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節儉宜持之以恒(2 / 2)

春耕時,漢文帝親自帶著大臣們下地耕種,皇後也率宮女采桑、養蠶。在他死前,最後安排了一次節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待自己的歸宿”霸陵”,明確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來的樣子因地製宜,建一座簡陋的墳地,不要因為給自己建墓而大興土木,改變了山川原來的模樣。”像這樣一生為民、儉樸勤政,並不斷改進政策,為強國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曆史上實不多見。由於漢文帝這種廉潔愛民的精神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據曆史記載,當時國庫裏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糧倉外麵來了。因此,司馬遷高度評價漢文帝說:”德至盛焉”,”豈不仁哉!”似乎,皇帝做到漢文帝這份上,真是虧死了。你想,做皇帝的沒吃好穿好,花錢都不舍得,不是白當了嗎?可老百姓喜歡呀,千秋萬世都想著你。後來赤眉軍攻進長安,所有皇帝的陵墓都被挖了,唯獨沒動漢文帝的陵墓,因為知道裏麵沒啥好東西。

古訓今鑒

當家理財要以節儉為原則,哪怕是富甲天下的帝王之家也要遵守這樣的信條。有些人雖然自認為節儉,但還是到了敗家的地步,因為他們不能持之以恒,要真正做到勤儉持家,就必須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堅持勤儉,就必須在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上堅持勤儉。不論大家也好,小家也好,都有破敗的危險。一個家庭要注重節儉,我們十二億人口的國家更要注重節儉。今年長江流域,東北地區發生百年不遇的洪災之後,國務院下令減少樓台館所的建設,減少各類會議,減少到國外考察的團體。這些措施都是以節儉為原則的。做到節儉才能使人民群眾萬眾一心共渡難關,才能使我們的各項事業更加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