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有財物,慮為人所竊,則必緘縢扃鐍,封識之甚嚴。慮費用之無度而致耗散,則必算計較量,支用之甚節。然有甚嚴而有失者,蓋百日之嚴,無一日之疏,則無失;百日嚴而一日不嚴,則一日之失與百日不嚴同也。有甚節而終至於匱乏者,蓋百事節而無一事之費,則不至於匱乏,百事節而一事不節,則一事之費與百事不節同也。所謂百事者,自飲食、衣服、屋宅、園館、輿馬、仆禦、器用、玩好,蓋非一端。豐儉隨其財力,則不謂之費。不量財力而為之,或雖財力可辦,而過於侈靡,近於不急,皆妄費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袁氏世範》
白話
人們有了財物害怕被他人偷盜,就用繩索捆上,再加上鎖,嚴格地貼上標誌和封條。害怕日常花費沒有計劃而耗散家產,就會精心地計算一切花銷。然而也有人雖然對日常花銷精打細算,還是破了產,這是因為一百天嚴格謹慎地花銷,沒有一天疏忽,才不會破產;一百天在花銷上嚴格謹慎,隻有一天疏忽放任,那麼這一天的疏忽放任與一百天不嚴格謹慎造成的後果是一樣的。有人十分節儉,但最後還是到了資財匱乏的地步,這就是因為在各種事情上都節儉,那麼這一樣事情的破費與各種事情都不節儉的後果是一樣的。所說的各種事情,就是飲食、衣服、住宅、園林、館舍、車馬、仆人差役、器皿用具、古玩,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的。對這些事物的使用,豐富或節儉按自己的財力來定,就不算是浪費。不根據自己的財力去做,或是雖然有這份財力卻過於奢侈浪費,做不是緊急要辦的事,都是亂花費。主持家事的年輕人應該深深清楚這一點。
家訓史話
漢文帝劉恒以“履不藉以視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屨”。由於草鞋材料以草與麻為主,非常經濟,且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之為”不借”。在漢文帝時,已經有了布鞋,草鞋已經淪為貧民的穿著,而漢文帝劉恒以”履不藉以視朝”,就是說他穿著草鞋上殿辦公,做了節儉的表率。不僅是草鞋,就連他的龍袍,也叫是”綈衣”,綈在當時就是一種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絲綢。就是這樣的龍袍,也一穿多年,舊了,也讓皇後給他補一補,再穿。漢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說,後宮也是樸素服飾。當時,貴夫人們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為了節約布料,即使給自己最寵幸的夫人,也不準衣服長得下擺拖到地上。宮裏的帳幕、帷子全沒刺繡、不帶花邊。
古代皇帝住的宮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說:”快不要造露台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宮室就是宮殿建築,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遊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禦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遊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然而文帝當皇帝二十三年,居然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給他們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