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兄弟子侄同居,長者或恃其長,陵轢卑幼,專用其財,自取溫飽,因而成私。簿書出入不令幼者預知,幼者至不免饑寒,必啟爭端。或長者處事至公,幼者不能承煩,盜取其財,以為不肖之資,尤不能和。若長者總提大綱,幼者分幹細務,長必幼謀,幼必長聽,各盡公心,自然無爭。
——《袁氏世範》
白話
兄弟子侄生活在一起,年長的依靠他們年長的優勢,欺淩年少之人。獨自專橫地使用大家的財物,自求溫暖飽足,不顧慮他人,因而長期養成自私的習性。家中帳目的收入和支出不讓年少之人有清楚的了解,年少的到了饑寒的地步,心然引發爭端。有時,年長之人處理家庭事務極為公正,年少之人卻不去順從,暗中偷盜家中財物,幹一些雞鳴狗盜的壞事,這樣一來,家庭就不可能和睦了。如果年長之人能夠在總體上把握家庭的大方向,年少之人分擔著幹一些細小煩瑣的家務,年長之人一定要為年少之人打算,年少之人一定得尊從長者的分配,各人都能盡量持有一份公允之心,自然而然就沒有了爭論和意見分歧。
家訓史話
唐朝詩人韓愈的父母下世很早,他是由寡嫂撫養成人的。他與侄兒韓老成親密無間,在日後為官的日子裏,他依然沒有忘記寡嫂對他的照料與關懷,忘不了韓老成如何與他朝夕相處。在韓老成去世的噩耗傳來之時,韓愈幾乎不能自抑地寫了一篇哀悼文,感情真摯,淒婉動人。此文名曰《祭十二郎文》,其中有幾句話接近於痛哭流涕:“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嚐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這段話是說自己從小就成為孤兒,等到稍長之後並不記得父親是誰,依兄嫂過活,沒想到兄長也早逝,隻留寡嫂與韓老成,三人相依為命。
古訓今鑒
過去時代,一個大家族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哪個人敢提出分家,就被視為不孝子。這種幾代人生活在一起的社會現象一直沿續到解放前,甚至在當今的農村依然有此種現象存在,但畢竟為數已不多了。
家族大了,大父未死,已有曾孫,整個家庭實質上是一個種族繁衍的大舞台。魚龍混雜,有德行有修養的肯為維護家族利益而犧牲自己,那些本質惡劣,又計較蠅頭小利之人,為了個人利益而鬧得整個家庭雞犬不寧。這就有必要提倡同居的長幼以“和”來處家。長者有長者之風,幼者有幼者之態,各司其職,使日常生活雜而不亂,維護家庭機器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