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來說,東方對他們充滿誘惑,那裏遍地黃金,處處都是元寶。商業的巨大利潤,驅使著歐洲人去遠東探險。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馬可·波羅的父親尼柯羅·波羅、叔叔馬菲奧·波羅在地中海、黑海北岸一帶從事國際貿易。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在馬可·波羅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遠行去來到了東方,見過忽必烈大汗,並且帶著大汗的使命回到威尼斯。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從遙遠的東方元朝上都返回威尼斯的時候,馬可·波羅已經15歲。肩負元朝大汗的使命,馬可·波羅的父親這次東方之行決定帶著小馬可·波羅一起去東方複命。
馬可·波羅一家選擇的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東行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地中海登陸,沿公元前開辟的歐亞大通道———古絲綢之路東行,穿越敘利亞及兩河流域,橫越伊朗全境,又穿越中亞沙漠,翻越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饑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這裏,馬可·波羅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美玉的和田,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經喀什、和田、莎車、羅布泊、哈密,進入甘肅玉門關,在這裏見到了萬裏長城。經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肅州、涼州、寧夏,曆四年半的艱苦跋涉,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1275年5月到達上都。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波羅一家的旅行是真正的漫漫長路,然而就在從歐洲的家鄉開始啟程的時候,馬可·波羅一家就遭遇了波折。也所謂凡事開頭難,這段波折的歐洲路是如何波折的?因此又遇到了什麼轉機?
在馬可·波羅去元大都之前,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已經從威尼斯到達過元大都,又從元大都回到威尼斯走了一遭。他們都是商人,沒有著書立傳也沒有見聞記錄,帶著元可汗的使命回到威尼斯尋求使者和據說那能長生的燈油,準備再重返元大都。
馬可·波羅父親和叔叔帶回的元朝可汗的使命是要求教皇派一百名優秀的傳教士到東方傳教。但馬可·波羅父親和叔叔在到達亞克(今以色列海以北的阿卡)的時候,卻聽說教皇克萊門特四世(Pope Clement the Fourth)去世的消息,於是他們在亞克見到了教皇委派到那裏的大使,和大使說明情況,大使告訴他們隻能等待新教皇選舉結果再做定奪。沒有產生教皇他們便無法完成任務。波羅兄弟接受了這個忠告,決定在這段時間內,先回威尼斯老家一趟。於是他們便從亞克乘船啟航,經內革羅蓬特回到了威尼斯。到家後,尼可羅·波羅才知道,自己臨行時懷孕的妻子已經去世了,遺下一個兒子,現在已經十五歲了。
但是由於教會內的種種原因,教皇的選舉遲遲未有結果。波羅兄弟擔心大汗對於他們長期滯留歐洲而心中不快或者可能懷疑他們無意回去,長時間的等待變成煎熬。由於教會內的種種原因,教皇的選舉遲遲未有結果。波羅兄弟在威尼斯逗留了兩年,天天盼望新教皇能早日選出,同時又擔心大汗對於他們長期滯留歐洲而心中不快或者可能懷疑他們無意回去,於是便決定先回到亞克,再作打算。這次他們帶上了少年馬可·波羅同行。來到亞克後,他們征得了教皇大使的許可,前往耶路撒冷,按照大汗的吩咐,取來了少許聖墓燈中的油。他們又請求大使致信大汗,證明他們努力履行了大汗的使命,並說明基督教教會的教皇還沒有選出。然後,他們就立即離開前往前麵所說的萊亞蘇斯海港。
馬可·波羅一家離開亞克不久,便接到大使的信函,原來大使被選舉成為了新教皇,並且大使願意滿足他們的使命和要求,召集他們從亞美尼亞返回亞克,辦妥一切所需,重新出發上路。
關於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沒有太多描述,我們在和馬可·波羅一行人出發前,自然有必要去了解一下馬可·波羅的出生地,他的成長環境和當時的社會環境。
(一)做一個冒險家,從威尼斯出發
1. 馬可·波羅的威尼斯
(1)13世紀的威尼斯
公元1254年,馬可·波羅出生在美麗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威尼斯是由12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的城市。島嶼之間架設著彩虹般的橋梁。遠遠望去,威尼斯就像浮在水上的海市蜃樓一樣,神奇而可愛。它的水上交通四通八達,運河穿梭在鱗次櫛比的大小建築群之間,就如同馬路一樣。威尼斯的居民乘著鳳尾舟在運河裏自由自在地行駛,可以到達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威尼斯不但以優美的水上風光而馳名,而且還是商人會聚的地方。
——摘自《中外名人傳記百部——馬可·波羅》
文中描述的威尼斯 “神奇而可愛”,這樣的詞彙可以恰到好處地概括為威尼斯的優美和繁榮。威尼斯正如文中描述的那樣,在13世紀的歐洲,那裏繁榮而喧囂,建築鱗次櫛比,鳳尾舟在運河上自由行駛,碼頭和岸邊時刻有交易在進行或者在商談,在這裏布不用汽車,無需船意外的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都可以到達這個城市的任何角落。就如引文中所描述的一樣,馬可·波羅就出生在這個浮在水上的海市蜃樓一般的城市裏。
(2)水城威尼斯,尋訪馬可·波羅故居
如果你沒有去過威尼斯,作為中國的遊客們在威尼斯已經有一個共同的熟人,他就是我們的大旅行家馬可·波羅。隨著馬可·波羅的蹤跡,就可以暢遊威尼斯,探尋到威尼斯的神秘古老的曆史,追憶這座水城昔日的繁華和輝煌。
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本身可以說就是一座迷宮, 對於初來乍到的人來說總是具備無窮盡的吸引力。乘著威尼斯的鳳尾舟前行,會時時刻刻覺得已經到了路的盡頭,可總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過這一不是“又一村”,在威尼斯,這句詩要改為“柳暗花明又一橋”。
威尼斯還有一個別稱是“橋城”,也是因為水的緣故,所以橋自然就躲起來。每船頭調轉一個彎,就是另一番景象。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這個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
威尼斯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 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之稱。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這座於公元452年興建興建起來的城市在八世紀為亞得裏亞海貿易中心。十世紀曾經建立城市共和國,中世紀為地中海最繁榮的貿易中心之一。新航路開通後,因歐洲商業中心漸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現今作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威尼斯的獨特還在於水。這裏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城市裏交通工具是船這個現狀早在13世紀的威尼斯就已經形成了。
13世紀的威尼斯正是這個國度繁盛的前夜。我們的老熟人馬可·波羅就成長在這個世紀,是一個一切需要開發和探索的時代,有待大發展的時代,正需要進一步邁開步伐向世界邁進的時代,也許就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東西方貿易往來的急迫需求導致了個人命運的變化,馬可·波羅就在加息那個威尼斯達到鼎盛時代的前夕,開始了探索的步伐,走上了東方之旅。
去威尼斯是為了專門尋訪馬可·波羅,這樣的遊客並不多見。這位傳奇人物的故居在家鄉並不起眼,和神秘夢幻的威尼斯其他精致比起來,我們這位朋友的故居顯得樸素極了,就如一位朋友普通的住宅沒有太大區別。
①馬可·波羅故居
乘著鳳尾舟在威尼斯閑逛,如果不打聽,遊客能主動發現馬可·波羅故居還是有點難度的,穿過一條低矮的門洞,一個類似天井的院落就是當年馬可·波羅家族的宅第,如今的門牌編號是5849和5858.因為那裏並沒有什麼特別,隻是一幢普通的三層小樓,稍有些現代感覺的裝飾, 這裏現在已經成為一座劇院,大概也找不出什麼證據能切實地證明馬可·波羅曾經在這裏居住,不過可以在一塊嶄新的牌子上看到一行字:“這是曾經是馬可·波羅的家, 他在五百多年前曾遊遍亞洲, 並寫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這裏三層小樓雖然略顯窄小,但從裏麵的陳設來看,你能感受到偉大的旅行家當年生活的環境。作為一個商人,馬可·波羅的父親和他的兄弟多次往返於東方,使馬可·波羅對遙遠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故居中你可以看到描繪馬可·波羅當年出海遠行的路線圖和油畫。從他的故居遠眺窗外,湛藍的亞得裏亞海水,長年清澈見底。
圖 馬可·波羅故居
馬可·波羅故居在威尼斯顯然沒有被當做一處有重要意義的景點來經營,因為這裏與臨街的那些現代而光鮮的建築相比馬可·波羅故居顯然十分樸實無華,牆麵斑駁,磚塊、門窗都已經很陳舊。這座三層小樓和整個馬可·波羅家族的院落都曾毀於17世紀的一場大火,如今人們看到的是後來重建的。
②聖馬可廣場
從寧靜的從馬可·波羅的故居出來,最近的、最熱鬧的旅遊景點是聖馬可教堂和著名的聖馬可廣場。如果不是因為刻意去尋訪馬可·波羅的故居,遊客在威尼斯最先注意到的地方應該就是聖馬可廣場,這裏自古以來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
1797年拿破侖進占威尼斯後,讚歎聖馬可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客廳”和“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並下令把廣場邊的行政官邸大樓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宮,還建造了連接兩棟大樓的翼樓作為他的舞廳,命名為“拿破侖翼大樓”。因此廣場的熱鬧程度從此可見一斑。
1797年拿破侖進占威尼斯後,垂涎這裏的景色,讚歎聖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因此曾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侖宮。
聖馬可廣場東西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總麵積約1萬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們造型的優美、和諧,石雕的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中少有的傑作。廣場南、北、西三麵被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環繞。這些建築和諧優美,建築物上的石雕生動逼真。聖馬可廣場是每年嘉年華最主要的場景,但是在平常也熱鬧的像一座舞台,永遠不會冷場。這裏人流如潮,廣場上有數不清的鴿子飛起飛落,遊人和它們和平共處。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明珠。它最美麗的時候是上潮的時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廣場鋪上一麵巨大的鏡子,使所有建築像鑲嵌在水晶或玻璃中間,顯得更加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圍咖啡館的露天陳設,遊人們鮮豔的衣著,五光十色,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圖畫。廣場上,母親們帶著孩子在水中嬉戲,年輕人脫去鞋襪來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鴿子,時而簇擁在地上覓食,時而又帶著撲撲拉拉的振翅聲,飛滿整個廣場的上空。
聖馬可廣場
巍峨壯觀的聖馬可大教堂坐落於廣場西邊,聖馬可廣場即由此而得名。教堂始建於公元829年,為千年的古跡瑰寶,值得遊客一再走訪。鄰近的總督府原是建於9世紀的防禦堡壘,後毀於祝融,現存的外貌始於14至15世紀,其建築之華麗,充分展現出昔日共和國時期之國威。大運河環繞該區而流,在南彎道兩旁府邸林立,乘船遊河能遍覽水都風華。
聖馬可廣場和聖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東麵聳立著高98.6米的聖馬可鍾樓和融東西方建築藝術為一體的聖馬可教堂。西麵是總督宮和聖馬可圖書館。嚴整、華麗的總督宮,用粉紅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總督宮是威尼斯國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議會和政府的所在地。
2.實戰威尼斯
氣候地理
春季是威尼斯最舒服的季節,平均氣溫10-18℃,氣候宜人,景色旖旎。2-3月的狂歡節,氣氛熱烈,獨具威尼斯特色,7-8月平均氣溫在30℃左右,紫外線強烈,但夏天來威尼斯的遊客仍然很多,主要是習慣夏天度假的歐洲人。秋天的威尼斯可謂人見人愛,平均氣溫在16℃左右,天氣晴朗,紫外線強度低,順流而下實在是再舒服不過,秋季是威尼斯最清爽的季節。9月底的岡多拉節,是當地不亞於狂歡節的盛大活動,使得清爽的威尼斯展現出熱鬧有趣的另一麵。這個季節也是遊覽穆拉諾島、利多島的最佳時光。冬天的威尼斯很少有零度以下的氣溫,但類似中國江南氣候的那種潮濕加上寒冷。漲潮是冬季困擾威尼斯居民的大問題,這個時候運河水位上升,很多廣場和街道都會被淹沒。但對旅遊者來說這是很新奇的體驗,車站和聖馬可廣場都有專門的“漲潮地圖”出售。漲潮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個小時,發生前幾天會做出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