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堅固的城堡(1 / 1)

用磚的曆史始於何時,還不能十分肯定。而有學者考證,舜曾陶於河濱。這則史料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中國早在遠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已經就用黏土做瓦器和陶器了。《史記·龜策傳》載“桀作瓦室”,也就是說,最晚在夏朝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用磚瓦材料來修建屋舍。《易經·係辭》也講:“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人類從遠古森林中走來,始則穴居,繼則築室,用陶瓦和樹木搭蓋屋宇,磚瓦與木材就成為建築物體中沿用了幾千年的建築材料。

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卷中《陶埏》記載:“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上棟下室以避風雨,而瓴建焉。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而城垣、雉堞,寇來不可上矣。泥甕堅而醴酒欲清,瓦登潔而醯醢以薦。商周之際,俎豆以木為之,毋以質重之思耶。後世方士效靈,人工表異,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幾筵,文明可掬。豈終固哉!”這裏講的是陶器生產,卻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生產現象。為了躲避風雨,要起室建屋;為了禦寇,修建高牆、城垣、雉堞;為了與王公貴族一比高低,富商建築了多進的深宅大院。這些宅院占地麵積成千上萬平方米,院中套院,門裏有門,如城堡一般堅固耐用,如宮室一般富麗堂皇,樓高院深,牆厚基寬,防禦性能極強,封閉性能也極高。清代中後期建成的這些山西宅院,打上了社會激烈動蕩的烙印,城堡式的建築有效地隔絕防禦著外界的入侵,成為山西人外出活動的一個個大本營。外出經商的人們希望一個太平安寧的環境,然而從嘉慶時開始就有大規模的秘密會黨起義,道光以後列強屢次入侵,戰爭頻繁,不穩定因素時刻威脅著殷實富有之家,他們將院落砌築得高大堅固,將自己的起居封閉在與外界隔絕的宅院裏,享受亂世中的相對平靜和安寧。宛如城堡建築的清代山西宅院,宏大、厚重、古樸、靜雅,體現了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內地古樸閉塞的民風。

明清山西大宅院建築結構屋牆高,宅院大。從宅子外麵看,磚砌的不開窗戶的實牆有今天的四五層樓房高,有極強的防禦性,而且房舍大都建成單坡歇山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無論樓房還是平房,采用單坡頂建築,外牆更加高大,防禦性能更強。清朝中葉以後多次擴建的太穀曹家宅院,大格局是坐北朝南,三麵臨街。北麵是無窗無門的長66米、高17米的一堵嚴實的磚石牆,東西兩側密不透風,南麵是樓宅院的正門。宅院東、中、西三座樓宅的主樓均為三層明樓,寬8米,地麵加砌1.5米高的石條做樓基,一樓牆厚1.6米,二樓1.4米,三樓1.2米,厚實堅固,氣勢宏大,寬大的窗台上躺臥著讀書是不成問題的。曹家大院由6個院落、3個過廳、2個偏院、9個小院、277間房舍組成,係磚木石結構;三多堂則是大院的一處堂名,取福多、壽多、子孫多的喜慶吉祥,人們也將曹家宅院稱為三多堂。祁縣渠家宅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以後多次修葺,至光緒年間(1875—1908)成為現在的規模,建築主體多為同治、光緒年間修建,內置8個院子,中套19個四合院落,房屋240多間,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封閉嚴實,保存完好。喬家宅院是一座由6幢院落、20個小院、313間房屋組成的大型建築群,宅院被四周高達10餘米的磚牆封閉,宅院與街市完全隔絕。建於明末清初、興盛於康乾盛世的靈石王家建築群,這種城堡式的風格更為突出。高家崖城堡,院落逐層抬高,拾級而上,氣派非凡。紅門堡與高家崖僅一溝之隔,外圍用城牆把堡子依山包了起來,堡內鵝卵石鋪砌的上山路蜿蜒而行,兩邊十幾條小巷、上百個小院,山下的堡門樓巍然聳峙,堡牆高築,四門俱全,由四道封閉圈組成,增強了安全防範機製。陽泉官溝的張家院、臨縣磧口的陳家堡、汾西僧念的師家院、方山張家塔的堡子、介休的張壁古堡、沁水的柳氏宅院等等,都是這樣的城堡。這些高牆深宅曾束縛了多少通向民主自由之路,那一扇扇厚重的石門,塵封了多少年不流動的時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