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欲求子孝,必先慈;將責弟悌,務為友。雖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能立悌。夫和之不備或應以不和,猶信不足焉必有不信。倘知恩意相生,情理相出,可使家有參、柴,人皆由、損。
——《戒子通錄》
白話
想要兒子孝順,父母必須慈愛;想要弟弟恭敬,哥哥必須友善。盡管孝順不一定非得以慈愛為前提,而慈愛卻確實能夠培植孝心;恭敬不一定非得以友善為前提,而友善卻確實能夠樹立恭敬之心。自己不和善,別人自然會以不和善來回應;就好比自己缺乏誠信,別人也會以不講信義來回應一樣。假如明白了恩惠和情義相輔相成、情感和義理相互依存的道理,就可以使家家都出現像曾參、高柴這樣的大孝子,人人都成為像子路、閔損這樣的大賢人。
家訓史話
魏時的芒慈母,是孟楊氏的女兒,芒卯的後妻。她與芒卯生了三個孩子。芒卯的前妻留下五個孩子,他們都不愛戴後母。盡管芒慈母對他們五人非常好,但他們仍然不愛戴她。於是,芒慈母讓自己的三個孩子不能與前妻的五子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食,即便是起居、進退也對前妻的五子給予特殊的照顧。可是前妻的孩子仍然不能與她慈愛相處。正在這時,前妻的一個孩子違犯了魏王的命令,要被處死。芒慈母為此憂愁悲哀,消瘦了許多。她一天到晚奔波,想辦法拯救這個孩子。有人對芒慈母說:“兒子不愛他的母親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你為什麼還這樣為他憂愁勤勞呢?”芒慈母說:“假如是我的親生子的話,他即使不愛我,我也肯定會救他與危難之中。單單對非親生子不能這樣,那與不懂禮數的一般人有什麼區別呢?況且他們的父親因為他們失去了母親,才把他們托付給我。繼母就是母親,做為人的母親卻不能愛自己的孩子,這能算得上是慈愛之舉嗎?親自己的親生子,而偏廢前妻的孩子,這能算是義舉嗎?既失了慈又不講義,還怎麼立身於世上呢?盡管他們不喜愛我,而我又怎麼能不顧道義呢?”於是,她為前妻子訴訟辯罪。魏安厘王聽說了這件事後,讚歎芒慈母的德行義舉,並說:“後母有這樣的高義,怎麼能不赦免她的孩子呢?”於是赦免了芒慈母的孩子,恢複他們完整的家庭。從此之後,這五個孩子都非常親善孝順後母,芒慈母即以禮義來教育引導他們。在芒慈母的訓導下,芒慈母家的八個孩子都成了魏國的大夫卿士。
古訓今鑒
中國曆來又提倡以“孝”治理天下。俗語說:“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意謂隻有學通古書,才能明白古往今來的世道滄桑。這也是治家、治國的一種謀略。芒慈母能推己及人,不僅愛自己的孩子,作為繼母能有這樣的胸懷和慈善之心實屬難得。這樣的母親自然不用擔心子女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