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儒、佛、道三教與建築裝飾(2 / 3)

榆次車輞常家的9世常萬達,將其所建一組大型院落取名為世和堂,而他為子孫後代修建的並排十座二進院子,也取名為“謙和堂”、“體和堂”、“貴和堂”、“雍和堂”等等。由此及彼,當知清代山西商民對中庸之道的感悟是比較到位的,這也是他們信奉的人生哲學。傳統文化的“六行”,指的是人生在世應努力於六種善行之間。《周禮·地官·大司徒》載:“六行:孝、友、睦、姻、仁、恤。”漢代政論家賈誼的《新書·六術》載:“人有仁、義、禮、智、信之行,行和則樂興,樂興則六,此之謂六行。”祁縣渠氏家族經營的長裕川茶莊,有一幅門聯為花瓶圖案,頂端為瓶頸狀,下端各有一朵蓮花,“蓮”即“荷”,由此蘊藏著對平(瓶)和(荷)心態永遠的追求。在底部的瓶身,還有兩幅圖畫,右邊一老者在鬆樹下枕石而眠,左邊一老者在竹林彈琴撥弦。當地人常說,睡臥者安居,操琴者樂業,想必在平和心態中,安居樂業本是人生最佳境界。

靈石靜升王氏,尊奉的先祖牌位是王子喬。王子喬是一位傳說中的神仙,據漢代劉向《列仙傳》載:“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音gōu)氏山巔。’至此,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於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李白有《鳳笙歌》一詩:“綠雲紫氣向函關,訪道因尋緱氏山,莫學吹笙王子晉,一遇浮丘斷不還。”緱氏為春秋周地,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因山得名。地當伊洛平原東部的嵩山口,曆來為軍事要地。因此在王家宅院裏,道家文化較儒、釋文化更勝一籌。

和合是民間常見的兩位神仙,山西宅院供奉雕刻和合圖,對當時在外奔波的山西商人有著特殊的含意。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誌》載:宋朝時“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麵,身穿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裏外亦能回來,故曰萬回”。和合二神後來分為二神,稱“和合二仙”,一持荷花,一捧圓合,取和睦同心、買賣順利之吉祥,將傳說中的和合神仙雕刻在門庭之間,可謂是一舉兩得。尊迎“萬回”之神,恰恰說明山西商人旅外經商的不易和家人對頻繁遠足他鄉親人的祈盼之情。

經商人家不一定有高深的文化修養,然而卻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標榜各自的商業道德。乾隆年間(1736—1795)榆次常家在常萬達、常萬玘兄弟經營時,開始走向興盛。常萬玘的商號均以“德”字為號名,最有名的如大德昌、大德川、大德美等;而常萬達的商號以“玉”字號命名,後來成為全國著名的“十大玉”商號。渠氏家族中對山西貢獻最大的人是渠本翹,他一生信奉“修德”、“敬業”,渠家宅院裏不乏此類內容的楹聯、門楣。敬業一貫為儒家積極倡導,孔子有“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說教,認為治理一個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必須嚴肅認真,誠實無欺,節約費用,適度驅使民人百姓。在這裏,“敬”包含了兩方麵的意思:一是做事要認真;二是對人有誠意有禮貌,謙恭隨和。山西商人特別講求“敬事而信”、“富而不驕”,所以才能在幾百年的商戰中傲立潮頭,所向披靡。陽泉官溝張家宅院的一處匾額上,有內取“信裕豚魚”外取“忠貫金石”的門樓匾額。“信及豚魚”為一成語,意為對豬和魚類的動物也要講信譽,何況於人?將這樣的警語勒石銘記,目的在於告誡族中之人講信用,不欺人。《周易·中孚》彖辭稱:“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十三經注疏》稱:“魚者蟲之隱者也,豚者獸之微賤者也。爭競之道不興,中信之德淳著,則雖微隱之物,信皆及之。”張家就是靠著厚道忠誠、童叟不欺的經商之道,成就了先人的遺願,完成了光耀門庭的重任。

“仁”為古代士大夫追求的道德境界。孔聖人看來,“剛、毅、木、訥近仁”,“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質樸寡言是曆代封建聖人標榜的美德,並取得了曆代士大夫文人的普遍認同。乾隆皇帝初臨大位時,左都禦史孫嘉淦奏上被後人譽為清朝奏折第一的《三習一弊疏》,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德者,君子之所獨,才者小人與君子共之,而且勝焉!語言奏對,君子訥而小人佞諛”,可見兩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德和仁的含義基本沒有改變。孔子教導弟子們:“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晉中幾座明清宅院中的“慎儉德”、“慎言語”、“仁周義溥”一類的匾額,將品德修養與做官行商緊緊聯係在一起,充分表現了宅院中人對儒家信條的認識和理解。類似的文化裝飾有許許多多,如“居之安”、“淳風”、“靜觀”、“洞達”、“詒多福”等等警言匾額,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品味。祁縣渠家五進院的每一扇門額上,都刻寫修身養性的警言佳句,如“樂天倫”、“德星朗耀”、“學吃虧”、“善為寶”、“慎儉德”、“慎言語”、“輯熙軒”、“讀書樂”、“觀光第”、“稍可軒”、“載籍之光”、“弗(福)祿爾康”等等。在橫額是“讀書樂”的院門上,與之相配的是掛落兩邊的木雕絲線團、書卷冊,取詩書傳家的家訓,掛落中間的是麒麟背上的童子,象征著子孫日後富貴。晉南襄汾丁村的清代民居中,門楣上有餘慶、敦倫、循規、坦蕩字樣。其中既有做人處事的要訣,又有讀書修身的提示。在介休張壁古堡賈家巷一處稱做嘉會堂的宅院裏,門前有直徑3米的磚雕照壁,門座彙集了福、祿、壽、喜字樣,門匾上的“書田傳世”幾個大字,體現著宅主人不棄耕讀、追求平穩的樸素思想。這些楹聯、門匾上的文字,大都出自《詩》《書》《禮》《易》類的古代經書和《論語》《孟子》類的儒家典籍,也有的出自神仙列傳、二十四孝、唐詩宋詞一類的書典。牌匾與牌坊有相同的功效,用磚、石、木等材料精心製作題寫,既有裝飾門麵的作用,又留下了永久的紀念,同時還可以標榜宅第主人的誌向情趣。這類的門聯、楹聯、匾額在山西宅院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在宣傳封建禮教、標榜個人誌趣方麵的作用不容低估。大成至聖的孔夫子教育弟子們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於是在丁村的大門洞上,赫然醒目地雕刻著“坦蕩”兩個字眼,而且在坦蕩堂裏,門樓匾額配之以“璞玉渾金”,沒有經過雕琢的玉,沒有經過提煉的金,自然是未加修飾的美質,而坦蕩的襟懷,正是這樣的真純質樸的品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