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住宿
威尼斯的國際機場是馬可·波羅國際機場。這個機場建立在威尼斯對岸的意大利半島上,並遠離海岸線,不過前往威尼斯的水上運輸工具距離航站步行隻需7分鍾。威尼斯的水道舉世知名。瀉湖上的118座群島約由150條水道交織而成。構成威尼斯的島嶼約擁有400座橋梁。在古老的城市中心,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所以主要的交通模式是步行與水上交通。“貢多拉”是威尼斯最具代表性和道統的水上代步小船。但現今威尼斯人通常會使用較為經濟的水上巴士(vaporetti)穿行市內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島。
19世紀設立火車站,鐵路長堤把威尼斯主島西北部與意大利半島連接起來。威尼斯主島西北部因而成為鐵路和道路的入口處。目前聖塔露西亞車站則是威尼斯唯一的鐵路車站。
到威尼斯旅遊時最好先預訂好旅館,特別在旅遊季節的高峰期,威尼斯的旅館在夏季旅遊高峰(7、8月)和冬季的狂歡節前後(2、3月)一般房價都要提高3至4成,請提前做好準備。從春天的複活節、聖誕節及利用新年前後的連休平威尼斯遊玩的意大利人也很多。
美食購物
特色菜: 檸檬土豆酥餅、西紅柿填餡、茄汁燴肉飯、扇貝螃蟹沙拉、醋漬沙丁魚、蛤仔意大利麵。
購物: 威尼斯狂歡節上,麵具是必不可少的道具,令佩戴者平添了幾許神秘的誘惑,也給傳奇小說作家帶來無數靈感。威尼斯的每一家紀念品店都有麵具出售,但質量參差不齊,價格的水分也不小,務必多逛、多看。
威尼斯玻璃製造業已經有近千年曆史,而基本的原理和工藝並沒有發生重大改變,工匠們的主要工具仍是吹管和鉗子。晶瑩剔透、色澤豔麗的玻璃杯是最具代表性的紀念品,各種造型別致的小擺設也非常可愛。
購買玻璃製品當然是去莫拉諾(Muranno),但一定不要掉進所謂“莫拉諾一日遊”的陷阱,自己前往才能找到真正物美價廉的好東西。乘水上巴士前往非常方便。
威尼斯的花邊以精美繁複的圖案著稱。在威尼斯共和國時代威尼斯的花邊製品曾經顯赫一時,後來一度失傳。直到19世紀末,又發現了仍在用古老技法編織花邊的老人,威尼斯花邊又重現輝煌。
旅遊路線推薦:穆拉諾島→總督府→歎息橋→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廣場圓柱→大運河。
這條路線的最大特色就是和水城的無限親近。
(二)朝聖耶路撒冷
1.馬可·波羅的耶路撒冷
(1)從亞克到耶路撒冷
他們兄弟二人等候許久,教皇尚未選出。於是互相商量,以為回去複命大汗時,未免太遲。於是他們攜帶馬可,從威尼斯出發,徑赴亞克,見著那個大使,告以這種情形。並請他允許他們往耶路撒冷取聖墓燈油,俾能複命於大汗。
大使許之。他們遂自亞克赴耶路撒冷,取了聖墓燈油,重還亞克。
——摘自《馬可·波羅遊記》梁智生 譯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帶著小馬可·波羅一起從威尼斯出發,乘船從亞德裏亞海出來,順利地到達了亞克(今以色列海以北的阿卡附近地區),來到亞克,拜見教皇派往駐守在那裏的大使,和大使說明實情,大使答應了他們去耶路撒冷取聖墓燈油的請求。於是馬可·波羅一行從亞克前往耶路撒冷。
這一段路程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並沒有細致詳細地描述去往耶路撒冷的經過,但是提到耶路撒冷,我們可不像馬可·波羅那樣安心,這座聖城的是是非非,爭奪和戰爭不容許我們在這裏有一點省略或者粗心。
(2)聖城紛爭
①十字軍東征
馬可·波羅他們可以順利地到達耶路撒冷並且順利地取到燈油,是因為他們幸運地處在耶路撒冷暫時穩定的時期,那時的耶路撒冷剛好已經經過幾番周折,第八次東征剛剛結束,第九次東征正在醞釀。
為了更清晰地展示耶路撒冷以及十字軍的情況,在這裏簡單介紹十字軍東征的那段曆史經過,以饗讀者。
十字軍東征(1096-1291)是一係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持續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不僅是基督教的朝聖地,也是伊斯蘭教的朝聖地。兩大教會為保護來朝聖的聖教徒的安全和發展各自的教派,都想把耶路撒冷控製在自己手中。
為此,兩個教派都派遣了大批軍隊進行武裝占領。西歐帝國從歐洲派出了遠征軍——“十字軍”。十字軍與當地的阿拉伯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最後幾經周折幾經變換,耶路撒冷才被十字軍控製在手裏。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
十字軍先後九次東征,最終以失敗告終,盡管如此,十字軍東征使西歐直接接觸到了當時更為先進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這種接觸,為歐洲的文藝複興開辟了道路。
馬可·波羅一行到耶路撒冷取聖墓燈油的時候,耶路撒冷已完全處在十字軍的控製之下,也就成了基督教徒自由活動的地方。馬可他們趕到耶路撒冷順利地取到了耶穌墓上的聖燈油。然後他們又馬不停蹄地返回了阿克城。
②聖墓教堂
馬可·波羅一行到耶路撒冷主要是取聖墓燈油。就在在今日的聖墓大教堂。
聖墓教堂又稱“複活大堂”,耶穌墳墓所在地,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位於以色列東耶路撒冷舊城。聖墓教堂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複活的地方。傳說耶穌被害前,就是沿著“受難之路”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艱難地走向刑場的。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 在這座有4000年曆史的城池上,刻滿了征戰和興亡的印記。據統計,它先後遭受過各國的征服共達37次之多。這座古城特別以濃厚的宗教情調著稱。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各自根據自己的宗教傳聞,尊它為聖城。猶太教把耶路撒冷一貫看作是他們的宗教中心以及他們頂禮和思慕的所在,為了保持城市的聖潔,猶太教法典甚至嚴格規定,除玫瑰花外,不得在城內有其他的花園。基督教徒則認為這裏是救主耶酥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是他一生傳教的主要活動場所。伊斯蘭教則相傳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從這裏騎飛馬直上七重天,接受天啟的神聖地點。三教奉一城為聖地,使耶路撒冷在全世界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在曆史的長河中,許多邦國的興亡、民族的攻戰、宗教的紛爭,在這裏深深地糾結在一起,直到今天還沒有平息。
③哭牆
馬可·波羅來自意大利威尼斯,因此他們屬於基督教徒。馬可·波羅和父親一行來到耶路撒冷取燈油,也是因為在這個伊斯蘭和基督教共同的聖城,有他們崇拜的不同的神。馬可·波羅一行取到的燈油,是代表基督教的光芒。
如果作為遊客的你,已經冒險來到了耶路撒冷,那麼另外一種宗教的代表哭牆是不得不去的地方。猶太教在耶路撒冷典型的代表就是哭牆。提到耶路撒冷,不得不說到哭牆。有人說耶路撒冷承載世界十分之九的美,也有世界十分之九的哀愁。這份哀愁大概更多的是因為這座哭牆。
哭牆又稱西牆,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聖殿護牆的一段,也是第二聖殿護牆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築成。猶太教把該牆看作是第一聖地,教徒至該牆例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其恢複。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麵石牆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為“哭牆”。 耶路撒冷猶太教聖跡哭牆又稱西牆,亦有“歎息之壁”之稱。公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才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麵牆則是歐亞分界線。哭牆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中間屏風相隔,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牆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許多徘徊不去的祈禱者,或以手撫牆麵、或背誦經文、或將寫著祈禱字句的紙條塞入牆壁石縫間。曆經千年的風雨和朝聖者的撫觸,哭牆石頭也泛泛發光,如泣如訴一般。
如果你遊客前往哭牆,也可以近距離撫摸哭牆,隻是要遵守哭牆內的相關規定,如男士進入哭牆,必須戴帽。禱告的地方分隔成男女兩部分,男左女右。沒有帽的旅客可於入口處自行取紙製圓形小帽戴上,在離開前交還。在女性區域,常見婦女涕泣交流地禱告。女性在哭牆不用蒙頭,但在禱告後,她們一步一步退出禱告區域,退出時仍麵向哭牆,表示恭敬。
旅客可靠近牆身,摸著石頭向神禱告,可用任何語言大聲禱告,小聲禱告或默禱,更可以用任何文字寫禱文於紙條上塞進石縫中,代表禱告的認真迫切。女性在哭牆不用蒙頭。
2.實戰耶路撒冷
氣候地理
以色列毗鄰地中海,而耶路撒冷又被山地包圍在中間,因此這裏的氣候既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同時也在山地中進行著自我調節,形成了夏季高溫幹燥,冬季濕潤多雨的氣候特征。來耶路撒冷旅行最佳的時間是每年的4月至10月的旱季,可以避開連綿的陰雨。
交通住宿
在3、4月的複活節、10月、以及12月底的旅遊旺季中,朝聖者與觀光客相當多,難免會感到擁擠。
由於信仰關係,以色列的清真飯館居多,絕大多數都價格適中,以供應中東菜肴為主,阿拉伯餐館在東耶路撒冷很受歡迎。
以色列並無特別的名菜,在猶太人經營的餐館內多半遵守Kosher的戒律,Kosher並非菜名,而是猶太教的用餐規則,在舊約聖經上記載有許多被禁食的食物,主要有:豬肉、章魚、烏賊、蝦、螃蟹等,而且肉和乳製品不可同時吃。所謂Kosher式的用餐方式,即點了肉類的菜時,麵包不塗牛油,餐後不能吃冰淇淋,喝咖啡時也不能加入牛奶。
以色列的點心也很有特色,要品嚐以色列高熱量的點心,可以在晌午或午夜逛一逛耶路撒冷的本·耶和德大街
特色看點
濃重的曆史感 耶路撒冷有新舊城之分。聖跡遍布的舊城區又分為亞美尼亞區、基督教區、伊斯蘭教區和猶太區。從文明和曆史角度來看,新城屬於現代的以色列,而舊城則是宗教的以色列。在這個沒有熟讀曆史簡直寸步難行的城市,舉目所見都是和宗教有關的文化生活。走在耶路撒冷,最能體會出那種曆史迎麵撲來的感覺。諸多保留於幾個世紀前的建築,人們的衣著和行為風尚,幾乎使人懷疑時間是否就此駐足不動了。
神奇的石頭城 耶路撒冷素有“石頭城”之稱,全城多為石材建築,石材顏色淡雅、紋理優美有致,特殊的質地使得被稱做聖城的耶路撒冷更加憑添了一份濃厚的神秘色彩,每當黃昏,夕陽斜掛,全城便披掛著一層黃燦燦的金黃色外衣,美麗無比。
“石頭城”中還建造有不少建築極品。比如現代化的新城中最重要的建築物,外觀造型有如巨大白瓷罐蓋子般的以色列國家博物館,還有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於德軍集中營中死亡的猶太人而建的大屠殺紀念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