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昌明,苗族,1925年出生於貴陽,6歲時隨父親定居湘西,11歲讀小學五年級時由於流行性腦膜炎後遺症導致雙耳全聾。為兒子長大後能有糊口謀生的技能,時任“湘西王”陳渠珍私人醫生的父親,帶12歲的石昌明到長沙拜齊白石為師,學習金石篆刻和繪畫技藝。齊白石見是個聾人,且又年幼,暫時沒答應收他為徒,隻讓他做一名“旁觀生”。石昌明雖然耳聾,但是卻很聰明、老實,每天風雨無阻,去看老師作畫治印,有什麼雜活都主動去幹,終於感動了齊白石,收下這個特殊的學生。老師為鼓勵他進步,還曾在他的印譜上題字:“篆法佳,大有齊門法。”石昌明步入齊白石門下後,不但得到齊白石的悉心指導,後來還獲得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師的指點。
石昌明常常回憶一些齊白石和師兄弟們的故事,想起老師的善良和對弟子們的慈愛。那時候,師兄李可染比自己先入師,當時每個月弟子們是要交師傅費給老師的。有一次老師發現李可染半夜還在外麵拉黃包車以籌齊學費,回到住處後還刻苦學習,非常感動,此後老師便免掉了李可染每個月的學費。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那樣被破壞,那段美好的時光僅僅過了一年,日軍的鐵蹄突然就踏破了這個聾啞兒的美好夢想,石昌明不得不在日寇的槍炮聲裏中斷了學藝的美好歲月,離開了湖南,就這樣他與齊白石失散了,他去了沅陵縣圖工美術學校學習,後來又避居蘭州,正巧與張大千共居一個院子,張大千常常親自為石昌明示範,教其臨摹。抗戰勝利後,石昌明經重慶回湖南,又巧遇徐悲鴻,徐悲鴻以臨摹圄於前人,力主其寫生素描。返湘後,他將自己的習作呈送舊友沈從文,沈從文看後以書法條幅一幅贈給石昌明。
1946年,21歲的石昌明在沅陵辦了一次個人畫展,這期間他偶然讀到一首詞:《沁園春·雪》,為其意境氣勢所折服,逢人就讚不絕口,滔滔不絕地說起毛澤東的這闋絕妙好詞,不料一天晚上突然被軍統特務抓走。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沁園春·雪》的作者是毛澤東!出獄後,石昌明懷著敬意刻了一方“潤之吟詠”的印章。新中國建立後,石昌明與在北京的老師齊白石恢複了聯係,托人把印章捎了過去,齊白石很快把印章送給了毛澤東,毛澤東盛讚石昌明的篆刻刀法。
1951年石昌明在湘西吉首開了間刻字小店,他發現附近有種質地很好的水衝石,於是專程到廣州向著名畫家關山月、黎雄才等學習,製出了別具一格的水衝石硯。他製作的硯台以及盆景後來在廣交會亮相,被認為開派之作。在盆景製作方麵造詣尤深,是武陵盆景創始人。
1985年後石昌明定居羊城,以藝會友,成為廣州白天鵝賓館坐堂篆刻畫家和深圳新華書畫公司藝術顧問。曾多次舉辦過個人金石書畫展,參加過“廣交會”。1987年獲得湖南省湘西州政府授予的社會主義建設30周年榮譽證書。曆任湖南省盲人聾啞人協會委員、中國齊白石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廣州市殘聯主席團委員、副主席等職。
1988年他與一位上海女士結為伴侶,並於2003年來到完全陌生的上海。近些年石昌明多次中風,但他頑強地恢複了手的功能,每天刻章作畫,他還要在上海家邊開個畫廊,他不服老,也不怕病魔,還要追求美好的生活。
1991年,國家博物館欲收藏他的“蝦”畫。他笑曰:一蝦一千元。博物館不食言,索了8隻蝦,付款8千。石昌明真個是性情中人,他常常以齊白石所畫的蝦來激勵自己,他說,齊白石畫的蝦不是普通的蝦,而是身著金盔鐵甲、具有頑強意誌、能夠翻江倒海的龍蝦!它的渾身都充滿了智慧、勇敢、力量以及韌性,簡直就成了白石老人的化身。石昌明說,他這一輩子都在學習齊白石的蝦。
石昌明善篆刻、作畫,曾先後為國家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刻印、作畫,並得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專函致謝,石昌明的篆刻書畫還被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收藏,錢其琛還親筆致函讚賞石昌明的畫:昌明之書畫猶為珍貴。1985年,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於廣州尊稱石昌明為“聾王”,繼而“中國聾王石昌明”的稱號譽滿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