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晉商會館光耀九州(2 / 2)

清代以來,歸綏一帶的商賈多為山西和直隸商人,內蒙古商界中最有名的社團約有15個,其中醇厚社、聚錦社、青龍社、氈毯社、衡義社等主要會社是山西商人主管的聯營會社,社外九社、八大莊口、四大店等眾多的商號,均為山西人掌管。包頭鎮自古以來就是前往甘肅、新疆等地的交通樞紐,20世紀初,包頭是一個擁有18%000人的中心市場,但商業組織寥寥無幾,僅有的就是山西商人的公會組織包頭公社和經營批發業務的貨店、糧店等。20年代初,日本同文會編纂的《中國分省全誌》第17卷《山西省誌》載:包頭公社成立於嘉慶七年(1802),原係直隸商人的會議所,後因山西商人在包頭商界占了上風,會議所為山西商人承辦,成為山西商人的公會組織。公社設在城內的老爺廟。當時包頭的糧店多為忻州、祁縣人開辦,如通和店、德生玉店、義生誠店、巨川彙店、廣生店、慶生店、慶生泰、義泰店、永和誠店等24家;貨店股東多為忻州、太原人,如恒義德、廣恒西、義同厚、廣義公、三元合、集義公、廣義垣、廣義盛、長盛公。這些貨店門市鋪麵建築宏偉,有的院子麵積達到了2000平方米。翻開清代的內蒙古地圖,不難找到與山西地方有關的村鎮名,如薩拉齊廳的祁家壩、寧武窯、壽陽營,和林格爾廳的偏關窯、崞縣窯,寧遠廳的盂縣溝、萬泉營、代窯,托克托城廳的崞縣窯,豐鎮廳的渾源窯、忻州窯等,這都說明當年山西人把自己的經商據點設在了蒙漢雜居的地方。

與晉商驕人的業商成就相輔相成,山西會館也是全國之最,僅清代山西商人在北京設立的會館就有三四十座之多。會館是由有錢的商人為聚集同鄉、溝通信息、發展貿易、擴大影響出資修建的,是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商人們找尋同鄉親友排遣寂寞、交流情感、洽談生意的重要場所。據張正明先生在《晉商與經營文化》中的考證:晉商除了在北京設立幾十座會館外,分別還在天津、上海等新興城市,在山東的聊城、東阿、濟南,江蘇的揚州、南京、蘇州、鎮江,湖北的漢口、當陽,河南的洛陽、開封、賒旗,湖南的長沙、湘潭等十幾個省份的幾十個市鎮上,修建了華麗的山西會館。保存至今的清代晉商會館就有開封的山陝會館、洛陽的山陝會館、洛陽的潞澤會館、蘇州的三晉會館、多倫諾爾(錫林郭勒)的山西會館等。這些會館都是規模宏大、建築精美、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的人文建築景觀。會館大多建有大殿、配殿、排樓、戲台,像多倫諾爾的山西會館僅各類房屋建築就有90餘間,可以想見這裏當年就是車馬輻輳、人聲鼎沸的喧鬧之處。人文學者餘秋雨先生提及山西的會館時說:蘇州有一個規模不小的中國戲曲博物館,那個精妙絕倫的戲台和演出場所,連貝聿銘這樣的國際建築大師都視為奇跡,但整個博物館的原址卻是“三晉會館”,即山西人當年到蘇州做生意的一個聚會場所。生長在江南魚米之鄉的餘先生感歎道:“說起來蘇州也算富庶繁華了,沒想到山西人輕輕鬆鬆蓋了一個會館就把風光占盡。要找一個南方戲曲演出的最佳舞台作為文物永久保存,找來找去竟在人家山西人的一個臨時俱樂部裏找到了。”這個被餘秋雨先生欣賞的山西會館,始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進入前廳,兩側各一座迎客奏樂的亭閣式吹鼓樓,樓內塑造6尊吹鼓手像,迎接遠道而來的山西賓客。戲台高出地麵大約兩米,是會館建築的精華部分,飛簷高翹,三麵臨空。戲台的頂部采用了半球形狀的內旋式圓頂,在米紅色的頂壁花板上雕刻著300多隻蝙蝠和雲頭,由下而上斜向盤旋,最後會集於頂部穹窿藻井的紫銅鏡上,運用聲學原理,起到了收音聚音的奇效。其餘各地的會館,建築規模等級大體也都相當,屋宇高大,殿舍齊全,內部楹聯、匾額、門楣充斥,華麗的牌坊、戲台比比皆是,成為山西商人經貿戰中的一大文化景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