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身精三藝 九十臻高峰(2 / 2)

那是1957年春天,錢君匋拿著各種文件,到北京辦理調回上海的正式調轉手續,在辦理過程中,他突然接到了老朋友,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的一個電話,約君匋先生去懷仁堂看京劇,因為齊燕銘也喜歡篆刻,和錢君匋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錢君匋高興地接受了邀請。

齊燕銘帶著錢君匋走進懷仁堂,剛剛坐下,忽然有人鼓起掌來,好像有人指揮一樣,人們齊刷刷地站了起來,錢君匋向前望去,原來是毛主席走進了懷仁堂!錢君匋很興奮:主席也來看京劇了!演出休息的間隙,齊銘燕領著錢君匋去見毛澤東,並向毛澤東介紹錢君匋:“這位是篆刻家錢君匋先生,曾經給主席刻過兩方印章……”

毛澤東把手伸過去,和錢君匋親切握手,用濃重的湖南腔調說:“謝謝你的印章,你刻的很好,非常好。”

“刻的不好……請主席多加……指點。”

錢君匋本來就不善言辭,在這樣的場合更顯得局促,有點語無倫次。

“先生是南方人?”

“是的,是的。”

齊燕銘介紹說:“錢君匋先生是浙江人,因為公私合營,在音樂出版社當編輯……”

毛澤東親切地詢問錢君匋:“在北京還習慣嗎?”

錢君匋回答:“還好,還好。”

毛澤東看著錢君匋局促不安的老實模樣,不知道錢君匋即將調離北京,就對齊銘燕說:“剛來北京,一定很不習慣。你們應該對錢先生的生活多加照顧。”

……

就這麼幾句簡短的對話,讓錢君匋逃過了一劫。因為文化部在傳達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報告時,將毛澤東要文化部對“錢君匋的生活多加照顧”的話,作為“正確處理”的典範講給了大家,有了毛主席這句話,誰還敢說什麼呢?上海出版局悄悄地將“錢君匋劃為右派分子”的報告壓了下來……27錢君匋就這樣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然而,錢君匋自己並不知道這一切,粉碎“四人幫”之後,上海出版局的一位領導對錢君匋說:“君匋啊,你真是福星高照啊!1957年反右派運動,毛主席的一句話,把你給救了。”錢君匋這才知曉背後發生的這一切。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懷著對共產黨的熱愛和對毛澤東的崇敬之情,錢君匋花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篆刻了一百方很有政治色彩的印章,集成一本《長征印譜》,篆刻風韻獨特,樸素古拙,集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各家風格於一體,於1962年7月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茅盾題寫了印譜的書名,豐子愷、王個簃、齊燕銘、葉露淵、葉恭綽等人題詩,成為錢君匋的厚積薄發之作。

1984年,錢君匋在《略論吳昌碩》的開頭這樣寫道:“每一位偉大人物,和我們在同一空間呼吸的時刻,未必能理解他的價值;等到他一朝謝世,時間造成了曆史的距離,後輩才能看出他的精光異彩。偉大,不是指地位、財產、浮名,而是指人品和貢獻。”認識一個人需要時間和曆史的積澱,這恐怕是一個規律。錢君匋一生,進步,勤奮,堅韌,也因為想在藝術人生辦點可以流芳百世的大事常常招人誤解。

20世紀80年代初,錢君匋思前想後,決定將一生收藏的文物捐獻給國家。1985年6月10日,錢君匋與桐鄉縣縣長方士榮簽下了無償捐獻收藏的文物和自己作品的字據。11月10日,錢君匋偕夫人隨眾人來到故鄉縣城南麵的一塊五畝土地上,揮鍬為即將誕生的君匋藝術院奠基。一年之後,一座亮麗的君匋藝術院落成在他的故鄉桐鄉縣城。1987年7月,錢君匋含著熱淚在上海家中親手將自己收藏的文物一件一件地交到桐鄉接收人的手中。這些瑰寶,就像他一口一口喂大的孩子,現在要嫁出去了,要交給別人去嗬護了,錢君匋百感交集,雙手有些顫抖,不停地對來接收文物的同誌說:“捧好,捧好!”

4000餘件珍貴文物,一輩子的心血,文物價值可以連城,一生“心血”卻是無價。在全民收藏的今天,錢君匋的捐獻舉措,意義更顯不一般了。所以,站在曆史節點上看錢君匋,他不是小氣之人,而是到了無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