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築室建屋是人類不息的文明追求(2 / 3)

秦漢以來,等級製度愈演愈烈,“宮室”成了帝王居處的專用詞,“第宅”則專指王公貴族們的住所。漢代明確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且門當大道之住宅可稱“第”,食祿不滿萬戶且出入裏門的隻能稱“宅”,而普通士大夫和民人的住宅一律稱為“舍”,居室建築的大小、顏色、用料、式樣,也都有一定之規。從建築名稱、建築規模方麵對不同等級的人進行了規定,到後來演變出民居建築中一整套建築等級製度,即不同等級的人進不同等級的門,不同等級的人住不同等級的房。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鹹陽都城以南的渭南開始修建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豎五丈之旗,阿房宮以其雄偉壯觀、氣勢磅礴而留名千古,及至秦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為了表示與秦王朝不共戴天,縱火焚燒了這座象征封建帝王威權的大殿,可見建築的興衰與政權的強弱更迭關係最為密切。現存的阿房宮夯土台基,高7米,長約1000米。長安城西南部的漢代未央宮,是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丞相蕭何負責修建的,劉邦看到周回28裏、殿堂門闕廊榭亭閣一應俱全的壯麗宮殿,責怪蕭丞相過於奢華,蕭何坦然回答:“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後世有以加也。”蕭何的話有一定的道理,從統治人民的出發點考慮,蕭何認為帝王宮室不僅要與民人百姓的居室有差別,還要與文武百官的宅第形成非常明顯的等級製度,富麗堂皇的宮殿才能顯示王者的霸氣和風範,顯示帝王應有的尊嚴和威權。於是,劉邦聽從了蕭何的計策,從櫟陽遷都長安,長安從此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成為古代中國最負盛名的都城。未央宮的前殿,東西50丈,進深15丈,高35丈,疏龍首山為殿台,不假板築,已經高出長安城。《三輔黃圖》載:“以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壁璫;雕楹玉碣,重軒鏤檻;青瑣丹墀,左堿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前殿重軒三階,閨房周通,門闥洞開,列鍾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壯麗無比,氣勢非凡。漢武帝時,疆域擴展,國力強盛,對未央宮大事裝修,溫室殿裏,椒泥塗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金玉輝映。建築是地位的象征,是統治的需要,宮殿和皇權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秦漢以後,每逢改朝換代,為政者都把興建宮殿作為頭等大事。

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朝東都(江蘇揚州)後,入觀隋氏宮室,感歎前朝“罄人力以逞奢侈”,蒲州官員薛收乘勢獻策:“峻宇雕牆,殷辛以滅;土階茅棟,唐堯以昌。秦帝增阿房之飾,漢後罷露台之費,故漢祚延而秦禍速,自古如此。土崩瓦解,取譏後代,良以奢虐所致。”薛收的話,得到李世民的首肯,然而,像李世民一樣的明君曆史上並不多有。奢華富麗的建築物,隨著朝代的更迭興替或建或毀。唐代中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修建宅第蔚然成風。藩王安祿山的舊宅原在道政坊間,唐玄宗認為宅子隘陋,遂在親仁坊選擇寬爽之地,出內庫之銀,為安祿山起宅造屋。《祿山事跡》載:“敕所司窮其華麗,不限功力財物,堂皇院宇,重複窈窕,周匝誥曲,戶牖交疏,高台臨池,苑若天造,帷帷幔幕,充牣其中。”由內庫出銀為親信的寵臣建造屋舍,是皇帝的特權,也是人臣的光榮。玄宗皇帝一生喜好聲色,晚年生活益趨驕奢,天寶三載(744)納楊太真為貴妃。為了滿足貴妃的奢欲,敕楊家姊妹兄弟5人修建了華麗的宅第,一堂之費,動逾千萬,極盡奢靡。房舍是身份的象征,是財富的象征,高門敞房最直接地體現著主人身份的高貴和地位的顯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