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建築特色(3 / 3)

城堡宅院大都背山麵水,構成天然屏障,外觀似莊園式村落,有很強的軍事防禦功能。城堡式建築有一家一戶所建,也有的是同姓同宗人的居所。有時,人們選擇山穀隘口、易守難攻的地方,大多為了躲避天災或者是人禍。幾十戶人家,構建屋舍居住一處,外麵圍以堅固的牆堡,如陽城的砥洎城就是這種建築的典型。從外麵看是一個大堡子,裏麵居住的戶與戶之間,都有高牆、深巷相連、相分,巷道上建築磚券的門洞,就如同城池、門闕的建築一般,蔚為壯觀。可以說一村就是一片相連的建築群。外人進村後,常常如入迷宮,好進難出。堡內還建築了望巡更一類的塔樓,形成群屋一體的格局。清初號稱天下第一清官的於成龍,是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明末盜起,有鄉人在鄰接於家的地界上建一城堡,風水先生說對於家不利,於成龍的父親於時煌說:“我裏千家堡聚,獨我家不利?害少而利多,堡當築矣。”堡子修成,終亦無害。由此看出,當年城鄉築堡之風盛行一時。

城堡建築大多是為了抵禦亂世的衝擊,同時也是家族財富聚斂之後保全財產、性命的有效辦法。陽泉官溝張氏宅院的整個建築群建在一座30多米高的陡峭山脊上,占地將近2萬平方米,由11個相對獨立的分院組成,有一個共用的大石門洞,成為進出堡寨的必經之地。遠遠地看,這個上下近50米的10層建築,在山脊上隨地形而變化,依地勢而蓋建,構成了一組錯落有致、宏偉壯觀的階梯式庭院。張家宅院有房屋185間,窯洞125眼(不包括暗窯),形成樓、屋、窯相結合的宅院群。

南北結合的建築風格

山西的一些明清宅院,還充分吸收江南民居的建築風格,形成黃土高原上頗具特色的宅院文化。

江南建築多為閣樓,通俗解釋是遠古巢居方式的延續。不論如何,明清時期江南一帶的許多建築是幹欄式的高足建築。優點是下部開敞,空氣流通,人居樓上,可防瘴癘之氣,可防毒蛇、猛獸之侵襲。榆次車輞常家宅院就吸收了江南建築的一些手法,如院子裏建築了一個白玉圍欄的石雕獻亭,讓人的視覺感到非常舒服。常家的樓房建築之所以較少逼仄之感,而多的是一分從容有序,成為一種有文化底蘊的建築群,就是這個緣故。曲沃城裏的薛家大院,江南建築特色更加明顯。這所建於清代鹹豐年間(1851—1861)的四進式院落,是當時一位名叫黃扆的知縣修建的內眷居所,為木構建架,每一進都是完整的四合院樓式建築。黃扆任職期滿後,住所賣給洛陽城一位閻姓商人。再往後,又轉為薛氏居住,當地人因此稱其薛家大院。類似的吸收了江南風格的宅院,在沁水的柳氏、襄汾的丁氏宅院表現得也很突出。襄汾兩進院的後門,木製的二層軟門,二層閣樓,都是比較典型的南北結合的建築物。沁水柳氏因其族中人有在湘楚一帶為官者,所以在清代中葉修複柳府時,用江南精巧的園林雕刻工藝加以精心裝飾,同時在被毀的遺址上興建了花園、亭閣,使得這座藏於深處的宅院建築群,帶上了濃厚的江南建築特色,可以說,這是集南北建築風格為一體的明清山西宅院。

山西境內的明清宅院,一層窯洞二層樓的建築也很普遍。平遙臨街的商家宅院,大多是雕花裝飾的二層二進樓院,窯上建樓,風格獨特。平遙城裏日升昌經理侯殿元的七間七檁宅,就是底部窯洞二層樓房的建築,不僅正房是下窯上屋,廂房也是如此蓋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