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山西宅院與徽州民居(2 / 3)

安徽人對牌坊的喜愛也為北方人所不及。牌坊也叫牌坊門,又稱牌樓。以用料來說,有木牌坊、石牌坊和琉璃牌坊,其中以石牌坊為多;以功能來說,有孝義坊、功德坊、貞節坊。牌坊可以雕飾得非常華麗,也可以是幾根柱子支撐的簡陋一些的坊,無論材質和形式如何不同,牌坊的基本功用依然是托起寫著歌功頌德或宣揚教化的“牌”。人稱徽州有三絕:民居、祠堂和石牌坊,這是確確實實的建築寶物。

牌坊無疑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征。位於歙縣西鄉的棠樾牌坊群,將中國的牌坊文化發揮到了極致。按照“忠、孝、節、義”一字排開的七座明清石牌坊,大都是青色茶園石構建而成,三間牌樓,四柱衝天,雕刻華美,氣勢宏大。一座座高大的石牌坊,記錄了忠孝節義者們的姓名和“功德”。修建歙縣棠樾牌坊群“義”字牌坊的,是乾隆年間(1736—1795)的歙縣富商鮑漱芳,當時棠樾已經有了“忠”、“孝”、“節”三座牌坊,鮑漱芳奏建一座“義”字牌坊,上表朝廷。乾隆皇帝同意鮑氏修建牌坊,同時提出了一個前提條件,鮑氏要為朝廷修築八百裏的河堤,發放三省軍餉。鮑漱芳一一照辦。於是,龍顏大悅,賜建“義”字牌坊,禦筆題寫“樂善好施”,算是對鮑氏商人義舉的嘉獎。當然鮑漱坊也就與這“義”字牌坊一道,幾百年間被後人提及,這也是一種榮耀。不過大多數的牌坊對後人或許隻是一個個符號。徽州的貞節牌坊很多很多,既反映出宋明以來程朱故裏對綱常名教的重視程度,也反映了江南一帶重前世的生命信條。

與明清徽州祠堂比較,山西遜色一些。山西的不少祠堂就建在院子裏,也有的緊鄰居處而建,通常占據的空間麵積不大,而且祠堂建築也處於不太顯眼的位置上。全省南北東西的幾十處大宅院裏,靈石靜升王家的孝義坊和孝義祠規模大一些。孝義祠的建築麵積428平方米,分上下兩院,下院正麵窯洞3間,兩旁有廊廡,有台階和門洞,與上院相連相通。上院正中的屋子供奉著祖先王子喬,南麵的小戲台建築小巧,結構緊湊,與祭祖堂相對而立。孝義坊由青石構建而成,石梁、石柱、石基,石頂、石脊、石獸,石鬥拱、石匾額,還鑲嵌了鏤空的花石圖案。牌坊高7.36米,寬13.94米,底基上有10隻小石獅,體態優美,形象逼真。左右長短不等的4根石柱,前後兩麵雕刻著楹聯,如“克篤行誼超流俗,載錫絲綸啟後昆”,“義舉春秋新廟貌,禮嚴昭穆篤宗盟”。牌坊上的“孝義”兩字,為清代著名書法家、內閣學士翁方綱於乾隆五十年(1785)所書。王家當年的牌坊有15座,今天幸存的僅此一座。

山西宅院裏有一些牌坊,如沁水柳氏的“青雲接武”坊,汾西僧念師家的“龍褒鳳誥”“天章光被”坊,還有襄汾丁村民居修建在院裏的牌坊等等,無論是牌坊,還是宗祠,與徽州的牌坊、宗祠比較,從規模上、數量上都要遜色一些。通過對祠堂、牌坊建築的比較,是否可以得出晉人更重今生的結論?

建築材料

江南民居多用木材,北方民居多用磚瓦,這是南北民居建築的又一不同之處。建築材料的不同,與長江南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物產資源狀況,有最直接的關係。

山西宅院建築首重保暖采光。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建築取得了大的成就,特別是從明代以來燒製業較從前更為發達,民居建築中普遍使用了磚瓦。對於地處黃土高原的人們來說,隻要掌握了燒製技術,取泥土燒磚製瓦是非常方便的。而且對於風沙大、氣候冷的北方而言,磚石結構較木質結構的房屋更加舒適,也更為堅固,特別是磚瓦結構的建築能夠輕易取得冬暖夏涼的效果。明清山西大院多為磚石結構,這與明清山西地方陶土燒製業的發達也有很大關係。僅說房上瓦,就有溝瓦、滴水、雲瓦、抱同之分,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寫道:“室宇合溝中,則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溝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其垂於簷端者有‘滴水’,下於脊沿者有‘雲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鎮脊兩頭者有鳥獸諸形象。皆人工逐一作成,載於窯內,受水火而成器則一也。”

山西宅院的地麵大都是方磚墁地,方磚的尺寸規格多為見方三四十厘米。越是等級高的建築,用磚的尺寸也越講究。屋宇落成後,鋪砌地麵通常都要磨磚對縫,有的還要在磚縫中淋塗油灰,油灰的成分是白灰和桐油。最考究的地麵是在鋪好之後,還要塗幾道生桐油,保持表麵的光潔美觀。鋪地有嚴格的程序,有一定之規矩,比如在房屋的明間中線上必須用整磚,不可對縫;而在遊廊或室外鋪地時,除用方磚之外,邊上可以配上小磚,但中線上也要用方磚。院裏的十字形甬路的中線要用方磚,邊上再鋪小磚。費時費力費錢財都不在話下。山西的這些宅院之所以能保持到今天,與其製作過程中的精良工藝密切相關。在北京故宮裏有“金磚”墁地一說,而在晉中太穀曹家,祁縣渠家、喬家這些顯赫的人家裏,也都采用了類似的做法。這些宅子的屋牆牆麵,平整光滑,磚縫細密,就是因為修建時使用了磨磚對縫的精細製作工序。也有人說,這些大戶人家修建屋子時,磚瓦都經過了桐油浸泡,而且鉤縫時漿子由糯米湯、石灰粉、桐油調製而成,防蟲蛀,防蟻啃。當年建造宏宅的豪士,他們希望將這樣的宅子傳給後人,讓後世代代享受祖上的恩德。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