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幹腹地被評為中國五個最美的沙漠之一。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陸性氣候,風沙強烈,溫度變化大,全年降水少。塔克拉瑪幹沙漠流動沙丘的麵積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沙丘,變幻莫測。沙漠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聖墓山”,它是分別由紅沙岩和白石膏組成,沉積岩露出地麵後形成的。“聖墓山”上的風蝕蘑菇,奇特狀觀,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10餘人。白天,塔克拉瑪幹赤日炎炎,銀沙刺眼,沙麵溫度有時高達70-80度,旺盛的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會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海市蜃樓”。沙漠四周,沿葉爾羌河、塔裏木河、和田河和車爾臣河兩岸,生長發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長生蘆葦、胡楊等多種沙生野草,構成沙漠中的“綠色走廊”,“走廊”內流水潺潺,綠洲相連。林帶中住著野兔、小鳥等動物,亦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點生機。考察還發現沙層下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石油等礦藏資源,且利於開發。有水就有生命,科學考察推翻了“生命禁區論”。
(一)穿越“死亡之海”
1.馬可·波羅的塔克拉瑪幹
(1)羅布城
羅布是一大城,在名曰羅布沙漠之邊境,處東方及東北方間。此城臣屬大汗,居民崇拜摩訶末。前此已言凡行人渡此沙漠者,必息於此城一星期,以解人畜之渴。已而預備一月之糧秣,出此城後,進入沙漠。
此沙漠甚長,騎行垂一年,尚不能自此端到達彼端。狹窄之處,須時一月,方能渡過。沿途盡是沙山沙穀,無食可覓。然若騎行一日一夜,則見與甘水,足供五十人活百人及牲畜之飲。甘水為數雖不多,然全沙漠中可見此類之水。質言之,渡沙漠之時,至少有二十八處得此甘水,然其量甚寡。別又四處,其水苦惡。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羅布鎮位於東北方,靠近一個大荒原——羅布荒原——的入口處。此鎮屬於大汗的版圖,居民信奉回教。所有要經過羅布荒原的旅客,通常都在此處停留一段時間。一方麵可以恢複體力,另一方麵可以預備將來行程所需要的物品。從羅布城出來,就進入了沙漠地區。
這個沙漠很大,如果騎著牲畜行走也要將近一年才能走完。即使是沙漠的最狹窄處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騎行。在這段路程中,不是經過沙地,就是經過不毛的山峰。這一帶沒有任何禽獸,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可以養活它們。不過在每晚所停留的地方可以找到水,水量雖然不多,但卻足夠供給一百人和他們所攜帶的牲口之用。有三、四個停留地的水又苦又鹹。
(2)沙漠幽靈與樓蘭古城
馬可·波羅所走的這段沙漠就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難怪我們的主人公說沙漠甚長,其實,塔克拉瑪幹沙漠,維吾爾語意“進去出不來的地方”,人們通常稱它為"死亡之海"。它位於南疆塔裏木盆地中心,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餘公裏,南北寬約400多公裏,總麵積337600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僅次於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
關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形成,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很久以前,人們渴望能引來天山和昆侖山上的雪水,來澆灌幹旱的塔裏木盆地,一位慈善的神仙有兩件寶貝,一件是金斧子,一件是金鑰匙,神仙被百姓的真誠所感動,把金斧子交給了哈薩克族人,用來劈開阿爾泰山,引來清清的雪水,他想把金鑰匙交給維吾爾族人,讓他們打開塔裏木盆地的寶庫,不幸金鑰匙被神仙的小女兒瑪格薩丟失了,從此盆地中央就成了塔克拉瑪幹沙漠。
關於沙漠的傳說,馬可·波羅也有記述。在遊記中說到的沙漠幽靈就是一種奇怪的現象。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
羅布沙漠是馬可·波羅此段旅行最艱難的地方,也是最奇幻的地方。說艱難從上文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一二,自然環境惡劣是沙漠艱難的一方麵,另一方麵可怕的是沙漠中的幽靈。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然有一奇事,請為君等述之。行人夜中騎行渡沙漠時,設有一人活因寢息,或因他故落後,迨至重行,欲覓其同伴時,則聞鬼語,類其同伴之聲。有時鬼呼其名,數次使其失道。由是喪命者甚多。甚至日間亦聞鬼言,有時聞樂聲,其中鼓聲尤顯。渡漠情形困難如此。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沙漠中有一個奇怪的事情,就是行人如果載夜裏行走的時候,如果有人因為中途休息或者其他事情落後於隊伍,等到他們重新啟程尋找同伴的時候,就會聽見鬼怪的聲音,聲音和同伴呼喚他的聲音類似,有時候還會直呼旅行者的名字,因為這樣,會使旅行者走錯路,偏離方向。因為這樣的事件失掉性命的商旅很多。有時候白天也會聽見類似的鬼叫聲。
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有記載。沙漠中出現戲弄商旅的幽靈,是人產生可怕的幻覺。馬可·波羅提到的幽靈也曾出現在中國古代很多旅行家和西方探險家的著述中。
①羅布泊
今天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羅布泊,曾經是古國樓蘭的舊址。曾經繁華一時的西域三十六國,因為氣候環境的惡化最終消失成為荒漠。西域諸國的盛衰為現代人類講述了一個氣候變化與文明興衰的鮮活的例子。
羅布泊
這裏,曾經是一個人口眾多,頗具規模的古代樓蘭王國。它於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曆史。它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它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它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 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上書:“樓蘭,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它成為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南支的咽喉門戶。
②樓蘭古城
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製用水的拮據境地。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裏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嚐試,但在此之後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古樓蘭國遺址
現在,還可看到民居遺址,民居的一些用具,佛塔、古墓群,一小佛塔上的彩繪雖經千百年,至今還可辨識。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在曆史舞台上隻活躍了四五百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是何原因至今說法不一。過了1500多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羅布人向導奧爾德克於1900年3月28日又將它重新發現,因而轟動世界,被稱之為“東方龐貝城”。百年來,樓蘭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熱點。樓蘭美女、樓蘭古墓、樓蘭彩棺……一個又一個樓蘭之謎誘惑著所有的人們。
曾幾何時繁華興盛的樓蘭,無聲無息地退出了曆史舞台;盛極一時的絲路南道,黃沙滿途,行旅裹足;煙波浩淼的羅布泊,也變成了一片幹涸的鹽澤。
③穿越塔裏木沙漠公路
今日去塔克拉瑪幹沙漠旅遊,不必像馬可·波羅那樣一定要騎著駱駝或者步行。一條橫貫沙漠的塔裏木沙漠公路就能帶你去羅布泊,感受沙漠氣氛。
對於渴望穿越塔裏木沙漠的遊客來說,塔裏木沙漠公路無疑是提供了最好的條件,自駕車穿越整個沙漠,耗時將在5個小時左右,沿途可看見奇異的沙漠景觀和千年胡楊。
塔裏木沙漠公路
塔裏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動沙漠中修建的最長的公路。塔裏木沙漠公路北起314國道輪台縣東,經輪南油田、塔裏木河、肖塘、塔中4油田和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至民豐縣恰汗和315國道相連,南北貫穿塔裏木盆地,全長522公裏,其中穿越流動沙漠段長446公裏。 塔裏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動沙漠中修建的最長的公路。
沙漠公路從東北向西南縱穿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腹心地區,沿途依次穿越了三個風沙地貌單元。在塔裏木河沿岸一帶,是屬於具有零星複合型沙丘鏈的塔裏木河沿岸灌叢沙丘區,這裏的沙丘都為固定或半固定的,高3~5米不等,地表有不少紅柳和胡楊樹生長, 在塔中路28千米和44千米等處, 公路兩旁出現了大片奇形怪狀,因為斷水而枯死的胡楊林。
2.實戰塔克拉瑪幹
氣候地理
塔克拉瑪幹沙漠,係暖溫帶幹旱沙漠,酷暑最高溫度達67.2℃,晝夜溫差達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隻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發量高達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風沙日,大風風速每秒達300米。由於整個沙漠受西北和南北兩個盛行風向的交叉影響,風沙活動十分頻繁而劇烈,流動沙丘占80%以上。據測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動約20米,近一千年來,整個沙漠向南伸延了約100公裏。
從秋天到第二年春天,是塔克拉瑪幹沙塵暴較少的季節,各種蚊蟲較少,枯河床成了行車大道。曾經有日本的電視媒體在春季汛期到來之際跟著水頭行走、拍攝,將春汛水流灌入幹枯河床的情景錄下,從而生動地將“死亡之海”的生命複蘇景象展現。
而從秋天到第二年春天間、每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20天左右的時間,是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黃金季節。這個時間除了有上述優點外,最重要的是塔裏木盆地的胡楊樹葉非常張揚地變成一片金黃,在美景如畫的和田河行走,能獲取更豐富多彩的體驗。
交通
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主體采用“強基薄麵”結構的施工工藝,防沙工程采用“蘆葦柵欄”加“蘆葦方格”等固沙技術,目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條公路是征服“死亡之海”的宏大工程,使千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並且成為世界最長的流動沙漠等級公路而創基尼斯世界紀錄。
目前先後有2條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即輪台-民豐沙漠公路(1995年貫通)、阿拉爾-和田沙漠公路(2007年貫通)。狹義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有時僅指前者。
注意事項
穿越塔克拉瑪幹特種線路是費用比較大的活動項目,個人使用品也要專門準備。其次,要有向導、給養準備,個人要求不同也會導致出行開支水平的不同。
如果僅僅作和田河的穿越,新疆一些經營專項特種遊業務的旅行社可以代理或安排。廣東組織該方麵活動的機構很少,本文作者在1999年和2002年組織過兩次類似活動。要探訪尼雅等地的古遺址,須向文管部門申辦批文,費用也會增加。個人攜帶的攝影器材要做好防沙、防土處理,在有縫隙的地方盡量用透明膠紙封好。給養準備方麵,多攜帶水果、蔬菜。秋天穿越塔克拉瑪幹要有保暖的準備,氣溫有時可達0℃。
維吾爾族對於禁忌非常嚴格。飲食方麵禁食豬肉、驢肉、狗肉及自死的牲畜,禁食一切動物的血。住宅大門忌朝西開。在吃飯和交談時,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打嗝、放屁。坐下時,要求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底朝天。接受物品或奉茶請喝時,要用雙手,禁忌單手。還忌背後議論別人短處。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他人物品,禁止攜帶汙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
(二)河西走廊上的絲綢路
馬可·波羅離開喀什經莎車過河田,所走路線正是“絲綢之路”的南道主幹線,最終他從且末到若羌,從這裏穿越了羅布泊沙漠一直走到了敦煌,完成了他在新疆的旅程,這條古道在三千年前也被稱作玉石之路。
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馬可·波羅一家闖過羅布沙漠,繼續向東,來到了祁連山水灌溉而成的綠色長廊,即著名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裏,寬數公裏至近百公裏,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
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裏,南北寬數十公裏,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安西、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係;張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係,小部分屬北大河水係;武威、民勤平原,屬石羊河水係。
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為溝通西域要道,北“絲綢之路”也經過這裏。嘉峪關、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目前蘭新鐵路也由此通過。
河西走廊曆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為西北邊防重地。古代絲綢之路在這裏通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製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