泗洲城、周恩來故居、吳承恩故居、洪澤湖大堤、鐵山寺自然保護區等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純樸自然的山水風光吸引了很多遊客。到淮安就不能不來洪澤湖。洪澤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遊。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明清以來湖水全憑洪澤湖大堤作為屏障,形成“懸湖”。
位於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老子(李耳)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山上現有煉丹台、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名勝古跡。遊人登山時,知其古老,仍能體會到“石上青牛留足跡,爐中紅火照仙顏,洞存石鏤去崖處,鳳起山崗霄漢間”的依稀情景。
甘泉般的湖水,養育著千百萬人民。湖內既有魚鱉蝦蟹,又有雞鴨鵝鳥,還有各種各樣的水生植物。遼闊的湖麵,時而波濤滾滾,大浪排天;時而風平浪靜,湖水如鏡。極目遠眺,白帆點點,機聲隆隆,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漁船,魚肥倉滿,爭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洪澤湖
明祖陵,位於洪澤湖南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時間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沒。1966年,洪澤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繼露出,石刻雕群經維修後,恢複原來栩栩如生麵貌。
2、煙花三月下揚州
(1)馬可·波羅的揚州城
馬可·波羅離開淮安城,接下來到了高郵一帶,他描述自己是來到了一個大市鎮,這裏就是寶應,接下來在寶應東南方再走一日,就到了高郵。馬可·波羅稱這裏建築良好,地域廣闊。商業十分發達。
寶應和高郵地區在行政區劃上隸屬與揚州市。揚州在元代地位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繁榮的城市。元代的揚州物產豐富,工商業發達。元人說揚州“介江南北,而以其南隸浙西,其北隸河南,壤地千裏,魚鹽稻米之利擅於東南,為天下府庫蓋將百年矣”。揚州這個富饒美麗的地方與馬可·波羅的淵源深厚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樣的描述:
向東南騎行一日,終抵揚州。城甚廣大,所屬二十七城,皆良城也。此揚州城頗強盛,大汗十二男爵之一人駐此城中,蓋此城曾被選為十二行省治之一也。應為君等言者,本書所言之馬可·波羅閣下,曾奉大汗命,在此城治理亙三整年。居民是偶像教徒,使用紙幣,恃工商為活。製造騎尉戰士之武裝甚多,蓋在此城及其附近屬地之中駐有君主之戍兵甚眾也。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向東南方前進,即到達一個重要的城市,名叫揚州。在司法上它管轄著二十四個市鎮,所以不容置疑,這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此處隸屬大汗的版圖,人民是偶像崇拜者,以商業和手工業維持生活。他們製造武器和其他所有軍用品,因此有許多軍隊屯駐在這裏。
這座城市是前麵說過的,大汗任命主持各省政府的十二貴族的駐地之一。馬可·波羅由大汗任命,曾在這個城市擔任地方官達三年之久。淮安是一個十分美麗而富裕的城市,位於東南與東方之間,是蠻子省的門戶。因為該城鄰近喀喇摩拉河(黃河),所以大批的船舶途徑此地,每日穿梭不息。
(2)沉醉揚州整三年
如果遊記中所述真實的話,馬可·波羅在揚州能做官三年之久,我們可以想象在這裏做官的馬可·波羅自然是出了一趟美差。揚州的美麗曾今令無數文人騷客留戀忘返。揚州美,美景,美食,美佳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處在美麗的揚州,是一種幸福。
來揚州不遊景點是說不過去的。揚州是一座古老的曆史文化名城,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東端,江蘇省中部,東近黃海,與南通、鹽城市交界;西通南京,與六合、天長縣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無錫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與淮陰市毗鄰,中有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四周被邗江縣所圍,曆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