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賢不肖皆吾子,為父母者切不可毫發偏愛,偏愛日久,兄弟間不覺怨憤之積,往往一待親歿而爭訟因之。創業思垂永久,全要此處見得明,不貽後日之禍可也。
——(明)姚舜牧《藥言》
白話
不論孩子賢良還是不肖,做父母的都不能有絲毫的偏心。假如厚此薄彼時間長了,兄弟之間的怨恨之情就會越積越深,往往等到父母離世,就開始發生糾紛,甚至訴訟公堂。所創的家業要想永久,就得在這個問題上有清醒的認識,不千萬不能給以後留下禍根啊。
家訓史話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為陳王,死後諡“思”,故世稱陳思王。有《曹子建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對當時及後代文學影響最大、後人多數評價最高的一個。
曹植“性機警,多藝能,才藻敏贍”,在“機警”方麵和曹操小時候很像,曹操喜歡文藝,曹植在文藝方麵的才能幾乎無人能及,所以深得曹操喜愛,有立曹植為太子的想法。
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圍繞繼承權的一場明爭暗奪。最終,由於曹植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與老練,而歸於失敗。曹操死後,曹植受到曹丕的嚴厲迫害,他名為王侯,行動卻不得自由,動輒獲咎,如同囚徒。
後來,做了皇帝的曹丕想要迫害曹植,於是就想盡辦法找茬,又一次,要他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 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哭泣不已。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明帝曹叡繼位後,曹植的處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懷壯誌,無從施展,終於鬱鬱而死。
古訓今鑒
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應該是相同的,不能因為這個孩子聰明伶俐就喜歡,另外一個愚笨就討厭。如今這種現在在家庭中也很是普遍,因為父母偏愛兄妹中的一方,因此而引起的家庭矛盾並不少見。親情不該分輕重,不論男女、長幼,對待子女都應該平等,家長一點點偏愛就是對孩子的一點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