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華夏民居分類(2 / 2)

鴉片戰爭以後,西式建築開始在中國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出現,與眾多的中式建築並存,建築領域裏中西合璧,異彩紛呈。一些沿海城市的居室建築流派,歐洲風格的建築開始流行,不少人青睞中西結合的混合式建築,從而形成近代中國屋室建築中新舊、中西並存的格局。清末政論家王韜,在他20歲的時候,看到上海外灘的樓閣亭台,抒發自己的感慨說:“浦濱一帶,率皆西人舍宇,樓閣崢嶸,縹緲雲外,飛甍畫棟,碧檻珠簾。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然幾如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及也。”新興城市中儼然呈現一派異國他鄉的建築情調,這是王韜在1848年的見聞,寫進了《漫遊隨錄》。而此時天子眼皮下麵的北京地區,民情風俗依然保持著它的古樸和厚重,一些地方維持著近乎貧困的居住狀況。據光緒《順天府誌》記載:“順天戶口繁富,民風篤實,輦轂之下,皇化所先,加以地多磽薄,人近樸陋,距京師數十裏,即棲茅啜菽,一如窮鄉僻壤。”近代上海的習俗變化與內地古樸閉塞的民風,形成內陸和沿海城市建築風格上的反差和對比。

從更嚴格的意義上說,北部民居主要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和陝西的住宅建築。北部除山東外,大多氣候寒冷,土地荒涼,河流幹涸,山嶽裸露。因為缺乏木材,建築材料以黏土或磚瓦為主,貧者房舍多土坯茅舍,富者宅第大多用磚瓦壘砌。北部建築,因風物與大眾習性多顯鈍重之特點,北方人民,身材高大,容貌寬厚,舉止緩慢,樸實忠厚,其建築上的封閉、堅固、高大等等特征也與之相互印證。

長江流域是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豐滿的濕潤之氣,富饒的魚米之鄉,熏陶出機敏靈巧、精力充沛的江南人,正如古人所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生活在江南水鄉的人們,居室建築物也呈現出了結構精巧、秀氣多變的特點。江南地區氣候濕潤,修竹茂林,花草繁盛,建築物自古便以木結構形式為主,即便是宮殿一類的建築,也有不用一磚的驚人之作。但明清以來,大多數的府第建築則是磚木結構,不過以木材為主的特點依然十分明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