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者聖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舜自側微積德至於為帝,子孫保之,享國百世而不絕。周自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積德累功,至於武王而有天下。其《詩》曰:“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言豐德澤,明禮法,以遺後世而安固之也。故能子孫承統八百餘年,其支庶猶為天下之顯,諸侯棋布於海內。其為利豈不大哉!
——司馬光《家範》
白話
自古,聖賢之人就懂得留給子孫後代高尚的品德和嚴格的禮法,廉潔的品質和儉樸的作風。舜雖出身卑賤卻努力修養品德,終當帝王。他的子孫們繼承他的高尚品德,統治國家曆經百代而不滅。周朝從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開始修德積功,到了周武王的時候,終於推翻殷商,奪取了天下。《詩經》裏說:“周文王謀及子孫,扶助子孫。”指的是周文王積累恩德,申明禮法,而且將這份恩德傳給後代,使得國家安定、社稷穩固。因而他們的子孫後代能夠統治國家八百年。他們的那些旁係親戚也成了天下的望族,被分封的諸侯遍及海內。周家祖先留給後代的利益難道不大嗎?
家訓史話
舊時書香人家的大門上,往往寫有“詩禮傳家”四字,以標榜門風。詩禮傳家,源出於《論語·季氏》。
有一天。陳亢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是老師的兒子,一定得到過特殊的傳授吧?”孔鯉回答說:“父親對我的教育,其實同大家都一樣。如果一定要說有單獨的傳授,那隻有兩次。有一天,他老人家獨自站在庭中,我從他麵前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習詩,就不會說出有文采的話。”於是我開始學習詩。
不久,他又站在庭中,我又從他麵前走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於是,我又開始學禮。我獨自聽到父親的教導,就這兩次。
陳亢聽後高興地說:“我問了一件事,卻得到了三件事,我知道了詩、禮的用處,知道了君子要求孩子繼承的家風是詩和禮。”
古訓今鑒
“知書達禮”四個字是人們形容一個人懂規矩,講禮貌,有修養的通稱。可見“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孔子教導家人讀《詩經》,是因為《詩經》思想純正,情感真摯。孔子沒有萬貫家財傳授給後代子孫,但是孔家七十多代傳承孔子細想和文化,孔子的思想和文化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消散。後來孔家文化推廣到全中國學習,以至到的全球範圍內的“孔子學院”的設立。都說明的孔家思想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即使孔子有萬貫家財,恐怕到今日也不剩分毫,反而“以禮傳家”讓後代子子孫孫都能光耀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