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樾丞治國璽 篆書改宋體(1 / 2)

其實這兩方大印並不是毛澤東的藏品,但是這兩方大印的刻治過程卻與毛澤東的決策息息相關,可以說沒有毛澤東的拍板,也許就沒有這兩方宋體的國印。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曆朝曆代的國璽都是篆書。毛澤東英明決策,一掃曆史新紀元,改篆書為宋體,從此國璽上的文字變得更方便大眾識別了。

所以,有必要在這裏把國璽製作、決策過程曬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推選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李維漢為秘書長,齊燕銘為副秘書長。籌備會決定成立6個工作小組,各小組分別承擔開國盛典的各項事宜。周恩來委托前清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的陳叔通負責辦理國印之事,並讓齊燕銘協助陳叔通策劃這項工作。

對書法還算精通的齊燕銘,自小生長在北京,對琉璃廠治印行業頗為熟悉,而且自己也有一番篆刻功夫,因此讓齊燕銘協助陳叔通辦理這件事十分適當,齊燕銘於是張羅起來。

那天,張樾丞正在店裏刻字,門外忽然停了一輛黑色小轎車,車上下來一位穿白襯衫黃軍褲的中年人,此人正是齊燕銘。他請張樾丞到北京飯店相聚,座談刻治國印相關事宜,同時齊燕銘還邀請了北京的各路治印高手、名家,有頓立夫、唐醉石、魏長青等。然而,在眾多治印高手中隻有張樾丞會刻治銅印,於是大家一致推舉張樾丞擔當刻治國印之重任。

張樾丞,1881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新河縣南小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雖隻讀過幾年村塾,略通文墨,但他天分很高,在書法上可以說是無師自通,寫得一手好字。1895年,14歲的張樾丞徒步跋涉來到北京,在琉璃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麵對前人的印譜,張樾丞朝夕揣摩,大有所得。

1912年,張樾丞在西琉璃廠開設了一家圖章墨盒店,叫做同古堂。為什麼要叫同古堂呢?這裏麵有個典故:有一天淩晨,張樾丞逛早上的“鬼市”,看見有人出售一個生滿銅鏽、滿是黑泥的扁銅盆。他假意不在乎地說:“你把這破臉盆賣給我,我拿回去當雞食盆用。”回到家,父親把這個盆仔細清洗一遍,銅盆四周露出凹凸的文字和花紋。根據資料記載,這是漢代的珍貴文物“銅鼓”。父親對這個銅鼓十分喜愛,於是取“銅鼓”的諧音作為店名,叫做“同古堂”。

由於張樾丞技藝精湛,曾給宣統皇帝鐫刻過八方大印,一時名聲大噪,求印者甚多。至民國年間,張樾丞已是篆刻界蜚聲海內外的泰鬥級人物了。同古堂享譽四方,財源滾滾。張樾丞與黃伯川、韓少慈並稱琉璃廠“三大財主”。張樾丞雖為富翁,但生活儉樸,煙酒嫖賭的事從來不沾邊。張樾丞把金錢積攢起來,不但用於擴大產業規模,同時還救濟窮人,做慈善事業。

卻說張樾丞接受刻治開國國印任務之後,便開始翻找資料、觀摩印譜,認真研究起來,一共畫了四張印樣,分別為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印麵文字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半個月後,張樾丞將印樣交給了齊燕銘。齊燕銘立即將4個印樣呈送中央領導人和新政協籌備委員會常委們過目、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