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娣姒之間恕己而行,換子而撫(1 / 1)

原文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閑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顏氏家訓》

白話

妯娌之間,糾紛最多。即使是親姐妹成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離遠一點,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來相會。何況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卻處在多糾紛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實在太少了。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辦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卻都要顧自己的私利,擔子雖重卻少講道義。如果能使自己寬恕原諒對方,把對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樣愛撫,那這類災禍就不會發生了。

家訓史話

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到了魯國的郊外,望見原野上有個婦女懷裏抱著一個小孩,手裏拉著一個小孩趕路。軍隊快追上去的時候,那婦女放下懷裏抱著的孩子,抱起手裏牽著的小孩逃到山裏。那個被放下的小孩在後邊啼哭,可婦女依然飛快地行走,並不理會。齊軍將領問那個哭泣的小孩:“逃跑的婦女是你的母親嗎?”小孩回答說:“是的。”“你母親抱的小孩是誰?”“不知道。”齊軍將領就去追那個婦女,士兵引弓搭箭準備射她,並喊道:“站住!不站住,就射死你。”婦女隻好回轉身來。齊國的將領問她:“你抱的小孩是誰?丟下的那個小孩是誰?”婦女回答說:“懷裏抱的,是我哥哥的兒子;丟下的,是我自己的兒子。看見軍隊快要追趕上來,我無力同時保護兩個孩子,就舍棄了我自己的兒子。”齊國的將領說:“兒子對於母親來說,那是最疼愛不過的,你現在卻丟棄親兒子,反抱著哥哥的孩子跑,這是為什麼?”婦人說:“疼愛自己的孩子那是一種個人感情;救兄長的孩子,那是一種公共道德。

如果我違背公共道德而偏私個人感情,丟棄兄長的孩子而救我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幸免於難,但魯國的國君也因此而不願再要我這樣的臣民,魯國的大夫也不願再去養我,國內的一般百姓也以與我為伍為恥。果真這樣的話,我以後根本沒有容身之所,也沒有邁步之地。這樣說來,雖然很心疼兒子,但道義上怎麼辦呢?所以我忍心丟下兒子來保全道義。

關鍵是如果失去了道義就再無臉去見魯國了。”聽了這個婦人的話,齊國的將領竟按兵不動,他派人報告齊國的國君說:“現在不能征伐魯國。我們來到魯境,連一個山野婦人都懂得守節操行道義,不以私害公,而況他們的朝臣和士大夫呢?所以我們請求退兵。”齊國的國君同意了這個意見。後來,魯國的國君聽說了這件事,賜給這個婦女束帛百端,並給了她一個“義姑姊”的榮譽稱號。

古訓今鑒

舍己救人者很多,但是能夠割舍自己的親骨肉而保全親人孩子的事例並不多見。《趙氏孤兒》一場舍己子救孤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魯國一個婦人也能做有這樣的舉動,怎麼能不叫人心不震撼。從一個人的行為能看出一個家庭的水平,從一個家庭的治理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德行。可見哪怕是家庭中一個婦人的行為都應該嚴格約束,遵守禮法,講究孝悌大義,這樣才能家寧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