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積善之家,必有餘慶(1 / 1)

原文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流,積為江河;星星之灼,燎於原野,其始至微,其終至巨。

——《易經·文言》

白話

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所以善惡都是慢慢積累得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要防微杜漸,從小約束。

家訓史話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曾經說過“後世雖貧,禮不可墮;子孫雖愚,家祭不可簡”為理由。為了尊重和祭祀祖先。改變以往沒有祠宇的狀況。主動和宗族的長者商量。發起建立祠堂並每年定時致祭。曾玉屏認為自己很早就沒有讀書。壯年以為恥。所以喜歡接待讀書之人。常願有學問的宿儒來自己家走訪。對有品德的正人君子。尊重敬禮。不敢怠慢。對待鄉鄰族裏“吉則賀,喪則吊,有疾則問,人道之常也,吾必踐焉,必躬焉 ,財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鄰裏爭訟的。曾玉屏常出來主持公道。遇到無禮者則厲辭詰責。有時擺酒席請人吃飯。使相爭的人“一笑散去”。遇到橋梁道路廢壞無人管的。或是孤寡殘疾無助的人。曾玉屏都會及時出錢出力。還認為這些事如果要等到富有了以後再去做,“則天下終無可成之事”。這位曾玉屏,號星岡公。是一位有德的長者。正是曾國藩的祖父。也是曾國藩一生最敬服的人之一。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曾國藩給祖父的家書寫道:“伏念祖父平日積德累仁,救難濟急,孫所知者,已難指數。如廖品一之孤、上蓮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羅巷、樟樹堂各庵,皆代為籌畫,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無策、計無複之者,得祖父善為調停,旋乾轉坤,無不立即解危,”可見曾國藩的祖父所做的。不僅僅是對曾姓族人。就是非曾姓的鄉鄰。也多有救濟幫助。而且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曾國藩才發出“孫所知者,已難指數”的感慨。也許是積德累仁的緣故。曾玉屏的兒子曾麟書首先打破了其家幾百年無秀才的局麵。曾麟書首取湘鄉曾氏家族中的第一個秀才後,生活在僻居窮鄉的曾麟書家族子孫中,由此科名大開,產生了曾國藩、曾廣鈞兩個進士,秀才、貢生、舉人更是多達20餘人。而曾麟書的五個兒子中。顯達揚名者,除曾國藩以外。還有一個曾國荃。曾國荃,字沅甫,號叔純,他是曾麟書的第四子。因為在族中排行第九,故湘軍中人稱其為“九帥”。 曾受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曆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署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銜。翌年卒於位,諡“忠襄”。曾玉屏的積善餘慶所致。兩位孫子曾國藩和曾國荃皆擔任過兩江總督。

古訓今鑒

無論是善的種子,還是惡的種子,其生長成熟的速度,完全取決於你當時種下種子的動機,比如,你幫助某個人時,如果懷著極其強烈的同情和悲憫之心,那麼,這個善的種子就相當的茁壯強大,被別人幫助的善果就會以很快的速度加倍的回來,反之亦然,當你傷害某個人時,如果是懷著極其強烈的憎恨之心,甚至是帶著希望那個人從地球上消失的刻骨的嗔恨心,那麼,自己被別人傷害的果實,同樣也會以很快的速度加倍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