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居官當如居家,必有顧藉;居家當如居官,必有綱紀。
——《袁氏世範》
白話
當官應當像當家一樣,對百姓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照顧愛惜;當家也應當像當官一樣,用規矩來治家。
家訓史話
包拯是北宋宋仁宗時期的名臣,以為政嚴明,剛正不阿聞名於當時;同時,他還為政廉潔,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出身於民間寒門,有著極強的家庭觀念。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 年),包拯中進士,按當時的規定,包拯被任命為大理寺評事,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西北)任知縣。由於建昌縣離包拯的家鄉廬州合肥縣(今安徽合肥市)太遠包拯父母又都年事已高,包拯便辭官不去上任,在家照顧父母。後來,包拯又得到監臨和州(今安徽和縣)稅務征輸的官職,父母又不願意讓他去幹這個差使,包拯聽從了父母的意見,當即便辭去官職,回到家鄉奉養雙親。幾年以後,包拯的父母相繼故去,包拯便在父母的墓旁搭了個草屋,為父母守孝。服喪期滿後,包拯仍然住在父母的墓地邊上不忍離去,鄉裏的父老多次來勸慰他。
正是由於出身於鄉裏之間,對鄉間民情,百姓疾苦有深入的了解,知道百姓對貪官汙吏是何等的痛恨,才使得包拯在日後的為官仕途中能夠巧斷疑案,為政清廉。
包拯後來離開了合肥,出任天長縣(今安微天長縣)知縣。剛一到任,他便以他對鄉間民情的洞悉,巧妙地破了一樁因鄰裏恩怨而盜割他人耕牛舌頭案件,使罪犯落入法網。包拯的機謀智巧也得到了百姓的欽佩。
後來,包拯升任端州(今廣東高要縣)知州。當時,端州的端硯就已很有名氣,朝廷要求端州每年上貢一定數量的端硯,而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以能得到一方上好的端硯為榮。包拯到任後便發現,前任知州假借向朝廷上貢端硯之機,向製硯者私自索要比上貢朝廷多幾十倍的端硯,送給朝中的高官顯貴,以求仕途升遷。包拯對這種貪汙賄賂,假公濟私的行為深惡痛絕,他下令讓製硯者隻按朝廷所需的數量製硯,除此之外,多一方端硯也不許造。他不僅成功地阻止了別的官吏索要端硯,而且到他任滿離開端州時,沒帶走一方端硯。
後來,包拯到京城開封當官,以其清正廉潔,執法嚴明,剛直不阿在朝廷官員中樹立了聲威。包拯權知開封府時,發現前來告狀的人不能直接到公堂上訴冤陳情,而是先要經過門口吏員的侮辱的盤剝。這在當時已成為一種規定。麵對這種陳規陋習,包拯決心予以破除,他下令大開公堂正門,讓前來告狀的人直接走上公堂陳述是非曲直,不僅使他手下的吏員不能再盤剝前來告狀的人,也維護了他自身的為官清正廉潔的形象。當時,京城開封城邊有條惠民河,河邊風景優美。朝中的權臣和有勢力的貴戚紛紛到河邊興建園林水榭。園林水榭侵占了河道,使得河道堵塞,水流不暢。正趕上開封地區發大水,包拯便以排泄洪水的名義,派人將那些園林全部拆了,這觸怒了一些權貴,他們有些人拿著土地文書去告狀,說建園林是經過官府批準的,包拯經過認真勘察,查出那些土地文書都是偽造的,於是他便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宋仁宗,彈劾那些偽造文書的不法官員。正是由於包拯為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執法嚴明,使得那些達官貴戚,權臣宦員在他麵前都不敢恣意妄為,他們連聽到包拯說話的聲音都感到害怕。包拯為人嚴肅,不苟言笑,他的這種鐵麵無私的形象,令貪贓枉法之徒望而生畏,也使他們由衷地發出慨歎:要想包拯有笑容,除非黃河水變清。這好像是一種笑談,實際上,這正反映了包拯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一身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