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樾丞治國璽 篆書改宋體(2 / 2)

毛澤東看後選定了宋體字的印鑒方案。新中國國印的字體,一反曆朝曆代國璽用篆體的傳統,而改用宋體。用宋體字製大印,曆史上僅太平天國一例,不過那枚印還不能算國璽。

一星期後,齊燕銘高興地告訴張樾丞:“毛澤東主席已經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新政協籌備委員會正式決定將刻治國印任務交給你來完成。”

張樾丞激動萬分,不住地點頭,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送走了齊燕銘,張樾丞對家人和夥計們說:“毛澤東這個人真了不起,曆朝曆代的國印都是篆書字體,他卻定為宋體。宋體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認。共產黨的心裏果然是念著老百姓的。”

隨後,張樾丞把自己反鎖在屋中,吩咐家人除了送吃喝外,任何時候不能打擾。張樾丞就忙著指導兒子張幼丞跟夥計們對原料進行粗加工。先是化銅、澆鑄,然後打光,拿大銼銼,再用手工把做細的木炭磨光。這些工序做完後,張樾丞親自動手畫印樣,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拿鑿子鑿,用刀子修。沒兩天工夫,政府大印就做好了。新中國的第一方國印是普通的銅印,印麵方形,方9厘米,厚2.5厘米,圓柄長10.9厘米,比政務院、中央軍委、高檢、高法等印都要大一些。按照特殊規定,治印後,不許打樣留底,而且印章的四個角都留有一個小高台,待正式使用時磨平,算是開封。國印的印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背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949年11月1日第一號”。8月底,中央辦公廳監印官員和幾名工作人員來同古堂取國印,付高額酬金給張樾丞,張樾丞死活不肯要,中央辦公廳工作人員隻好把錢帶了回去。

建國後,張樾丞還給周恩來、朱德治過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筆。張樾丞為人低調,從不拿鐫刻國印之事炫人,外人知道的很少。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國印與其他數百枚國家機關、地方政府印章一起,按規定上交給新的中央政府,並於1959年成為新落成的中國革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屬國家一級文物。

1961年,張樾丞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80歲。“文革”中,張家數次被紅衛兵抄家掃“四舊”,家人深怕節外生枝,在造反派責難之下,對國印之事更是緘口不言。正是由於張樾丞鐫刻國印之事當時鮮為人知,這也就造成了在數十年之後,寫開國大印的文章不計其數,有諸多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