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塔克拉瑪幹和河西走廊(2 / 3)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其中的“天山”即指祁連山。河西走廊就位於祁連山山腳下,它的興衰存亡完全依賴與祁連山的雪水。而祁連山正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位於青藏高原北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張騫要繞路南行,豈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

今日去甘肅,可以沿著古絲綢之路設置一條旅遊路線,古絲綢之路已成為甘肅的黃金旅遊線,背上行囊,行走在古絲綢之路上,必定有一番別樣的樂趣。 河西走廊上有四個重郡,是為了當時抵抗長城以西以北的匈奴搶掠、劫殺絲綢之路的財物,以及滋擾邊境人民所設立的。它們是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除了古絲綢之路豐富的文化和史記以外,這四座城市市內,無一例外都建有城門樓或鼓樓,高大宏偉、威震八方。

1. 馬可·波羅的甘肅行

(1)在敦煌尋找古文明

馬可·波羅一家進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就是今天甘肅敦煌。

此城隸屬大汗,全州名唐古多州,居民多是偶像教徒,然已稍有聶思脫裏派之基督教徒若幹,並有回教徒。其偶像教徒自有其語言,城在東方及東北方之間。居民侍土產之麥為食。境內有廟寺不少,其中布滿種種偶像,居民虔誠大禮供奉。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這裏隸屬於大汗的統治,是唐古多省的一部分,人民是偶像崇拜者。他們中有土庫曼人,少數是聶斯脫利教派和回教徒。那些偶像崇拜者有自己特殊的語言。這個城市位於東與東北之間。居民不從事商業,而主要從事農耕,此處盛產小麥。

城中有許多寺院,寺中供奉著各種各樣的偶像。居民對這些偶像十分虔誠,常常祭以牲畜。

從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可·波羅的描述關於寺廟和各種偶像的記述都是正確的。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就在沙州附近。

《馬可·波羅遊記》中所說的偶像崇拜者就是佛教信徒,在《馬可·波羅遊記》馮承鈞譯本中翻譯為偶像崇拜是因為按照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的描寫,馬可·波羅所見到的佛教相關的寺院等都是有雕像,也就是佛像,於是直接記述為偶像。

在敦煌,馬可·波羅說到“偶像“一點也不稀奇,敦煌絕對是這條路上最亮一筆。這裏的佛教文化,敦煌飛天聞名世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陽關、玉門關,這些浪漫而富有蒼涼色彩的地方在敦煌會聚。

①東方盧浮宮——莫高窟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藝術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寶。敦煌壁畫形象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被唐朝人讚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征。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3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裏,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

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②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

月牙泉

月牙泉的周圍是高高的沙山,中間有一個形似月牙的小湖。鳴沙山在晴天或有人從山上滑下時會發出聲響,所以叫鳴沙山,這裏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地勢的關係刮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被稱為沙漠奇觀。

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彎新月,落在黃沙裏。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凶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是當之無愧的沙漠第一泉!

③陽關、玉門關

這兩個不斷在唐詩裏出現的名字,當你走近它們時,才體味到真正的蒼涼。漢代的兩個著名關隘如今隻剩兩個城垛,近年有關部門新修了陽關關城,將陽關故址融入其中。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裏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淒涼委婉 的代名詞,陽關一帶已是西北最大的鮮食葡萄基地和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的野生羅布麻生產基地,陽關葡萄和敦煌羅布麻茶葉聲名遠播。站在烽燧高聳的墩墩山上,舉目遠視,綠樹蔥蔥,一派塞上綠洲的好景色。

玉門關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裏處。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關口進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翻超阿爾金山,就可以到達青海省的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薩。今天前往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戈壁風光,以及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形態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

據玉門關西75公裏處,有一處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公裏,南北寬約4——5公裏,敦煌人俗稱魔鬼城,因此暫且將其定名為“玉門關雅丹魔鬼城”。這片雅丹地貌群落遠遠超出了辭書中所定義的規模和形態,其個體和整體規模之大,形態之奇異實屬舉世罕見。其高度,低的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由十幾米到幾百米不等;其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市,有城牆、街道、大樓、廣場、教堂、雕塑;其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世人瞠目。世界許多著名建築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它的縮影,北京的天壇,西藏的布達拉宮,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麵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阿拉伯的清真寺應有盡有,雕塑有威武的將軍、大漠雄獅、孔雀開屏、絲路駱駝隊、艦隊遠航、群魚出海、中流砥柱。。。。。。不可勝述。置身其中,宛若進入了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讓人目不暇接,驚歎不已。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堪稱鬼斧神工,奇妙無比,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過去,由於戈壁浩渺,道路艱險,很少有人涉足此地,敦煌人也是耳聽者多,眼見者寥寥無幾,隨著敦煌太陽旅遊集團將玉門關及雅丹魔鬼城公路修通,為這一地理奇觀麵世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張掖

隨後馬可·波羅一家來到了甘肅張掖,對於張掖的描述在《馬可·波羅遊記》梁生智更具如下:

甘州是唐古多省的省府城市,頗為宏大,城內有管轄全省的政府機關。大多數居民是偶像崇拜者,但也有些基督教徒和回教徒。基督徒在該城中修建了三座宏偉的教堂。偶像崇拜者也按照本省的風俗,建造了許多廟宇,供奉著大量的偶像。其中有些是木雕的,有些是石製的,有些是泥塑的,但這些偶像都裝飾得十分富麗並全身都貼了一層金皮。就雕刻本身講,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些偶像魁梧高大,有些卻小巧玲瓏。其中有的偶像呈側臥式長十步,小鬼則在後麵,像弟子一樣恭敬侍立。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佛像在馬可·波羅來中國的一路上都沒有離開過他的視線,到了敦煌,見過了甘州如此輝煌的佛像馬可·波羅還是忍不住重筆墨的描寫了一番。將佛像的神態,表情、姿勢描寫的很是細致。

地處河西走廊咽喉地帶的張掖,則是絲綢之路上的樞紐。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達一年之久。當時他才19歲。張掖市中心的鎮遠樓最好認,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會於此,而且張掖不大,絕對不可能迷路。

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和嘉峪關,南與青海省毗鄰,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甘州成為河西走廊的驛道中樞和茶葉外貿的轉口城市,商路四通八達,商品交易頻繁。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 波羅遊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

今日到張掖,馬可·波羅的氣息相當濃厚,首先你就可以到馬可·波羅街去轉一轉。

①馬可·波羅街

一個外國人的名字,點亮了這條陽光燦爛的街。馬可·波羅,這位傳奇般的意大利人遊遍了神秘的東方,但他也許不會想到:他當年居住過的這個城市,會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一條嶄新的街道。

馬可·波羅街分上段,下段。上段就是現在看到的,於2003年建成,1公裏長,總寬35米,馬路寬是25米。街道兩邊的建築全是白色主調的歐式建築,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更顯得燦爛、洋氣。

馬可·波羅像

馬可·波羅大街的異域情調凸顯出了張掖對這位旅行家的熱愛,他們已經把馬可·波羅當成了自家人。馬可·波羅雕像在張掖市的馬可·波羅大街上很是特別和顯眼。

沿著這些有曆史有故事的街道,我們可以看到張掖城中的木塔,土塔,也可以領略城外滿池的蘆葦,想起當年張掖城“半城蘆葦半城塔”的魚戲鳥鳴景象。

②甘州古塔

馬可·波羅曾醉心於張掖,停留長達一年之久。他還攀登過張掖市內的木塔,當時他才19歲,在木塔上興奮地大呼小叫。其實張掖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其中的甘州木塔就是值得一遊的地方。

《甘州府誌》載:“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刹”,這是張掖的特有風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塔,幹姿百態,煞是壯觀。

甘州古塔在張掖的塔是中國塔和印度塔的融合體。現存的是木塔和土塔。塔的構造可分實心塔和樓閣式塔兩種。實心塔分為阿育王塔,密簷塔,喇嘛塔,金剛寶塔;樓閣式塔分為密簷樓閣式,磚石樓閣式,磚木混合式。建築材料主要有木、磚、石、琉璃和鐵五種。塔的外形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圓形等。塔的層數是奇數。比較著名的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塔。

現存的隻有木塔和土塔了。木塔是樓閣式塔。土塔,建立在大佛寺內,是覆缽式的塔,亦稱喇嘛塔。覆缽還保存了墳塚的形式。這種類型的塔,張掖修建的很多,如東門外的奇峰鎮定塔,北門外白塔寺的水塔,南門外崇慶寺的火塔,安陽高寺的吉祥塔等等,都是為高僧、和尚、喇嘛們死後的遺體火葬而建的塔,所以人們稱和尚墳。這種塔的特殊藝術風格,是把密簷式空心塔身,全部填成實體,成為實心塔,人們不能登臨塔頂。塔的下部增加了一個高大的須彌座,座上雕飾富麗的佛像、菩薩、伎樂,以及獅象等物像圖案。張掖古塔中,隻有大佛寺金塔殿上的金塔是亭閣式單層方形塔,塔身內設直安置佛像。由於樓閣式塔,雖然雄偉高大,但工程花費浩大,隻有帝王和達官富豪才能興建,平民百姓無能為力。因此在古代建築中覆缽式塔普遍興起,樓閣式塔逐漸衰落,所以張掖的眾多古塔是覆缽式的喇嘛塔。

(3)絲路重鎮——武威

離開張掖,馬可·波羅一行人向東繼續行走,約5日,就到了甘肅武威。除了宗教之外,對於武威地區,馬可·波羅最感興趣的就是當地的犛牛,此外馬可·波羅還說到了武威地區的羚羊和麝香。關於羚羊的介紹幾本符合今日西部地區畜牧的情況。在遊記中馬可·波羅描寫到:

這裏還出產最優質、最值錢的麝香。產出這種香的是一種叫瞪羚(Gazelle)的野生動物。它的毛皮和一種較大的鹿相似,它的尾巴和腳與羚羊相似,但頭上卻沒有角。它有四枚突出的牙齒,長約三寸,上下牙床各生兩個,細長潔白宛如象牙。就整體講,這是一種美麗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