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居家之道,推崇儉可以長久(1 / 1)

原文

居家之道,推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製,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爾教導諸妹,敬聽父訓,自有可久之理……

——《曾國藩家書》

白話

在治理家庭上,如果推崇節儉,家業才會長久。如果處在亂世之中,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奢侈浪費。衣物不需要過多置辦,尤其不能裝點太過華麗,絢爛。你應該教導各姊妹,聽取父輩訓言,那麼家業自然就會長久了。

家訓史話

道光十七年的十二月,曾國藩進京會試。但沒有路費,隻好四處告貸於親族鄰裏,終於籌得三十二緡,到達北京城時,手裏隻剩下三緡錢。

古時一緡錢相當於一貫錢,大約值一兩銀子。可見,曾國藩是一個出身寒素的農家子弟。過去的曆史學家都把他稱為地主,不知所據何在?

早年,曾國藩先後三次進京赴考,由於家境寒素,進京的路費都是從親友那裏借來的。直到道光二十四年,我們從曾國藩的一封家書中得知,曾氏家中尚欠債不少:

“去年二月十六接父親正月四日手諭,中雲:‘年事一切,銀錢敷用有餘。上年所借頭息錢,均已完清。’不知所完究係何項?未完尚有何項?兄所知者,僅江孝八外祖百兩,朱嵐暄五十兩而已。其餘如耒陽本家之帳,由兄由京寄還,不與家中相幹。甲午冬借添梓坪錢五十千,尚不知作何還法。”

從信中可知,曾氏家中欠債,家裏一直瞞著這位做京官的兒子,曾國藩自己估計欠債約六百兩之多,但兩個弟弟來信告知家中已欠債上千兩。而這個時候曾國藩已經34歲,做到了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自幼家貧的曾國藩,此後一直堅持勤儉樸實的作風。他認為:“持身儉,則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儉,則家業興隆,永世不墮;為官儉,則以儉養廉,居高不敗。”

晚清時期,官至極品,手握軍國大權的曾國藩,其起居飲食仍然極為儉樸,常思一湯一飯、一絲一縷來之不易。

曾國藩為官三十年,堅持穿布衣布襪,而且均由妻子、媳婦所縫製。三十歲時,曾國藩曾製天青緞馬褂一件,家居時從來不穿,惟遇慶賀和過年過節、會見親朋時穿。故藏之三十年,衣猶如新。他每日堅持吃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也隻有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因此時人戲稱他為“一品宰相”,“一品”即“一葷”。

曾國藩還認為,平時應當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紙片都要收集起來,以備他日使用。如他所言:“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

曾國藩不僅自己節儉,還屢次告誡其家人、屬下、朋友也要節儉。就是在去世前不久,還在夜間與兒子詳談,講求節約之法。

在他寫給長子曾紀澤的信中說:“勤儉自持,習老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之也。餘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之氣。”

為了使家中子弟能達到崇尚勤儉勞苦的目的,他為家人製訂了一套具體的尚儉課目。課目規定男子是:“看、讀、寫、作”;女子則是:“衣、食、粗、細”。規定女子織麻紡紗,中午為之:燒茶煮飯,掃抹房舍,一早為之;縫製衣服鞋襪及刺繡,下午及晚上為之。他在南京總督府任內,其夫人和兒媳們,每日還要織麻紡紗,不得間斷。

其三弟曾國荃在巡撫任上,因家中客人和子孫增多,舊屋不夠用,故九弟新建一屋,花費三千串錢。曾聽後大怒,遂馳書責罵九弟曰:“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吾此生誓不住新屋!”此後,終其一生未進新屋一步,病故時,仍在兩江總督住所。

古訓今鑒

由此看來,克勤克儉的曾國藩日後成就一番大業,完全是有道理的。不管是亂世還是盛世,奢侈都不應該被提倡,清心寡欲,生活上太多渲染裝飾,就會被生活所累。縱觀古今中外凡事成大事的人,都有簡約的行事風格,太過講究穿著和庭院居室,早晚都會因裝飾而累。紅樓夢中賈府上下幾百人,吃穿住用都要維持講究,時間長了,家業凋敝卻不自知,日常用度不知節省,最終家道中落,呼啦啦大廈傾,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