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對待家事要熱心(1 / 1)

原文

兄弟子侄有同門異戶而居者,於眾事宜各盡心,不可令小兒、婢仆有擾於眾。雖是細微,皆起爭之漸。且眾之庭宇,一人勤於掃灑,一人全不知顧,勤掃灑者已不能平,況不知顧者又縱其小兒婢仆,常常狼藉,且不容他人禁止,則怒詈失歡多起於此。

——《袁氏世範》

白話

兄弟子侄有同門戶而異居的情況,即分開另過,但居住在一個院子裏。在這種情況下,處理每件共同之事時,大家都應各自盡心。不能讓小孩子、傭人等去擾亂大家的生活。即使是非常細微之事,也可能成為弘起大爭論的端倪。況且,大家的院子,一個人總是很勤快地去灑掃另一些人則全然不顧,勤於灑掃的漸漸開始心理不平衡,表示憤憤然。有時不勤於灑掃的又縱容小孩子或傭人把院子搞得亂七八糟,還不容許他人去禁止。這樣憤怒之極,吵架罵人之事就會發生。

家訓史話

漢景帝中元年間,司馬相如前往臨邛(今四川邛崍縣)投靠好友王吉,在巨富卓王孫家中,巧遇文君。二人一見鍾情,文君遂離家出走,隨司馬相如逃往成都。卓王孫一夜間丟失了女兒,派人四處尋找,後來得知,女兒已隨司馬相如私奔外逃,當時氣得暴跳如雷,但家醜不可外揚,隻得暫時將此事擱置不提。

卓文君隨著相如來到成都,總以為他曾在長安作過顯官,家中定有些財產。豈知到家一看,除了幾間敝屋尚可容身外,其它一無所有。自己也因倉猝外逃,沒能多帶金帛。但事以至此,隻得拔釵沽酒,脫釧易糧,與相如勉強度日。數日後,文君隨身所戴飾物基本賣完,生活日漸貧苦。文君見此,頗感淒涼,於是對相如說:“君貧寒至此,終非長策,不如再回臨邛,向我兄弟們借些錢財,也好設法謀生。”相如心知文君自幼生長富家,能隨自己過如此清貧生活,已經不易。聽文君如此說,也隻好同意。到了次日,二人收拾行裝,準備啟程。

此時,相如身邊,除了一琴一劍、一車一馬外,已無別物,於是與文君登車驅馬,往臨邛馳去。到了臨邛,二人暫住旅店,遂向店主打聽卓家消息。店家與相如、文君素不相識,便直言相告道:“卓女私奔,卓王孫幾乎氣死,發誓說:‘女兒不孝,我不忍殺死,但卻一文錢也不給’。”相如聽後,心想:卓王孫如此無情,文君也不便再往兄弟處借錢。我不如與他女兒拋頭露麵,就地開一家酒肆,損他尊嚴,丟他臉麵,直到他情願拿出錢財來,方才罷休!主意拿定,遂找文君商量。文君到此,也沒更好辦法,隻得依了相如。相如當即將馬車賣了,當作資本,租借了房屋,治辦了器具,懸掛了酒旗,選了一個吉日,便正式開張營業。

酒店開張後,文君淡裝淺抹,當壚賣酒。相如也脫去長衫,換上短衣,與所雇的三個酒保忙裏忙外,招待客人。生意作得還頗為紅火。酒店開張不久,有些客人便認出了卓文君。於是卓家小姐賣酒的消息便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到了卓王孫耳中。卓王孫聽後大驚,忙令家人前往察看。家人回報,果是文君。卓王孫頓時感到麵上無光,十分難堪,自此杜門不出,常在家中唉聲歎氣!有些親友勸卓王孫說:“足下隻有一男二女,何苦令文君出醜?況文君已失身長卿,往事何必再究!長卿曾作過顯官,近因倦仕歸家,暫時落魄,但人才卻是難得,且又為縣令好友,怎見得會埋沒文君終身?足下不愁錢財,如給與周濟,不是便可變辱為榮了嗎!”卓王孫聽後,無奈相從,於是立撥僮仆百人,錢百萬,及文君嫁時的衣被財物,一齊派人送往酒肆之中。相如、文君得了許多財物,立即關閉了酒肆,購置了車馬,又返回了成都。

二人一到成都,立即購田產,蓋房舍,辟園囿,成了當地一富翁。卓文君為富家之女,司馬相如此時是家徒四壁的窮書生,文君能隨相如甘於清貧,實為可佳!卓王孫恨文君私奔相如,乃是拘於舊禮。相如設計得財,遂成富翁,堪稱書生有智。

古訓今鑒

“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正如這首歌唱的那樣,對於共同的事業,大家若都能盡心盡力的話,前景將是很光明的。

“對待家事要熱心”,袁采雖然隻針對家庭瑣事,如灑掃庭院作了闡發,但這個觀點適用的範圍卻寬泛得多,小至孝事父母,大至發展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