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傲矣。 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曾國藩家書》

白話

世代顯貴的家族子孫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一個是奢侈,一個就是驕橫。並不是說錦衣玉食的生活才叫奢侈,假如有衣服很多,車馬隨從呼來換取習以為常,這就是日漸奢侈了,看見鄉下之人就嗤笑人土俗簡陋,對雇傭的工人頤指氣使,這就是日漸驕橫傲慢了。京師做官人家的子弟之所以學壞,都是由於叫驕奢二字。你一定要和眾子弟注意引以為戒。至囑,至囑。

家訓史話

道光十七年的十二月,曾國藩進京會試。但沒有路費,隻好四處告貸於親族鄰裏,終於籌得三十二緡,到達北京城時,手裏隻剩下三緡錢。

古時一緡錢相當於一貫錢,大約值一兩銀子。可見,曾國藩是一個出身寒素的農家子弟。過去的曆史學家都把他稱為地主,不知所據何在?

早年,曾國藩先後三次進京赴考,由於家境寒素,進京的路費都是從親友那裏借來的。直到道光二十四年,從曾國藩的一封家書中得知,曾氏家中尚欠債不少。

自幼家貧的曾國藩,此後一直堅持勤儉樸實的作風。他認為:“持身儉,則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墮;為官儉,則以儉養廉,居高不敗。”

晚清時期,官至極品,手握軍國大權的曾國藩,其起居飲食仍然極為儉樸,常思一湯一飯、一絲一縷來之不易。

曾國藩為官三十年,堅持穿布衣布襪,而且均由妻子、媳婦所縫製。三十歲時,曾國藩曾製天青緞馬褂一件,家居時從來不穿,惟遇慶賀和過年過節、會見親朋時穿。故藏之三十年,衣猶如新。

他每日堅持吃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也隻有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因此時人戲稱他為“一品宰相”,“一品”即“一葷”。

曾國藩還認為,平時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紙片都要收集起來,以備他日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

曾國藩不僅自己節儉,還屢次告誡其家人、屬下、朋友也要節儉。就是在去世前不久,還在夜間與兒子詳談,講求節約之法。

在他寫給長子曾紀澤的信中說:“勤儉自持,習老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之也。餘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之氣。”

為了使家中子弟能達到崇尚勤儉勞苦的目的,他為家人製訂了一套具體的尚儉課目。課目規定男子是:“看、讀、寫、作”;女子則是:“衣、食、粗、細”。規定女子織麻紡紗,中午為之:燒茶煮飯,掃抹房舍,一早為之;縫製衣服鞋襪及刺繡,下午及晚上為之。他在南京總督府任內,其夫人和兒媳們,每日還要織麻紡紗,不得間斷。

其三弟曾國荃在巡撫任上,因家中客人和子孫增多,舊屋不夠用,故九弟新建一屋,花費三千串錢。曾聽後大怒,遂馳書責罵九弟曰:“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吾此生誓不住新屋!”此後,終其一生未進新屋一步,病故時,仍在兩江總督住所。

由此可見,克勤克儉的曾國藩日後成就一番大業,完全是有道理的。

古訓今鑒

曾國藩十分清楚“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雖然後來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或許就是因為他一直克勤克儉的作風,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家人,在等級製度森嚴的封建社會才能有一席之地,並能將家業發揚光大。縱觀所有關於治家的格言和家訓,勤儉一條是處處存在的警訓。可見勤儉二字對於家庭之重要。家庭不長奢侈之風,家庭成員也會克勤克儉要求自己,這樣社會才不會有奢靡的風氣盛行,由此說來,治家無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