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疏密鬆緊巧處理 鐵線陽文成珍品(2 / 2)

吳樸堂談到毛澤東的這方藏書章時解釋說:“毛主席藏書,多不勝數。書多,蓋印也多,必須深刻才不致磨損。”鐵線篆筆畫很細,既能補救字形筆畫繁簡懸殊的缺陷,又有利於深刻。但是,正因為筆畫很細,如果一不小心,不是刻斷,就是刻裂,所以,刻的難度可想而知,非大家巨匠一般是不用鐵線篆的。由於吳樸堂妥善處理了印章筆畫疏密與布局的矛盾,篆法簡潔質樸,章法外緊內鬆,既有皖派篆家的陰柔含蓄,又有浙派篆家的陽剛豪放,巧拙結合,渾然大雅,因而深受毛澤東的喜愛,在他的許多藏書上都鈐有此印。

吳樸堂1922年生,幼名得天,又名中簠,後改名樸,字厚庵,號樸堂。因意外得到漢代池陽宮燈,故以“味燈室”命名其齋。紹興柯岩人,是西泠印社創辦人吳隱的重孫,幼承家學,擅金石書畫,入秦出漢,不拘一家。他治印先摹西泠八家,後學本家吳昌碩,直至神形兼備。師承王福庵之後,始入浙派堂奧,自成一家。因從小家境清寒,18歲就在杭州清和坊懸例刻印,貼補家用,以奉父母。19歲時曾為阮性山治印。阮鈐於扇上,到處為之揄揚,遂致時譽,丁輔之、葉品三、陳叔通諸前輩尤激賞。1946年,經王福庵推薦,任南京總統府印鑄局技正,專門負責官印之篆稿,曾為蔣介石治過印,印文為“總統之印”。1947年25歲時加入西泠印社,屬早期社員中最年輕的幾位之一。1948年,總統府南遷廣州,吳樸堂棄職回杭,以修理鍾表謀生。

新中國成立後,在陳叔通的推薦下進上海博物館做文物整理工作。其印純出傳統,秀雅、整飭如其人。他對古璽較著意,曾費兩年之工,收集、遴選一種粗邊細文之小型古璽,臨刻四百方,輯成《古璽彙存》四卷。梓行以後,頗得印學界讚譽。其摹刻之精,氣韻之佳,置古譜中難辨真偽矣。《西泠印社誌稿》之《卷二·誌人》中有其一小傳:“吳樸字厚庵,號樸堂。重孫,為王入室弟子。嚐摹刻周秦古璽三百餘鈕,成譜曰《古璽彙存》。”西泠印社“創社四英”中,吳隱為其叔公,王福庵不但是其恩師,且將侄孫女王智珠嫁其為妻。因此,王氏於門下諸弟子中,與吳樸堂之感情最為深厚,對其期望也最高,稱道“他的魄力比我大”。據《近代印人傳》介紹:“福老晚年,手顫抖,難以操刀治印。每篆稿之後,遂委樸堂刃石。即代篆刻,亦人莫能辨。”實際上,吳也確是王氏門下諸弟子中篆刻技藝最精、成就最大者。可惜英年早夭,令人扼腕。

吳樸堂傳世的作品除《古璽彙存》四卷外,還曾輯自刻印成《吳樸堂印選》,另有上海書畫出版社在他逝世二十周年之際出版的《樸堂印稿》,以及與西泠同仁方去疾、單曉天合作的《古巴諺語印譜》、《瞿秋白筆名印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