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4)(2 / 3)

張岱《雷峰塔》詩:“聞子狀雷峰,老僧掛偏。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時有薰風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慘淡一雷峰,如何擅夕照。遍體是煙霞,掀髯複長嘯。怪石集南屏,寓林為其窟。豈是米襄陽,端嚴具袍笏。”

陳函輝《南屏包莊》詩:“獨創樓船水上行,一天夜氣識金銀。歌喉裂石驚魚鳥,燈火分光入藻。瀟灑西園出聲伎,豪華金穀集文人。自來寂寞皆唐突,雖是逋仙亦恨貧。”

於墳

此文選自《西湖夢尋》卷四《西湖南路》,主要是對於謙冤死之事的評論。於謙(1398-1457),明代浙江錢塘人,字廷益。永樂十九年進士。曾任監察禦史、兵部右侍郎,河南、山西巡撫,後升為兵部尚書。英宗正統十四年,瓦剌侵略大同,英宗親征,於土木堡兵敗被俘。侍講徐有貞等主張放棄北京,遷都南京。於謙堅決反對,擁立英宗之弟為景帝,主持軍務,擊退瓦剌的軍隊。景泰元年,瓦剌與明朝講和,送回英宗。景泰八年,徐有貞、石亨等發動政變,擁英宗複位,誣陷於謙謀反,被處死。後來於謙冤案被平反,諡為忠肅。奉旨將於謙葬於錢塘祖墳。故於墳倍受人們崇敬。據《堯山堂外紀·卷八十三》記載:“景泰初,於肅憫公監修京城,見石灰,口占一絕雲:‘千槌萬鑿出深山,烈火叢中煉幾番。粉骨碎身都不顧,隻留青白在人間。’”由此可見於謙的錚錚鐵骨。

於墳。於少保公以再造功,受冤身死,被刑之日,陰霾翳天,行路踴歎。夫人流山海關,夢公曰:“吾形殊而魂不亂,獨目無光明,借汝眼光見形於皇帝。”翌日,夫人喪其明。會奉天門災,英廟臨視,公形見火光中。上憫然念其忠,乃詔貸夫人歸。又夢公還眼光,目複明也。公遺骸,都督陳逵密囑瘞藏。繼子冕請葬錢塘祖塋,得旨奉葬於此。成化二年,廷議始白〔1〕。上遣行人馬睞諭祭〔2〕。其詞略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以自持,為權奸之所害。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弘治七年賜諡曰“肅湣”,建祠曰“旌功”。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四十二年,禦使楊鶴為公增廓祠宇,廟貌巍煥,屬雲間陳繼儒作碑記之。碑曰:“大抵忠臣為國,不惜死,亦不惜名。不惜死,然後有豪傑之敢;不惜名,然後有聖賢之悶。黃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即能伏流地中萬三千裏,又能千裏一曲,是其悶也。昔者土木之變,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遷之議,召勤王之師〔3〕。鹵擁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謝曰:‘賴天地宗社之靈,國有君矣〔4〕。’此一見《左傳》:楚人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應之曰: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矣。楚人知雖執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又一見《廉頗傳》:秦王逼趙王會澠池。廉頗送至境曰:‘王行,度道裏會遇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又再見《王旦傳》〔5〕:契丹犯邊,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內,未有捷報,當何如?’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公讀書得力處也。由前言之,公為宋之目夷;由後言之,公不為廉頗、旦,何也?嗚呼!茂陵之立而複廢,廢而後當立,誰不知之?公之識,豈出王直、李侃、朱英下〔6〕?又豈出鍾同、章綸下〔7〕?蓋公相時度勢,有不當言者,有不必言者。當裕陵在鹵,茂陵在儲,拒父則衛輒,迎父則高宗,戰不可,和不可,無一而可〔8〕。為製鹵地,此不當言也。裕陵既返,見濟薨,睟王病,天人攸歸,非裕陵而誰?又非茂陵而誰?明率百官,朝請複辟,直以遵晦待時耳,此不必言也。若徐有貞、曹、石奪門之舉,乃變局,非正局;乃劫局,非遲局;乃縱橫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諸?嗚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則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公諍之,而公去之,則南宮之錮,不將燭影斧聲乎〔9〕?東宮之廢後,不將宋之德昭乎〔10〕?公雖欲調睟王之兄弟,而實密護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鑾,公功;其他日得以複辟,公功也;複儲,亦公功也〔11〕。人能見所見,而不能見所不見。能見者,豪傑之敢;不能見者,聖賢之悶。敢於任死,而悶於暴君,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公祠既盛,而四方之祈夢至者接踵,而答如響〔12〕。

〔1〕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

〔2〕行人:官名。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周禮·秋官》有行人。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設置。漢代大鴻臚屬官有行人,後改稱大行令。明代設行人司,複有行人之官,掌傳旨,冊封、撫諭等事。諭祭:天子下旨祭臣子。

〔3〕土木之變,裕陵北狩:指明英宗親征瓦剌,在土木穀兵敗被俘事。

〔4〕鹵:同虜,指瓦剌也先所統率的軍隊。

〔5〕王旦:宋真宗宰相。《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契丹犯邊,從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東京,遇暴疾,命旦馳還,權留守事。旦曰:‘願宣寇準,臣有所陳。’準至,旦奏曰:‘十日之間未有捷報,時當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嚴,使人不得傳播。及駕還,旦子弟及家人皆迎於郊,忽聞後有騶訶聲,驚視之,乃旦也。”

〔6〕王直:吏部尚書。李侃:都給事中。朱英:禦史。

〔7〕鍾同:禦史。章綸:禮部郎中。

〔8〕裕陵:指明英宗。茂陵:指明憲宗。衛輒:春秋時衛國人,與其父蒯聵父子爭國,拒其父入衛國。《禮記正義·卷十·檀弓》:“衛輒拒父,《左氏》以為子而拒父,悖德逆倫,大惡也。”

〔9〕燭影斧聲:宋太祖去世之前,太宗入宮的一段傳說。宋文瑩《續湘山野錄》:“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女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後人因有以“燭影斧聲”指太宗殺兄奪位。

〔10〕宋之德昭:德昭是宋太祖的兒子,宋太宗的侄兒。《宋史·卷二百四十四》:“燕懿王德昭字日新,母賀皇後。乾德二年出閣。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衝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使。開寶六年,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改京兆尹,移鎮永興,兼侍中,始封武功郡王……四年,從征幽州。軍中嚐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聞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癡兒何至此邪!’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諡,後改吳王,又改越王。德昭喜慍不形於色。真宗即位,贈太傅。”

〔11〕回鑾、複辟:指讓明英宗複位事。《明史·於謙傳》:“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複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複儲:指立郕王為太子。《明史·於謙傳》:“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後立郕王。王驚謝至再。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王乃受命。”

〔12〕答如響:其靈驗像聲音的回響一樣(準確無誤)。

人民對於忠義冤死之士,往往編造出許多神話故事來,以顯示其忠魂不散,特別靈驗,從而表達出他們對於忠臣義士的極其崇敬的心情,也抒泄了他們懲惡褒賢的激情,對於關羽是如此,對於嶽飛是如此,對於於謙更是如此。此外,陳繼儒的碑文,有理有據,滔滔雄辯,正義凜然,文情並茂。張岱作為明末才子,不自己撰文論述,而全引碑文,成了此文的核心部分,原因即在於此吧?

王思任《吊於忠肅祠》詩:“涕割西湖水,於墳望嶽墳。孤煙埋碧血,太白黯妖氛。社稷留還我,頭顱擲與君。南城得意骨,何處暮楊聞。一派笙歌地,千秋寒食朝。白雲心浩浩,黃葉淚蕭蕭。天柱擎鴻社,人生付鹿蕉。北邙今古諱,幾突麗山椒。”

張溥《吊於忠肅》詩:“栝柏風嚴辭月明,至今兩袖識書生。青山魂魄分夷夏,白日須眉見太平。一死錢塘潮尚怒,孤墳嶽渚水同清。莫言軟美人如土,夜夜天河望帝京。”

張岱《於少保祠》詩:“平生有力濟危川,百二山河去複旋。宗澤死心援北狩,李綱痛哭止南遷。澠池立子還無日,社稷呼君別有天。複辟南宮豈是奪,借公一死取貂蟬。社稷存亡股掌中,反因罪案見精忠。以君孤注憂王旦,分我杯羹歸太公。但使廬陵存外邸,自知冕服返桐宮。屬鏤賜死非君意,曾道於謙實有功。”

楊鶴《於墳華表柱銘》:“赤手挽銀河,君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哭英雄。”

又《正祠柱銘》:“千古痛錢塘,並楚國孤臣,白馬江邊,怒卷千堆夜雪;兩朝冤少保,同嶽家父子,夕陽亭裏,傷心兩地風波。”

董其昌《於少保祠柱銘》:“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青白在人間。”

張岱《於少保柱銘》:“宋室無謀,歲輸鹵數萬幣,和議既成,安得兩宮歸朔漠;漢家鬥智,幸分我一杯羹,挾求非計,不勞三寸返新豐。”

龍井

此文選自《西湖夢尋》卷四《西湖南路》,記載了龍井寺變遷的情況。

南山上下有兩龍井。上為老龍井,一泓寒碧,清冽異常,棄之叢薄間,無有過而問之者。其地產茶,遂為兩山絕品。再上為天門,可通三竺。南為九溪,路通徐村,水出江幹。其西為十八澗,路通月輪山,水出六和塔下。龍井本名延恩衍慶寺。唐乾二年,居民募緣改造為報國看經院〔1〕。宋熙寧中,改壽聖院,東坡書額〔2〕。紹興三十一年,改廣福院〔3〕。淳六年,改龍井寺〔4〕。元豐二年,辨才師自天竺歸老於此,不複出,與蘇子瞻、趙閱道友善〔5〕。後人建三賢閣祀之,歲久寺圮。萬曆二十三年,司禮孫公重修,構亭軒,築橋,鍬浴龍池,創霖雨閣,煥然一新,遊人駢集〔6〕。

〔1〕乾祐二年:唐無乾祐年號,隻有天祐,天祐二年為公元905年。

〔2〕熙寧:宋神宗年號,公元1068-1077年。

〔3〕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

〔4〕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

〔5〕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

〔6〕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

此文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可作寺誌來讀。

一片雲

此文選自《西湖夢尋》卷四《西湖南路》,描寫神運石和一片雲石的奇特處。

神運石在龍井寺中,高六尺許,奇怪突兀,特立簷下。有木香一架,穿繞竅竇,蟠若龍蛇。正統十三年,中貴李德駐龍井。天旱,令力士淘之。初得鐵牌二十四、玉佛一座、金銀一錠,鑿大宋元豐年號。後得此石,以八十人舁起之,上有“神運”二字,旁多款識,漶漫不可讀,不知何代所鐫,大約皆投龍以祈雨者也。風篁嶺上有一片雲石,高可丈許,青潤玲瓏,巧若鏤刻。鬆磴盤屈,草莽間有石洞,堆砌工致岩。石後有片雲亭,司禮孫公所構,設石棋枰於前,上鐫“興來臨水敲殘月,談罷吟風倚片雲”之句。遊人倚徙,不忍遽去。

寫一片雲石,卻將神運石用來對比,不僅使此文不顯單薄,通過對比,還使兩塊石頭的奇異處更加突出。

秦觀《龍井題名記》:元豐二年,中秋後一日,餘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龍井有辨才大師,以書邀餘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則曰:以不時至,去矣。“是夕,天宇開霽,林間月明,可數毫發。遂棄舟,從參寥策杖並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於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憩於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鬱,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行二鼓,始至壽聖院,謁辨才於朝音堂,明日乃還。”

張京元《龍井小記》:“過風篁嶺,是為龍井,即蘇端明、米海嶽與辨才往來處也。寺北向,門內外修竹琅琅。並在殿左,泉出石罅,甃小園池,下複為方池承之。池中各有巨魚,而水無腥氣。池淙淙下瀉,繞寺門而出。小坐,與偕亭玩一片雲石。山僧汲水供茗,泉味色俱清。僧容亦枯寂,視諸山迥異。”

王稚登《龍井詩》:“深穀盤回入,靈泉沸流。隔林先作雨,到寺不勝秋。古殿龍王在,空林鹿女遊。一尊斜日下,獨為古人留。”

袁宏道《龍井》詩:“都說今龍井,幽奇逾昔時。路迂迷舊處,樹古失名兒。渴仰雞蘇佛,亂參玉版師。破筒分穀水,芟草出秦碑。數盤行井上,百計引泉飛。畫壁屯雲族,紅欄蝕水衣。路香茶葉長,畦小藥苗肥。宏也學蘇子,辨才君是非。”

張岱《龍井柱銘》:“夜壑泉歸,渥窪能致千岩雨;曉堂龍出,崖石皆為一片雲。”

西溪

此文選自《西湖夢尋》卷五《西湖外景》,描繪了西溪的奇麗景色。《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西溪在靈隱山西北。《誌》雲:西溪有石人塢,蓋北高峰石人嶺之支也。塢口為九沙,為沿山路。宋南渡時,車駕由此入餘杭,曆方井、法華、秦亭諸山,凡十八裏,而絡以小河。又北彙餘杭塘,合於運河。”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裏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嶺,峭拔凝立,形如人狀,雙髻聳然。過嶺為西溪,居民數百家,聚為村市。相傳宋南渡時,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豐厚,欲都之。後得鳳凰山,乃雲:“西溪且留下。”後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椏,大似黃山鬆。好事者至其地,買得極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蘆花,明月映之,白如積雪,大是奇景。餘謂西湖真江南錦繡之地,入其中者,目厭綺麗,耳厭笙歌,欲尋深溪盤穀,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當以西溪為最。餘友江道睧有精舍在西溪,招餘同隱。餘以鹿鹿風塵,未能赴之,至今猶有遺恨。

“目厭綺麗,耳厭笙歌,欲尋深溪盤穀,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當以西溪為最”,這是張岱由衷之言。當今旅遊者卻相反,追逐綺麗,追逐笙歌,追逐熱鬧,這就無法真正領略到山水的情趣。

王稚登《西溪寄彭欽之書》:“留武林十日許,未嚐一至湖上,然遂窮西溪之勝。舟車程並十八裏,皆行山雲竹靄中,衣袂盡綠。桂樹大者,兩人圍之不盡。樹下花覆地如黃金,山中人縛帚掃花售市上,每擔僅當脫粟之半耳。往歲行山陰道上,大歎其佳,此行似勝。”

李流芳《題西溪畫》:“壬子正月晦日,同仲錫、子與自雲棲翻白沙嶺至西溪。夾路修篁,行兩山間,凡十裏,至永興寺。永興山下夷曠,平疇遠村,幽泉老樹,點綴各各成致。自永興至嶽廟又十裏,梅花綿亙村落,彌望如雪,一似餘家西磧山中。是日,飯永興,登樓嘯詠。夜還湖上小築,同孟暘、印持、子將痛飲。翼日出冊子畫此。癸醜十月烏鎮舟中題。”

楊蟠《西溪》詩:“為愛西溪好,長憂溪水窮。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王思任《西溪》詩:“一嶺透天目,千溪叫雨頭。石雲開繡壁,山骨洗寒流。鳥道苔衣滑,人家竹語幽。此行不作路,半武百年遊。”

張岱《秋雪庵詩》:“古宕西溪天下聞,輞川詩是記遊文。庵前老荻飛秋雪,林外奇峰聳夏雲。怪石棱層皆露骨,古梅結屈止留筋。溪山步步堪盤礴,植杖聽泉到夕曛。”

虎跑泉

此文選自《西湖夢尋》卷五《西湖外景》,記載了虎跑寺屢毀屢建的經過並從其得名的由來講述了有關虎跑泉的神話。

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師所建〔1〕。憲宗賜號曰廣福院。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2〕。宋末毀。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毀〔3〕。明正德十四年,寶掌禪師重建〔4〕。嘉靖十九年又毀〔5〕。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今人皆以泉名其寺雲。先是,性空師為蒲阪盧氏子,得法於百丈海,來遊此山,樂其靈氣鬱盤,棲禪其中。苦於無水,意欲他徙。夢神人語曰:“師毋患水,南嶽有童子泉,當遣二虎驅來。”翼日,果見二虎跑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師遂留。明洪武十一年,學士宋濂朝京,道山下〔6〕。主僧邀濂觀泉,寺僧披衣同舉梵咒,泉睩沸而出,空中雪舞。濂心異之,為作銘以記。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擔。寺中有調水符,取以為驗。

〔1〕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

〔2〕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乾符三年:公元876年。

〔3〕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

〔4〕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

〔5〕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

〔6〕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

虎跑泉的由來有點兒聳人聽聞,但旅遊景點往往是靠這些聳人聽聞的故事來吸引遊人的。

蘇軾《虎跑泉》詩:“亭亭石榻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趨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遊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